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未名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日前指出,作為國家經濟高速增長的發動機,中國制造業正面臨非常嚴峻的挑戰,轉變增長方式已成當務之急。他指出,與國際先進水平比,中國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比較低。我們現在不到4萬美元1年,只有美國、日本的4%,德國的5%多一點兒。
點評:徐匡迪先生所說的“中國的制造業能源消耗很大、污染比較嚴重”,已經不算是“新聞”了。“轉變增長方式”的口號更是提出了很多年,但“轉變”的收效甚微。所以,現在更重要的已經不是提出問題,而是如何解決問題。徐先生提出“必須依靠科技進步,采用綠色制造技術,在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的同時,努力降低資源的能耗”,這當然是對的。但是,科技進步并非一日之功,而且現在從世界范圍來說,能夠“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能夠“降低資源的能耗”的科學技術并非沒有,否則我們與那些發達國家的差距也不會如此之大。
也就是說,這種科技進步,未必完全要靠我們自己去研發,有些是可以實行“拿來主義”的,而這正是我們的“后發優勢”所在。所以,要想較快地轉變增長方式,降低能耗和污染,關鍵在于怎么激發企業的自身積極性。如果企業沒有積極性,它們就既懶得或不舍得投資去自主開發取得科技進步,也懶得或不舍得投資去實行“拿來主義”。而企業怎樣才能有積極性呢﹖只有一個辦法:充分的競爭。競爭越充分,企業的壓力就越大,他們才越有積極性去轉變增長方式——因為不轉變就沒有錢可賺甚至虧損、破產。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起來之所以那么艱難,實際上所反映的正是我們的市場競爭還不夠充分。而充分的市場競爭即真正的優勝劣汰,則又必須建立在完備的產權制度和規范的市場秩序之上。正是在這兩個方面,我們還做得很不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