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孚進入破產保護程序 上汽重整自主品牌大計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14日 18:23 南方周末 | |||||||||
□本報駐滬記者 馬凌 羅孚真的沒有未來 在歷經半年的拉鋸式談判之后,上汽“收購”羅孚的故事終于走到了盡頭。
4月7日晚,英國貿工大臣帕特麗夏·休伊特對外界宣布,上汽集團已停止收購羅孚汽車,羅孚汽車集團已進入破產保護程序。“羅孚在未能與上汽達成出售交易之后倒閉。上汽明確表示對羅孚今后的破產問題沒有信心,因此收購交易不具備合理的預期。”休伊特說。 據報道,4月7日上午,羅孚已經停止生產。兩天后,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被指定為羅孚的破產接管人。 但在4月11日,上汽有關負責人聲明,上汽從沒有“收購”羅孚。這位負責人表示,上汽自去年以來就與羅孚商議成立合資公司,但未以“收購”為目的。“‘收購’只是羅孚一廂情愿,希望借助輿論成為既成事實。” 事實上,談判的這半年以來,上汽方面始終對外界保持緘默。令人疑惑的一個對比是,作為一家私人企業,羅孚在英國持續公開談判進展,而作為一家國有企業,上汽集團卻拒絕透露一切信息。 通過越洋采訪,記者獲悉,導致目前結果的直接原因是,不久前上汽的財務顧問———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向上汽提供了一份報告,警告說羅孚鳳凰控股有可能在極短的時間內破產。而來自畢馬威、德勤等公司的分析結論也證實了這一點。這令上汽不得不重新評估對羅孚的“收購”風險。 或許直到今天我們才能夠真正明白,為什么英國人會說“如果不被上汽收購,羅孚就沒有未來”。這家貌似高貴的落寞貴族如今已經瀕臨絕境,除了上汽集團,沒有其他任何汽車公司有興趣與其談判合作、收購等事宜。 最新的消息是,有會計師事務所對羅孚現有固定資產進行評估,其結果僅有區區1000萬-2000萬英鎊。對于一家主產轎車的汽車公司而言,這個數字顯得微不足道。 盡管英國政府極力撮合并購,同意羅孚暫緩支付4000萬英鎊的增值稅,并提出同時提供1億英鎊的緊急過渡貸款,但依然難以挽救羅孚。 上汽的要求聽起來很簡單,只要英國政府能夠確保羅孚汽車在達成合資交易之后的兩年之內不會破產清算,就可以把交易進行下去。可英國政府最終卻無法給予如此承諾。 由此,如果上汽與羅孚簽署合資協議,可能面臨的風險主要有三:其一,5年前,寶馬汽車公司在將羅孚汽車轉手給英國私人投資商———鳳凰控股(Phoenix Venture Holdings)時,還向后者提供了4.27億英鎊的無息貸款,根據協議,這筆貸款將在2049年之前全部還清。有英國媒體稱,一旦羅孚破產,這筆貸款可能由上汽來承擔。 其二,2003年,羅孚對外宣稱其養老金缺口為6700萬英鎊。但英國太陽報隨后刊發調查報道稱,羅孚存在的巨大養老金黑洞遠非這個數字,其全部養老金缺口為4億英鎊。羅孚對此矢口否認。在弄清楚真實狀況之前,這亦是一個巨大的風險。 最后一點,也就是英國政府今年4月提出給羅孚提供1億英鎊的緊急過渡貸款,前提是上汽與羅孚達成談判。對此,有分析人士立刻指出,此乃空頭支票,因為英國政府亦擔心一旦羅孚破產,這筆來自納稅人的貸款很可能血本無歸。因此布萊爾無法作出明確承諾。而且,根據歐盟的相關補貼規定,這筆貸款必須在半年之內由羅孚全部還清,這與上汽希望的兩年保障顯然相去甚遠。 目前,上汽集團在談判過程中,已經向羅孚支付了4700萬英鎊,有說法是用于換取羅孚的技術平臺和知識產權等。但業內人士估計,這筆費用可能主要是幫助羅孚度過迫在眉睫的難關———支付2003年就已出現的養老金缺口。 隨著談判的終止和羅孚破產,這4700萬英鎊如何收回,將是上汽面臨的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 無法扶上墻的羅孚 一旦羅孚破產,最直接的后果不僅僅是工廠的6100名工人會失業,還會導致1.5萬-2萬的相關配件供應商的工人下崗。這正是英國政府忽然高調出場撮合收購的原因。 目前英國已進入大選期,以布萊爾為代表的工黨要想繼續執政,爭奪工人選票成為當務之急。4月10日的最新統計顯示,英國工黨的支持率為40%,僅比保守黨33%的支持率高7個百分點。英國觀察人士認為,一旦羅孚破產,涉及到的2.6萬個失業者的選票幾乎不可能再投給工黨。 為此,4月9日,英國財長戈登·布朗說,政府正準備投入更多的資金幫助羅孚度過危機。此外,在必要的時候,將對羅孚的4名控股股東進行問詢。 寶馬汽車在2000年拍賣羅孚汽車時,除了鳳凰控股,還有另外一家英國公司參與,盡管當時的羅孚已經危機重重,缺乏競爭力,但鳳凰控股仍向英國政府保證,不會壓縮工廠經營規模,僅僅是小規模裁員。由此,在英國政府的鼎力支持下,鳳凰控股只花費了象征性的10英鎊,就將羅孚購回英國,同時還得到了寶馬4.27億英鎊的長期無息貸款。但在迄今的5年之內,鳳凰控股的4個股東在羅孚總計拿走了4000萬英鎊的報酬,留下的卻是一個爛攤子。 但也有觀察人士認為,英國政府此舉是為了轉移公眾視線。英國第三大政黨自由民主黨批評說,工黨的動作太晚了,在羅孚一直巨額虧損的這幾年,英國政府幾乎無所作為。 上汽重整自主品牌大計 顯而易見,在英國人眼中,目前的羅孚更重要的意義在于政治選票,而對于上汽而言,羅孚的命運事關自主品牌之大計。 來自上汽相關人士的消息稱,上汽集團的如意算盤是,通過收購羅孚得到的技術以及車型,掛上汽的品牌,發展中高檔自主轎車,直接與奧迪等品牌相抗衡。與此同時,將韓國雙龍作為中低檔自主產品的技術來源,以此打造上汽全系列汽車品牌。 這意味著,一旦與羅孚無緣,上汽不得不繼續獨立完成自主品牌開發(韓國雙龍的技術優勢主要在于SUV,而非轎車),而這對于上汽而言何其艱難!迄今為止,我們能夠看到的距離上汽自主轎車之夢最近的產品,只是一款伊斯坦納商用車,該產品2004年初上市以來默默無聞,銷量甚微。 事實上,上汽要借助國際化力量發展自主品牌,目前看來羅孚幾乎是惟一的選擇。一位資深車界并購專家表示,放眼全球,比較現實的轎車公司收購對象只能是羅孚,其不但具備一定技術含量,研發方面也具備實力。而且羅孚轎車有純正的歐洲貴族血統,歷史悠久頗具賣點。市場方面也還有一定的銷路。目前主要的問題僅僅是資金困難,一旦盤活,前景可觀。 據透露,今年3月,上汽集團曾召開內部會議,胡茂元、陳虹等高層悉數在場。會上傳出消息稱,上汽必須利用羅孚汽車發展自主品牌,首先樹立高端形象,然后再謀求品牌向下延伸,利用雙龍搶占低端市場。 如果沒有意外,留給上汽最后的機會是參與羅孚破產之后的拍賣。隨之而來的不確定因素包括:上汽是否有機會得到競拍的資格,會面臨哪些新的競爭對手,以及需要支付哪些新的代價。這些問題會成為接下來的另一個故事嗎? -鏈接 羅孚為何衰落 大概在1884年首次在自行車上出現了“羅孚”(Rover)字樣,意思為流浪者或領航員。1877年,羅孚公司成立。 1968年,Leyland(利蘭)汽車集團成立。在該集團中,羅孚、凱旋(Triumph)和捷豹合并。 二戰結束后,英國政府對自己的汽車工業實行關稅保護,由于這一原因,英國加入歐共體的努力多次受挫。最終英國政府對外作出了妥協,取消了關稅壁壘。英國的汽車工業雖然沒有面臨本質上的動搖,但卻開始面臨外國產品的競爭。從1952年起英國開始實行分期付款賒銷政策,但英國是個進口國,為了改善國際收支平衡,英國政府經常會采取降低國內經濟增長速度、限制國內需求鼓勵出口的政策。從1952年到1973年,分期付款法案修改了18次,因而造成國內需求起伏不定。英國的汽車廠家因為摸不準國內需求的脈搏都不敢貿然提高產量。比如1961年英國汽車廠的生產能力是300萬輛,而實際只生產100萬輛。在英國的汽車轉向出口的時候,英國政府卻在1960年代末出臺保英鎊的政策,這就使得英國汽車出口無利可圖。在內需和外需都疲軟的情況下,英國汽車工業的產量和銷量只能保持在一個較低水平,這樣就影響了英國汽車業的創新能力,進一步加劇了英國汽車工業的落伍。 1977年,為了挽救利蘭公司,利蘭開始與日本的本田合作,在英國開始生產本田汽車。日本是靠造廉價車起家的,利蘭和日本人的合作本來是想靠制造經濟型轎車從而迅速崛起,但他們卻沒有想到,這個做法讓他們丟掉了英國汽車的最后一張王牌———品牌。1986年,羅孚被英國航空買下,羅孚從女王座駕變成了隨處可見的經濟型轎車。 英國航空在掌控羅孚公司6年后將其賣給寶馬公司,寶馬公司曾經試圖恢復羅孚的高檔品牌價值。寶馬對羅孚徹底失去耐心后,Land Rover被賣給了福特而“羅孚”倒貼給了英國鳳凰財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