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制造業利潤大幅下降 中國車企還能剩下幾家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15日 11:12 《環球》雜志 | |||||||||
《環球》雜志記者/張毅 2004年,在國內車市持續低迷的情況下,中國汽車產量和銷量首次雙雙超過500萬輛大關,成為世界第四大汽車生產國和第三大汽車消費國。中國汽車工業正在迅速成為世界汽車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2001年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的汽車工業每年跨上一個百萬輛級臺階,3年間汽車產量翻了一番。成為建國以來汽車工業發展最快的時期。 與此同時,中國汽車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以三大汽車集團為核心,全面開展聯合重組、合資合作。整車跨國公司大舉進入,配套的汽車零部件企業也紛紛進入。中國汽車產業的集中化程度有所上升。 制約因素 仍然存在 然而,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盡管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汽車產業不斷擴大規模、提高競爭力,但制約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一些因素依然存在: 一是自主開發能力較弱,整車和汽車零部件都存在同樣問題;二是汽車企業規模較小,汽車行業“散、亂、差”現象并未根本解決;三是產品主要集中在國內市場,缺乏國際競爭力。 全國103家汽車企業(集團)中,年銷量不足1萬輛的企業占了絕大多數。2004年只有一汽集團產量近100萬,銷量超過100萬輛。年銷量超過50萬輛的有4家,其中上汽集團產銷接近85萬輛,長安汽車、北汽集團和東風汽車產銷超過50萬輛。33家轎車廠家中絕大多數年銷量只有數萬輛,最少的只有幾百輛。十大轎車廠家中有3家產銷不足10萬輛。 汽車工業是一個規模效益十分顯著的產業。世界汽車工業誕生100多年來,重組浪潮風起云涌,從早期全球成千上萬家企業的自由競爭,到今天形成只剩下“6+3”少數幾家企業的寡頭競爭。 在這9家企業中,前3家就占了全球汽車產量的接近一半。2004年通用汽車達到899萬輛,福特790萬輛(含馬自達110萬輛)、豐田747萬輛。任何一家的產量都超過中國去年的全年產量。 全球性的市場競爭、巨額的研發費用、居高不下的零部件采購、制造和營銷成本,以及嚴重的全球汽車產能過剩,直接導致了全球汽車產業的大規模重組。從國際汽車產業發展現狀來看,一些年產銷100萬輛的汽車公司已經不能單獨生存,產銷200萬輛規模的公司也面臨重組的局面。而中國最大的汽車企業一汽集團去年的產量還未達到百萬輛,單個車型的生產規模也沒有超過20萬輛,離國際標準還有非常大的差距。 先掃外行 再清業內 在中國汽車工業全面聯合重組、做大做強的同時,非汽車行業企業、民營資本、民間資本受前兩年國內汽車市場“井噴”行情的鼓舞,大舉進軍汽車行業。人們稱之為“造車運動”。2003年一年,全國僅轎車整車廠家就新增了12家,從2002年的20家增加到32家。 然而好景不長,連續兩年“井噴”的中國車市,從去年5月開始進入深度調整。車市低迷,車價狂降,宏觀調控帶來銀根緊縮,以及國家新頒布的汽車產業政策,使欲殺進汽車領域的企業被迎頭潑了一盆冷水。 今年3月24日,奧克斯公司正式宣布汽車產業將不再是公司今后發展的方向,在付出了一筆可觀的學費后,退出汽車行業。在此之前,其他外行們也紛紛宣布退出,熱鬧了一年多的“造車運動”就此偃旗息鼓。 有專家認為,“造車運動”的破滅是我國汽車工業重組的必然結果。第一步先掃清外行造車,第二步業內進行整合。通過競爭,規模小、技術力量弱、成本居高不下的汽車企業將退出市場或投奔到優勢企業旗下。 重新洗牌 大勢所趨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消息稱,今年頭兩個月國內汽車制造業利潤同比下降了61.5%,其中整車利潤下降78.4%,虧損面達50%以上。 原材料不斷上漲,車價不斷走低,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汽車行業已經從所謂“暴利”成為“低利潤”行業,許多競爭力差的汽車企業將無法生存。 2004年世界汽車產量超過5000萬輛,主要集中在通用、福特、豐田、大眾、戴姆勒-克萊斯勒、雷諾-日產、標致-雪鐵龍、本田、寶馬9家汽車企業集團以及韓國現代汽車手里。這10家企業都在中國設立了合資公司,有的還設立了不止一家。這些跨國公司把在中國的投資和生產納入其全球戰略,在華合資企業的產品也列為集團一部分。 2004年中國前六大汽車企業集團一汽、上汽、東風、長安、北汽、廣汽也都和上述十家跨國公司組建了合資企業,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復雜局面。一汽、東風屬于中央直屬企業,長安屬于中國兵器集團公司,是軍工企業,而上汽、北汽和廣汽都屬于地方國有企業集團。由于不同的屬性,這幾大集團之間很難進行兼并重組。最大的可能是以這六大汽車集團為核心,去兼并重組其他規模較小的汽車企業。 在發達國家汽車市場,前四大汽車企業集團的市場占有率大部分高于80%,部分國家更達到了100%。而2004年中國排名前四的汽車企業集團的市場占有率還不到60%。 較低的市場集中度制約了汽車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而汽車企業無法達到世界級生產規模,就無法培育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企業集團。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的專家認為,中國汽車工業最后的重組結果是形成幾家生產規模大、技術開發能力較強、產品系列化、分工協作合理的大型企業集團,并最終形成少數幾家企業集團控制全國大部分汽車市場的局面。 預計2006至2007年中國汽車行業的市場結構將初步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即前四大企業集團的市場份額將接近80%。考慮到中國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以及國內市場需求結構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一些以產品差異化為主要競爭戰略的企業仍將有一定的發展空間。 至于何時完成兼并重組,專家認為還需要一個較長的時期。因為中國太大,地區差異又很大。但是,有一點毋庸置疑,那就是目前的一百多家整車生產廠家,絕大多數要么關門,要么被人兼并。中國最終剩下來的汽車企業集團不會超過十家。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