本報天津電房地產業內專家日前在天津提出,加強金融環境建設,為10萬億元的銀行儲蓄找到合適的投資渠道,是抑制房價過快上漲、實現房地產宏觀調控的有效手段。
我國部分城市房地產業過熱是不爭的事實,但究竟是什么因素導致了房價的快速上漲,社會上一直在爭論不休。
正在天津召開的“2005全球金融中心城市與房地產發展年會”上,中國房地產業協會秘書長顧云昌提出,評價房地產市場,必須結合全社會的投資金融環境考慮。目前中國的金融投資環境是銀行存款負利率,股市低迷,投資渠道嚴重缺乏,加之2004年房貸成本低廉,個人貸款寬松,因此中國投資者的資金必然會選擇進入樓市!肮善毙芰藰鞘型,這是一個必然現象。此外,在國際匯率市場上,人民幣面臨巨大升值壓力,大量外匯、熱錢流入內地。在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房地產市場呈現整體市場投資過熱。
雖然央行近日調整了房貸利率,但由于我國資本市場不成熟,在沒有其他出口的情況下,投資者并不情愿把資金撤出房地產市場。面對目前日益增長的投資性需求,與會專家認為,通過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建立房地產基金等,讓投資行為轉向購買虛擬房產,可部分緩解對新建房屋的需求壓力。
全國工商聯住宅產業商會會長聶梅生說,為10萬億元的銀行儲蓄找到合適的投資渠道,是平抑房價的根本出路之一。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已于3月下旬被證監會正式批準為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試點單位。這樣一來,投資者可以通過購買這類證券來投資房地產。
聶梅生表示,在美國金融體制中有房產信托基金,投資者不用購買房產實體,就可以達到投資房產的目的,而利用基金建立起的普通住宅,又能解決大量消費者的住房需求,可謂一舉兩得。
“增加投資渠道,對銀行同樣是利好消息”,顧云昌說,沒有大量的資金支持,房地產是發展不起來的。在我國,銀行承擔了90%以上的融資金額,房地產一旦出現風險,銀行的損失將非常慘重。當股票、基金、債券以及抵押貸款證券化這些投資渠道發展后,融資方式多樣化會減少銀行承受的金融風險,也減少了樓市的投資行為。央行調息和正在討論的房產稅都會起到很好的金融杠桿作用。(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