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民資潛進 機場改革暗潮涌動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14日 03:41 第一財經日報 | ||||||||
本報記者 陳姍姍 發自上海 民營資本投資機場的道路同樣崎嶇。因為動輒億元的投資和較長的回報期,將是民營資本投資機場時面臨的最大考驗。 58歲的王學文是第一個萌發建機場的念頭并付諸實踐的人。12年前,他就投資6000萬
如今,王學文似乎看到了一線曙光。因為2005年以來,圍繞機場的一系列改革加速。他把他的希望寄托在2005年,他希望夢想成真。 機場改革加速 在上周于上海舉行的首屆機場峰會上,中國民用航空總局機場司司長張光輝道出了目前中國機場的現狀:我國的機場建設速度的確飛快,1950年建國初期,國內只有36個民用運輸機場;而這個數字到了2004年,就躍升到了137個。就在這137個民用運輸機場中,年旅客吞吐量在100萬以下的中小機場就占據了94個,占全部通航機場的70%,旅客吞吐量卻只占全國的6.4%。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中小型機場,大部分處于虧損狀態,經營困難。 而中國民用航空總局政策法規司副司長沙洪江隨后又為國內大大小小的機場鋪設好了不同的路:具備商業化運營條件的大型機場,可借助國內外資本市場融集機場建設發展資金,并實行商業化運營、管理;對于全部實行商業化運營有困難,但經營性項目效益較好的中型機場,可將公益性項目與經營性項目分離。公益性項目可由政府投資,經營性項目則實行商業化運作;而對于完全不具備商業化運營的小型機場,則要借助包括各種形式的補貼和扶植,特別是各級政府對機場的補貼和扶植,來保證他們的生存。 這意味著,中國機場的改革已經開啟,而經營管理模式的創新和機場投融資體制的多元化,將是今后國內機場改革的重點。 投融資多元化 在首屆中國機場峰會上,張光輝透露,民航總局正在制訂相關政策,不久,民營資本將有權購買和經營機場。 到目前為止,機場的建設資金主要來源于國家投資、地方政府投資、外資、企業自籌和銀行貸款等幾種渠道。“從發展前景看,隨著國家投資體制改革的深入,民營資本將是機場建設融資一個新的渠道。機場的投融資渠道會更加多元化。”張光輝說。 事實上,尋找戰略投資者,不管是民營的還是外資,已經被國內很多機場,尤其是中小機場提上了日程。因為按照2002年3月3日國務院下發的關于要求機場屬地化的“6號文件”規定,今年年底,政府將結束對國內機場的補貼。這就意味著很多機場隨即將會面臨極大的生存困難,因為沒有政府的補貼,虧損將不可避免。 黑龍江機場集團公司就是一個例子。這個管理著省內5個機場的集團公司的經濟師王世春告訴記者,黑龍江機場集團一年的支出在2.8億元,收入卻只有2.1億元左右,去年和今年,機場都可以從政府拿到6600萬元的補貼,也就是說,政策性虧損的部分一直是由國家補貼來彌補。“如果國家真的不再補貼了,我們除了在管理上盡量降低成本,更重要的路就是引資了。”王世春說。 像黑龍江機場集團公司這樣希望引資救命的機場集團不在少數。包括河北機場集團、四川機場集團、云南機場集團在內的多家機場集團也都向記者透露了正在尋找合適的戰略投資者,或者股份制改革,甚至準備上市融資的意向。 然而,引資的道路并不暢通。 沙洪江介紹,民航總局關于外資投資機場的政策法規一直在不斷修改,對外資投資國內機場的限制也在不斷放開。機場投融資的多元化是民航總局所鼓勵的。 而王世春則向記者道出了他的疑惑:雖然現在對新建機場的規定是允許外資入股,中方只需相對控股,但政府并沒有具體說明到底怎樣的股權分配方式算是“中方相對控股”,是幾個中方合資相對控股,還是幾個外方單獨都不能相對控股,這些都無處可查,無從得知。“這就給機場尋找戰略投資者帶來了極大的猶豫。” 而業內人士分析,民營資本投資機場的道路同樣崎嶇。因為動輒億元的投資和較長的回報期,將是民營資本投資機場時面臨的最大考驗。據了解,投資一個可以起降中型飛機如波音737的機場,就要花費1.3億~1.4億元,如果年吞吐量能夠達到20萬到30萬人次,收回成本則需要8至10年。而像首都機場、上海虹橋機場等年吞吐量達到一二千萬人次的機場,需要的投資規模將更大,并不是任何民營資本能夠投入得起的。 特許經營浮出水面 在上周舉行的首屆機場峰會上,上海機場集團公司總裁吳念祖帶來了上海機場即將全面推行的特許經營全新商業模式。吳念祖透露,從2004年開始,上海機場集團公司就組織開展了“上海實施機場特許經營方案研究”,目前,上海機場集團公司已經制定了機場特許經營的完整的理論框架,機場特許經營已被確立為上海機場集團公司今后重要的經營模式。隨著特許經營模式的全面實施,公司將從資本經營型向資源管理型轉變。 機場特許經營的運營模式是指政府授予機場公司以機場的經營管理權后,機場公司再通過招標以及其他的競爭方式來選擇機場商業服務的提供者,將機場具有經營權的某些經營性資源或項目轉讓給他們經營,并收取一定的特許經營權費。國外機場轉讓項目的特許經營權主要包括航油供應、航空配餐服務、機場廣告、免稅店、旅館服務、貨運服務等等。 事實上,從去年年底開始,特許經營模式已經悄然滲透到國內機場的經營中。 沙洪江透露,民航總局從去年年底開始已經率先在北京、上海、深圳和廈門四個城市的機場試點施行了特許經營的商業模式。而這一模式將作為機場轉型的一個重要載體加以推廣。目前,國內機場往往集“機場”、“機場公司”、“航站”、“股份制公司”概念于一身,而今后,機場就應該專心從事規劃、建設和管理,成立專業的“機場管理公司”,而經營性的項目則由專業的公司去處理。 目前,機場的特許經營在中國還是一種新型的機場運營模式,但在國外機場卻已經得到了普遍應用和推廣。國外大型機場的成功經驗就是通過特許經營權制度明確機場對這一市場的管理權、收益權,把機場吸引的大量客流、貨流、飛機流的市場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優勢。以香港新機場為例,在2003年的總收入中,非航空業務收入占據了55%,而在非航空業務收入中,機場特許經營費和地面服務專營權的收入就又占據了82.5%。 而在內地的機場,不僅商品零售、餐飲等商業服務還由機場“一手包辦”,地面服務等延伸業務甚至還被機場和航空公司瓜分爭奪。高壟斷性的商業服務使機場的物價出奇的昂貴,而機場和航空公司眾多業務的重疊又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的浪費。 據了解,我國民用機場試點實施特許經營的業務范圍主要包括機場內的商業活動和機場地面服務和保障性業務兩方面。前者包括商品零售、餐飲、停車、汽車租賃、廣告、商務中心、會員俱樂部、貴賓休息室、業務用房、場地出租、電信、賓館、其他商業延伸、增值服務等業務;而后者包括客票銷售、旅客值機、特服、配載、貨運代理、貨站經營、站坪服務、飛機維護、維修、特勤車輛、配餐、航油供應、機場交通、安全檢查、行李分揀、問訊、廣播、航顯、離港、飛機監護、場道維護、場區清潔、場區綠化、垃圾、污水處理、醫療救護、能源供應等其他社會職能等服務。 而對于特許經營的收費方法,則可以采取三種模式,一種是同時收取租金和專營權費用,比如對加油站的特許經營;一種是固定費用加浮動租金,比如對候機樓內部部分商業設施的特許經營;還有一種就是采取合資的方式,比如對航油供應項目的特許經營。 目前,已經有西門子、GE等國內外眾多機場建設和地面服務公司在期待著特許經營具體政策的出臺。“我們很希望參與國內機場的地面服務業務,但目前關于如何參與和參與的方式還不明確,”環美航務公司中國地區總經理劉曉虹對記者說。 王建的辦公桌上,擺著一份有關首都機場集團內部機構調整的文件。 按這份8月24日下發的文件安排,他所領導的公共關系部即將在9月初與集團的總經理辦公室合并。而他本人行將出任新成立的機場部總經理。 機場部,這是首都機場集團全新打造的一個部門。作為出資人的首都機場,計劃借這個部門負起責任,對旗下成員機場進行日常管理,行業標準考核。甚至,為他們疏通與民航總局的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