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毅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去年春天成品油價格調整的軌跡,今年再次顯現。然而,與喜歡以史為鑒的政治家不同,掌控成品油價格的決策者似乎在放任“悲劇”的重演。
3月23日,汽油零售價上調招致“罵聲”一片。4月1日,被指“純粹企業內部價格調
整,不涉及零售價變動”的“中石化旗下煉油廠上調柴油出廠價”的舉動,也幾乎是去年的翻版。只不過,今年對柴油出廠價的調整,比去年提前了近50天。而這種“提前”,從某種意義上說,更是“悲劇”中的“悲劇”。
去年的3月31日,在“扶持三農”的大背景下,柴油零售價沒有同汽油一起上調。但汽油調價所帶來的柴油調價預期,在不健全的成品油流通體制之下(兩大集團目前壟斷國內成品油的批發權),人為造成了去年4、5月間的柴油短缺。而去年5月18日,當柴油零售價因出廠價上調而相應上調時,當時“油荒”的始作俑者——“囤積居奇”者們的“不當得利”也愈加登峰造極。
不幸的是,今年有關柴油零售價上漲的預期,來得更早,也更直接。汽油零售價上調僅僅一周之后,中石化就“迫不及待”地抬高了其柴油出廠價。比照去年的情況,可以想象,得到如此明確的“上調柴油零售價”預期的“神通廣大”人士,又可以如法炮制,大撈一把了。
難道有關部門的決策者竟會任由如此“悲劇”年年上演?
從中石化的“苦衷”中,自然不難看出決策者的兩難——一方面,大型國際化國企的利潤要保證。另一方面,勞苦大眾的切身利益也不能置之不理。或許,目前全社會尚可“平靜”接受汽油漲價的現實(口頭譴責姑且除外),正體現了決策者的智慧。而在政策層面,正在加緊進行的成品油流通與定價機制改革,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決策者的殫精竭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