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今年以來,江蘇江陰港計劃抵達船舶沒有泊位,只能積壓在錨地,有些甚至積壓在長江口,造成了比較嚴重的壓港現象。
據江陰港集團有限公司介紹,由于港口老化和缺乏大型裝卸、運輸等設備,造成鐵礦砂、廢鋼等貨物卸貨速度較慢。今年1-2月,在抵港的國際航行船舶中,先后約有40%以上的船舶不能夠直接靠碼頭作業,需先到錨地拋錨。一般的中小型船舶,每拋錨一天損失達4000
至5000美金,大型船舶損失達幾萬美金。
針對這一現象,江陰海關出臺應急舉措,積極進行疏導。一是實行24小時船舶業務加班制,保證船舶抵港即能卸貨,并在卸貨完畢前辦結離港手續;二是密切關注港口動態,符合條件的優先辦理相關手續,加快大宗散貨的通關速度;三是實行船貨一體化監管,在加強理貨和過磅的同時,準予有條件的企業進行過駁作業,船邊直接提貨,切實減輕港口堆場壓力,加快貨物周轉速度。
另一方面,該關協助港口有關部門,加快“外輪理貨信息管理系統”與江陰電子口岸的對接,在現有港口條件下,進一步拓寬港口理貨渠道,提高港口理貨能力。在經過雙方的共同努力,3月16日,江陰海關外輪理貨信息管理系統正式投入運行,實現了海關對港區進出口貨物理貨信息的聯網監管。借助該系統,海關可以實時全面的掌握所有進出港區的件雜散貨、集裝箱、廂式貨車的相關信息,不但提高了海關實際監管效果,而且大大提高了通關效率。
目前,江陰港壓港現象已基本消除,進出境秩序恢復正常,進出境船舶數量也有了較大增長。據海關最新統計,1-3月,江陰港進出境船舶達402艘,其中外國籍344艘,中國籍58艘,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30%、19%、190%。港口作業能力得到了明顯提升。(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