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力
國家發改委于4月5日出臺的上網電價、輸配電價、銷售電價的管理暫行辦法,使電價改革首次從政策層面開始破題。
面對日益突出的“電荒”,由北京市太陽能研究所設計的中國首座太陽能綜合利用示
范樓——“中國太陽能第一樓”近日在京建成并試運行成功。該所所長韓建功稱,作為可再生能源,高達100千瓦的太陽能光伏并網發電系統,除了滿足內部的用電需求外,還可向公共電網輸送余電,折算下來的節電效果完全可以有效緩解“電荒”問題。
不過,韓建功的后顧之憂是,若無償向電網輸送余電,尚未形成的定價機制會使發電企業和電網企業之間產生利益矛盾。
而國家發改委于4月5日出臺的上網電價、輸配電價、銷售電價的管理暫行辦法,使電價改革首次從政策層面開始破題。2006年1月1日,《可再生能源法》的正式實施也將為可再生能源“正名”。隨著一系列法律法規的相繼出臺,未來可再生能源的定價戰略方案有望明朗化。
可再生能源如何上網
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局長徐錠明預計,2005年中國電力缺口將在2000萬至2500萬千瓦之間,發展可再生能源將是解決電力緊缺的不二選擇,其中,太陽能的利用成為重點。
然而,中國的太陽能光伏發電市場卻一直裹足不前。來自中科院電工所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中國光伏市場在2001年以前基本維持在世界市場1%的份額,2004降低至世界市場的0.5%。而“中國太陽能第一樓”雖然在北京落成,但北京太陽能發電量幾乎為零。
國家發改委聯合國基金會項目專家何梓年研究員稱,高昂的成本是制約光伏發電產業化發展的絆腳石。據何梓年估算:由于目前太陽能光伏板材料的技術成本和制造成本居高不下,每度電的并網成本達到2元錢左右。
據了解,電網公司吃“皇糧”的心態使其不愿付費承擔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公共義務,發電廠也根本沒有動力去多發電,兩者的利益矛盾導致了可再生能源上網難。
而在韓建功看來,政府有關部門可以幫助解決上網難問題。在西方發達國家,強制上網是普遍措施。日本啟動了“新陽光計劃”,要求電力部門以商品價格購買多余的太陽能光伏電量。德國則明確了“強制入網”、“全部收購”、“規定電價”三原則,使太陽能光伏發電得以與水電、火電“同臺競技”。
立法催生上網售電
而電價管理暫行辦法的出臺,顯示出政府主管部門在電價形成中欲引進更多市場因素的意向。
據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司長趙小平介紹,按照新的電價暫行辦法,獨立發電企業的上網電價,由政府價格主管部門根據發電項目經濟壽命周期,按照合理補償成本、合理確定收益和依法計入稅金的原則核定,可再生能源電量由電網企業按政府定價或招標價格優先購買,適時由政府建立專門的競爭性可再生能源市場。
此次電價改革中關于可再生能源的條款無疑為明年年初起實施的《可再生能源法》做了前期鋪墊。《可再生能源法》規定,電網企業應當與依法取得行政許可或者報送備案的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簽訂并網協議,全額收購其電網覆蓋范圍內可再生能源并網發電項目的上網電量,并為可再生能源發電提供上網服務。
談及太陽能發電并網的前景,何梓年研究員表示:“在國家頒布《可再生能源法》之前,太陽能發電并入公共電網很難,但是2月28日可法令頒布后,我們有望通過向公共電網回送余電實現收益了。”
“政策利好讓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既能把電賣出去,又能得到回報。”太陽能產業的領軍人物德州皇明太陽能集團總裁黃鳴坦言,立法的頒布在發展太陽能發電的過程中無疑是一個里程碑,到那時候,可再生能源占全國一次能源總消費量就不是3%,而是10%,每度電的發電成本將下降到1元以下。
定價爭論四起
但問題隨之而來,由于電價管理暫行辦法并未闡述可再生能源的定價問題,《可再生能源法》也沒有制定明確的價格考核辦法以及價格制定細則,因此,許多企業只得觀望。
皇明太陽能集團有限公司企業文化中心的程洪智表示:“今年發改委將會同人大環資委、電力企業、可再生能源企業召開會議討論這一問題,并最終得出一個定論。”
而就上網電價高出部分如何分攤的問題,國電動力經濟研究中心電網經濟研究所所長李英認為:“隨著科技的進步,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會不斷降低,在銷售電價中分攤的差額費用將逐步縮小,直至不再分攤。”
李英還預測,銷售定價將朝著符合市場規律的“階梯電價”方向發展。階梯電價又稱“分享利潤和補貼的電價”,也就是設定一個“人均消費電力基值”,在這個基值之內,按常規電價收費,超出這個基值的,按高額電價收費。這高出來的部分,匯總在一起,可用來補貼太陽能發電的生產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