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銀行的跨國婚姻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13日 12:06 瞭望東方周刊 | |||||||||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王錚/北京報道 外資入股銀行還沒有到威脅金融安全的程度,目前最明顯的金融安全問題還是金融體系自身的安全 洋東家要進北京銀行了。3月28日,荷蘭國際以17.8億元認購了北京銀行19.9%股份,國
3月31日,北京銀行副行長趙瑞安向《瞭望東方周刊》透露,董事會已留出副行長和行長助理兩個位置給荷蘭國際集團,一些關鍵部門的經理也將請荷蘭國際集團員工擔任。 趙瑞安喜歡用“找對象”形容自己和外資銀行的接觸。歷經一年周折,北京銀行和匯豐銀行、德意志銀行、荷蘭國際集團、國際金融公司一一相親,最終覓得“佳偶”。 初戀匯豐 在“找對象”時,北京銀行有一個先行原則,選擇和談判的時間絕不能過長,“遲則生變”。 北京銀行于去年初發出引進外資信號。他們認為當時的時機已經成熟。 趙瑞安說,“一是我們準備已經很充分,財務報表、資產質量情況都整理齊全;二是營業狀況是最好的時期,定價會比較有利。”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2006年已為期不遠,北京市政府希望北京銀行盡快上市。 北京銀行的財務顧問中銀香港國際為它排出了兩大張潛在的投資者名單。一張是國際性的大投行名單,一張是區域性的銀行名單。 北京銀行第一個接觸對象選定了匯豐銀行。趙瑞安說,“匯豐是一個傳統觀念很強的外資銀行,他們致力發展個人貸款業務,是我們的發展方向。而且,他們喜歡通過投資當地機構的方式實現擴張。” 匯豐銀行確與北京銀行高層有過會晤,但遠沒有到實質性談判的階段。 甚至,匯豐連最初的步驟都沒有完成便離開了,“這需要耗費大成本,往往是十幾個人花上半年左右的時間,逐個部門訪查、問詢、了解。” 經過了這個階段,雙方高層才可能正式坐下來談判。如果談判不成,雙方會簽訂保密協定,調查過的所有情況都不透露給第三方。 匯豐不愿意耗費最初的成本,因為他們很快看上了交通銀行。趙瑞安分析,“交通銀行是全國性的股份制銀行。匯豐入股這樣一家銀行,對于實現自己在中國發展的戰略可能已經足夠了,不再需要攻城掠地,但投資城市商業銀行不能達到它的目的。” 但就算是現在,北京銀行仍然惋惜匯豐銀行的過早退出。“其實這個成本是值得的,雙方以后在適當的時機是有可能再合作的。”趙瑞安說。 雙雄相逐 北京銀行先與荷蘭國際接觸,德意志銀行緊隨其后。 與荷蘭國際的談判,自去年9月就開始了,但進展并不順利。荷蘭國際一位人士回憶說,“我們提出一些條件,他們反饋回來,來來往往,經過很多回合都難以一致,談判幾乎停滯。” 在這種情況下,遵循不可過多拖延時間原則,北京銀行決定引進另一家戰略投資者。德意志銀行由此進入北京銀行的視野。 外界一度傳聞,德意志銀行取代了荷蘭國際。但最終的結果卻是以德意志退出告終。分析人士認為,之所以有這樣的結果,是與他們自身特點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瞭望東方周刊》查閱了德意志銀行在中國從2001年到現在的業務,發現德意志銀行可謂四處出擊,不能很清晰地看出它的主營方向。 2001年以來,德意志銀行相繼擔任中石油、華能國際的財務顧問。2003年底,中國人壽在香港和紐約同步上市,德意志銀行是聯席全球協調人和聯席賬簿管理人。此外,德意志銀行還是去年中芯國際IPO的聯席賬簿管理人。 自2001年后,德意志銀行十分熱衷中國債券和不良資產處置。 德意志銀行的“花心”天性,更加上有荷蘭國際的參與,自己能否持大股尚在兩可之間。因此,德意志銀行對投資北京銀行并不十分熱心。 此說法得到北京銀行高層的認同。北京銀行一位高管說:“德意志銀行參股北京銀行的談判工作,是由亞太區的高管兼任的,并沒有專職的負責人。” 相比德意志銀行,荷蘭國際顯示出了更大的誠意。 3月31日,荷蘭國際新聞發言人梁小姐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說:“我們希望利用入股的機會,銷售自己保險和理財方面的產品。入股北京銀行,能給我們提供一個很好的平臺延長我們的全球零售業務,同樣對我們在中國其他的活動也會產生深遠的意義”。 她承認,雙方談判接近一年,期間有過波折,但從沒有中斷,“嫌貨人才是買貨人”。 荷蘭國際為表誠意,辦事效率非常高。有一次,北京銀行提出持股比例能否有變化,阿姆斯特丹總部馬上召開董事會,第二天就給了北京銀行答復。 基于態度方面的比較,北京銀行漸漸傾向于荷蘭國際。 雖然北京銀行暗有側重,但德意志銀行仍然不失為北京銀行中意的買家。 德意志銀行顯然不愿意做小股東。這讓北京銀行感到為難。或許為了平衡,在荷蘭國際經過一系列前期調查后,北京銀行與其商量的股份是15%并不是后來的19.9%。 這樣,按照銀監會的最高限定,剩余的股份是10%左右。德意志銀行能否接受?德意志銀行聽到消息后,卻并沒有馬上做出反應,他們繼續盡職地調查北京銀行各部門的財務和人員情況。 北京銀行也耐心等待德意志銀行調查完畢,但在談判時出現了矛盾。 趙瑞安說,“他們提出的條件,我們不能接受。” “就好像找對象,除了高矮胖瘦外,最重要的就是彩禮和嫁妝了。”趙瑞安說。 與德意志銀行數度談判均無進展,北京銀行重新與荷蘭國際商量,能否將持股比例提高到19.9%。荷蘭國際的談判代表喜出望外,當天飛往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第二天召開董事會,給了北京銀行一個滿意的答復。 此時,荷蘭國際尚以為剩余的5%是德意志銀行認購。實際上,德意志銀行已經退出,與北京銀行有著8年合作關系又有收購小比例股份傳統的國際金融公司毫無懸念地成為了第二外資股東。 控制權與金融安全 北京銀行引入外資股東之后,在經營上會發生怎樣的改變,目前尚不明朗。 中資銀行引進外資股份似乎已成為一種大趨勢。有專家認為這種趨勢會危害到金融安全。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尹中立表示,超過25%的上限就視同于外資銀行,北京銀行已經很接近上限,如果再去國際資本市場上融資,外資比例將會超過25%。“涉及我國銀行業的控制權是否讓給外國人的問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去年底在媒體公開斷言,在金融業進一步開放后,外資金融機構將加強對控制權的爭奪。 有人擔心外資正在采取暗渡陳倉的策略:在多個城市商業銀行持股,一旦政策放開即可增持至控股,稍加整合就能以低廉的成本得到一個覆蓋全國主要地區的商業銀行。 有專家持截然相反的態度。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易憲容對《瞭望東方周刊》說,“就算銀行外資持股達到80%、90%,也沒關系,因為規則制定的權力在中國。”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副所長趙錫軍也持相同看法,“比如匯豐、花旗,股權都非常分散。匯豐注冊地是英國,可以認為是英國銀行,與當地監管部門的聯系會比較密切一點,但是,這些銀行有自己的經濟利益,他們不會為了當地政府的利益考慮問題。” 趙錫軍說,如果一股獨大,就算是國有股也會為了自己的利益犧牲其他人的利益。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采訪過的大多數專家都認同,外資入股銀行還沒有到威脅金融安全的程度,目前最明顯的金融安全問題還是金融體系自身的安全,“比如不良資產、比如大案頻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