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動態 > 鐵礦石漲價 > 正文
 

鐵礦石談判凸現中國軟肋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18日 18:18 和訊網-《財經》雜志

  盡管連續八年鋼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作為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中國仍不具備“對價格的話語權”

  □本刊記者 李其諺/ 文

  這兩個月,59歲的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戚向東一直奔波海外。在日本,他會見
了最大的鋼鐵企業新日鐵集團的董事;3月29日回國后,立即前往澳大利亞拜訪鐵礦石企業,包括國際業界三大巨頭之一必和必拓公司(BHP Billiton)。

  如此操勞的緣由只有一個——國際鐵礦石價格大幅上漲,成為近來全球鋼鐵業關注的焦點。

  激辯同樣在北京上演。4月11日開幕的“中國鐵礦石會議暨第三屆遠東鋼鐵會議”,前所未有地吸引了來自全球鐵礦石和鋼鐵業的1100多位人士。“價格上漲及其影響”成為會上會下反復爭吵的主題。

  2月22日,在今年新一輪國際鐵礦石價格談判中,日本新日鐵集團下屬新日本制鐵株式會社(下稱新日鐵)率先與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達成協議——從4月1日起,每噸鐵礦石價格比去年上漲71.5%。這意味著,作為世界價格指標的巴西鐵精粉價格,從去年每噸21.79美元上升到了每噸37.36美元。

  此后,代表中國鋼鐵企業前往談判的上海寶鋼集團公司(下稱寶鋼)、代表歐洲的法國阿賽勒鋼鐵公司等,分別與澳大利亞力拓公司(RioTinto)和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簽署了2005年度鐵礦石進口價格協議——后兩者與澳大利亞必和必拓(BHPBilliton)手中掌控了全球80%以上的鐵礦石資源,是公認的“國際三巨頭”。

  據此,鐵礦石71.5%的漲價幅度初步敲定。

  71.5%,這是一個讓絕大多數鋼鐵企業感到難以接受的百分比,創下了亞洲鐵礦石價格史的最高記錄。此前,國際市場普遍預計今年漲價幅度在30%-50%之間。而2004年度,國際鐵礦石價格的漲幅僅為18.6%,此前數年基本保持勻速增長態勢。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不日后,必和必拓以運費差價——澳洲鐵礦石運抵亞洲的到岸價比巴西便宜——為由,要求中國在71.5%以外再加7.5-10美元/噸的附加費。此舉遭到國內鋼鐵企業的一致抵抗。4月13日,必和必拓宣布放棄額外要求。

  一石激起千層浪

  此輪鐵礦石價格暴漲,受沖擊最大的無疑是深感突然和無奈的中國企業。

  今年2月23日,即新日鐵與巴西淡水河谷達成協議的次日,作為談判代表的寶鋼在其公司網站上發表了措辭嚴厲的聲明:“這個漲幅超出了鋼鐵業能承受的范圍……殷切希望各礦石供應商著眼長遠,不要損害鋼鐵業與礦石業長期建立的戰略友好關系”。

  盡管如此,首次獨立參與價格談判的寶鋼已無力回天。2月28日,寶鋼宣布接受71.5%的漲價。消息傳來,滬深股市鋼鐵企業股價集體大幅下挫。國家信息中心日前發布預測報告稱,國內鋼鐵企業將因進口鐵礦石增加成本200億-300億元,占去年全行業利潤的20%-30%。

  大型鋼鐵企業抵抗漲價的能力顯然要比中小企業強。作為國內綜合實力排名第二的鋼鐵企業,首都鋼鐵公司在秘魯擁有一座鐵礦98.4%的股份,并可無限期開發利用礦權區內所有礦產資源。此外,鞍鋼新軋(000898)、新鋼釩(000629)、鋼聯股份(600010)、酒鋼宏興(600307)等上市公司都在國內擁有自己的礦山。然而,總體而言,中國鋼鐵企業在海外的礦山投資仍十分有限,國內鐵礦石資源也品位不高。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羅冰生分析,2004年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煉鋼和生鐵制造成本比上年上升了46%。其中,自有礦使用量在70%以上的企業平均煉鋼生鐵制造成本只上升了29.87%;自有礦在30%-70%的企業成本上升了39.31%;自有礦在30%以下的企業成本則上升了51.67%。

  擁有產品技術優勢的大型鋼鐵企業已在試圖消化漲價影響。寶鋼將今年二季度的鋼鐵價格每噸平均調高了400元,武漢鋼鐵公司3月的提價幅度在每噸200元左右。鞍鋼也已宣布從4月起,其冷軋板在西北地區每噸提價300元,西北以外地區提價360元。

  日前,國家發改委價格檢測中心宣布,根據對全國63個大型鋼材交易市場價格的監測結果,11種主要鋼材品種3月底全國平均價比上月底每噸上漲了243.5元,幅度大致在8%-10%之間。

  鐵礦石價格上漲的影響已開始顯現。作為產業關聯度極高的行業,專家指出,建筑、機械、輕工、汽車、集裝箱、造船、鐵道、石化八大用鋼大戶的生產、銷售會受到不同程度影響。其中,家電、汽車等行業近年來一直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成本轉嫁能力已經不足。

  更為令人憂心的是,價格傳導效應引起消費品行業生產成本的增加,將遲早迫使其將部分成本轉移給消費者,從而加大通脹的隱患。

  3月30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要進一步搞好對鋼鐵工業發展的宏觀調控,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措施,應對國際鐵礦石價格大幅上漲的問題。溫家寶指出,要嚴格控制鋼鐵產品出口,盡快落實取消對鋼坯、鋼錠出口退稅措施;加強鐵礦石進口協調和管理,整頓和規范鐵礦石經營秩序;加大鋼鐵行業結構調整力度,抑制鋼鐵生產能力盲目擴張。

  次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召集寶鋼、鞍鋼、武鋼、首鋼等16家大型鋼鐵企業在北京開會,共同討論應對漲價措施。16家鋼廠一致贊同成立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進口鐵礦石工作委員會,并希望國內具備進口鐵礦石資格的鋼鐵生產企業都加入這一行業組織,通過行業協調、企業自律,整頓和規范進口鐵礦石和國內市場秩序。

  就在同一天,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也召開了鐵礦石分會工作會議,研究進口印度鐵礦石的協調問題,并決定成立鐵礦石印度進口協調小組。

  “日本陰謀”?

  “這個價格來得太突然。”據首鋼一位曾參與中方談判前期準備工作的人士介紹,最初,中方預測的漲價幅度與前兩年持平;進入談判后,對方有一些試探性透風,稱漲價幅度介于30%到50%。正當談判進入僵持不下的階段時,突然傳出消息,稱新日鐵與巴西淡水河谷達成漲價71.5%的協議。很快,這一數字出現在新日鐵與澳大利亞Hamersley公司達成的最新協議中。

  在中國鋼鐵企業一片無奈與憤懣聲中,種種分析和猜測開始出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日本陰謀論”。一篇在網上廣為流傳的文章——《鐵礦漲價,受益的是日本人》指出,日本鋼鐵企業在全球主要的鐵礦資源國都擁有可觀的權益。另一方面,日本在一定程度上試圖遏制中國發展所需戰略資源的獲得。

  無論猜測是否有據,中國鋼鐵業的發展和對世界的影響已是不爭的事實。中國鋼產量于1996年突破1億噸,取代日本位居世界第一;進入本世紀,鋼鐵產量仍一路飆升,2000年為1.28億噸,2004年達到2.7億噸。中國的鋼鐵產量迄今已連續八年占據世界首位,也是目前全球惟一產量超兩億噸的國家。

  隨著產量增加,中國對鐵礦石的需求節節攀升,從國際市場進口成為必然。2003年進口1.48億噸,國際鐵礦石企業的新增產量大部分被中國吃進,中國超越日本和歐盟,成為全球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這一年,中國有了全球“吸鐵石”的綽號。2004年,這一數字再次躍升,與鋼鐵產量同樣突破兩億大關,達2.08億噸,較上年增長40.5%。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國鐵礦石的進口依存度已達50%。

  但另一方面,中國參與全球鐵礦石價格談判的腳步卻異常遲緩。2004年,中國第一次出現在與國際鐵礦石巨頭要價的談判席上。當年,在中國鋼鐵業協會的組織下,14家國內鋼鐵企業推舉寶鋼為代表,參加一年一度的全球談判。

  據悉,全球鐵礦石每年的交易從4月1日開始,此前幾個月為價格確定期。首先,“礦業三巨頭”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亞力拓、必和必拓公司為一方,鐵礦石進口大戶——新日鐵(代表日本鋼鐵企業)、阿賽勒(代表歐洲鋼鐵企業)為一方,分別捉對進行談判;談判持續若干輪,直到確定當年的交易價格。按照一般的規則,第一對談判結果出來之后,其他代表就中止談判,接受這個結果。

  2004年初次上場的寶鋼,在是次談判中并沒有能發揮實質性影響。自感缺少國際經驗的寶鋼選擇了“跟隨”策略,即與日本鋼鐵企業一起組成“亞太軍團”,共同與礦業大亨談判。最終,寶鋼及其代表的中國企業接受了新日鐵確定的較上一年上漲18.6%的價格漲幅。

  2005年,寶鋼首次代表中國鋼鐵企業獨立出征。1月中旬,寶鋼國際礦業事業部總裁劉永順前往日本,開始了與三大礦業巨頭的正式談判。1月21日,巴西淡水河谷董事會要求鐵礦石價格上漲90%。消息公布后,供需雙方的談判一度中斷。一個月后形勢急轉直下。2月22日,巴西淡水河谷發布公告稱,已與新日鐵達成協議,2005年度鐵礦石價格上漲71.5%;2月23日,新日鐵與澳大利亞力拓達成了同一價格的協議;同一天,韓國最大的鋼鐵企業浦項制鐵也與巴西淡水河谷公司達成協議,接受71.5%的漲幅。

  寶鋼試圖做最后一搏。在2月23日發表反對聲明的次日,劉永順在日本開始了和三大礦業公司的新一輪單獨談判。但幾天后,寶鋼無奈地宣布接受此前的價格。此后,代表歐洲鋼鐵廠商談判的阿賽勒也最終加入了這一陣營。

  內因決定論

  關于此次談判的細節,寶鋼對外保持了一貫的沉默。然而,對于“日本陰謀論”等多少有些情緒化的判斷,更多的業內人士并不贊同。有分析人士指出,談判技巧固然對結果有所影響,但最終決定價格的還是市場的供需。

  盡管對于鐵礦石價格的暴漲感到憤懣,但《財經》在采訪中發現,絕大多數中國企業承認這是“一個可以接受的價格”。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介紹,上漲后的價格并沒有超出中國國內的市場價。

  北京虎杰投資咨詢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員張寅也指出,在此輪全球鐵礦石調價前,國內的鐵礦石價格已經大幅上漲,接近甚至超過國際價格。而這是一個容易被外界忽略的事實。

  據業內人士介紹,由于國內鋼鐵企業眾多,中小企業數目龐大,在對鐵礦石資源的競爭上一直存在諸多問題。事實上,對于國際鐵礦石巨頭所給出的基準價格,長期以來只有少數大型鋼鐵企業能夠拿到。大部分中小鋼廠實際購買鐵礦石的價格,都要高于國際價格。一位小型鋼鐵廠廠長透露,漲價71.5%后的價格與其去年從國內購買的鐵礦石的價格接近,只略高十幾個百分點。

  統計顯示,中國鐵礦石進出口企業的數量近幾年快速增加——2001年僅為173家, 2004年激增至523家。鐵礦石采購供應體系過于分散。

  目前國內從事鐵礦石貿易的企業主要分三類:一是大型進口商,自己沒有鋼鐵企業,只做鐵礦石貿易,如中鋼集團,其每年的進口量約1000萬噸;二是國內的一些大型鋼鐵企業,主要通過長期合同從國際市場進貨;三是一些小的貿易商,進口后尋找國內買家,其中包括一些過去從未接觸過礦石進口業務的小企業,看到鐵礦石貿易巨大的利潤空間而匆忙進入。

  由于巴西、澳大利亞的鐵礦石多以長期合同為主,可以自由貿易的印度鐵礦石則成為小型進口貿易商追逐的對象。品質低于澳大利亞鐵礦石的印度鐵礦石,在中國的市場價格竟可高出澳大利亞鐵礦石的到岸價格幾十美元,成為國內一道離奇的價格風景。基于同樣原因,國產鐵礦石的價格也高出進口鐵礦石到岸價數百元人民幣。

  除了鐵礦石進口的惡性競爭,囤積是造成國內鐵礦石價格“虛高”的另一原因。

  據連云港港口集團生產業務部部長李安慶介紹,從2003年開始,該港口就存在鐵礦石壓港現象。由于近年鐵礦石價格上揚,一些鋼鐵企業以及眾多貿易公司大量進口鐵礦石。李安慶認為,貿易性的囤積是造成鐵礦石港口存量偏多的重要原因。根據去年鐵礦石的實際進口量和鋼鐵產量,保守估計,目前國內有3000多萬噸進口鐵礦石的存量。

  今年3月30日,南京海關發布的一份關于江蘇口岸進口鐵礦石的《統計分析》指出,江蘇口岸鐵礦石進口大增,壓港現象加劇。據統計,今年1、2兩月,江蘇口岸累計進口鐵礦石456萬噸,價值3.6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93%和110%。

  對于中國國內市場的狀況,國際鐵礦石巨頭顯然有所洞察。一位資深鋼鐵業咨詢人士透露,去年年底,國際三大鐵礦石企業中的一家找到他,委托代為調查中國主要鋼鐵企業的產量、結構以及鐵礦石需求詳細情況。由于拒絕了這單業務,這位人士稱并不詳知其調查的進展情況,但國際巨頭的有備而來,讓其對于最終的談判結果有所預見。

  據一位接近談判的人士介紹,在今年整個談判過程中,礦業巨頭們始終堅持的一個理由是“中國對鐵礦石的需求猛增,致使全球礦價不斷攀升”;更重要的是,“中國國內礦價大大高于國際長期價格”。礦業巨頭們表示,如果在新一年度的價格談判中不能實現價格的較大幅度上漲,將無法向其股東交代。

  反思與應對

  擺在中國鋼鐵業面前的,是一個令人尷尬同時不容回避的事實——盡管連續八年鋼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作為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中國仍不具備“對價格的話語權”。

  與國際鐵礦石業的高度集中相比,中國的鋼鐵產業相當散亂且多層次的局面。截至2003年底,全國共有871家鋼鐵企業,其中國有鋼鐵企業占鋼鐵生產能力的56.8%,民營及民營控股鋼鐵企業占生產能力的39.4%,外資鋼鐵企業占國內鋼鐵生產能力的3.8%。在這些企業中,產鋼企業共264家,其中年產500萬噸以上的只有15家,產鋼量占全國的45%。

  與參與鐵礦石價格談判的其他企業相比,寶鋼也顯得勢單力孤。韓國浦項制鐵的鋼產量占了全國的65%;日本五家鋼鐵企業的鋼產量占全國的75%;法國阿賽勒鋼鐵公司幾乎囊括了該國全部鋼鐵產量。

  中國鋼鐵研究總院總工程師辦公室顧問東濤告訴《財經》,目前,國內鋼鐵行業的統計數據很難達到真實有效。“不同部門統計的數字不一樣,每次測算也都不同,需求量難以控制,中國到底需要多少鐵礦石,我們也是心中無數。”

  缺少對于上游資源的控制力,無疑是中國在此次價格談判中“底氣不足”的又一重要原因。

  1999年,國際鐵礦業開始了一輪大規模兼并聯合。其時,國際鐵礦石市場處在持續近10年的低迷期,中國鋼鐵企業仍滿足于購買鐵礦石的便利與便宜。甚至還有人擔心加入WTO后,國際上廉價的鐵礦石會大量涌入中國。

  至遲自2001年開始,國內大型鋼鐵企業開始加緊介入國際鐵礦資源。當年,寶鋼與巴西MBR公司簽訂了長期采購礦石協議;2003年12月,寶鋼與巴西淡水河谷簽署了鐵礦石長期供應協議。此外,首鋼、昆鋼、武鋼、唐鋼、馬鋼、江蘇沙鋼等紛紛開始尋求涉足國外礦業。但截至目前,中國企業境外開礦的規模尚小,在進口礦中所占比例只有21%。

  而據國際金屬和礦產工業的權威機構AME提供的資料,在澳大利亞24個主要鐵礦中,八家有日本公司直接參股,其余16家鐵礦亦均有日資參股。在鐵礦石的其他主要產地巴西、加拿大、智利乃至印度,日本企業同樣直接或間接擁有大量當地鐵礦石企業的權益。

  有專家指出,中國鋼鐵企業應逐步使境外開礦在進口礦中所占比重增加到50%,或可擺脫在國際鐵礦石價格談判中的不利地位。

  2004年9月,中國五礦集團收購加拿大最大的礦業公司諾蘭達(Noranda)進入排他性談判階段,五礦計劃以50億美元的現金完成收購。但是,現金收購的優厚條件并沒有最終促成這樁交易。由于沒有在規定期限達成最終協議,五礦于去年11月失去了排他性談判權。

  今年3月,諾蘭達宣布與旗下控股公司鷹橋以換股方式進行合并。同時,諾蘭達稱,“金屬價格已經大幅飆升并且庫存持續下降,其中尤以公司的核心產品鎳和銅最為明顯。有鑒于此,公司已改變對擬議中的與中國五礦交易的看法。”五礦收購諾蘭達案就此折戟沉沙。

  五礦出師不利,更凸現出中國鋼鐵企業的海外收購之艱險。

  中國鋼鐵業以其集合體,已經成為世界鋼鐵業的重要角色;但真要成長為與國際強手勢均力敵的角色,仍然是長路漫漫。

  截至發稿前,記者獲息,國家發改委聯合商務部等部委就“加強海外資源開發”舉行專門會議。用中國冶金規劃院副院長李創新的話說,“我們雖然失去了很多機會,但行動就意味著可能。”-

  本刊記者林靖、張宇星,實習研究員ClirisKramer對此文亦有貢獻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鐵礦石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熱 點 專 題
日本謀任常任理事國
圓明園工程風波
2005年上海國際車展
定遠號艦重返威海
湖南衛視05超級女聲
珠峰科考登頂復測
2005環球小姐賽
京城1800個樓盤搜索
中國特種部隊生存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