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醫療技術和醫療設備得到保障,得時、得當、得力的醫療救助一定可以降低礦難的死亡率和傷殘率,而國家局礦山醫療救護中心成立的意義也就在于此
本報記者 楊兆敏
“礦難發生后,遇險人員非死即傷,而醫療專家的及時救治,則顯得非常重要,因為
下井作業的煤礦工人都是身強力壯的小伙子,他們自身身體條件好,從井下成功搶救出來后,只要現場救護得當、轉運及時、措施得力,生命一般都能得到挽救。”3月24日上午,國家局礦山醫療救護中心主任王明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說道。礦山醫療救護中心設在中國煤炭總醫院,王明曉還是該院院長。
從1981年大學畢業分配到河南鄭州礦務局總醫院工作開始,王明曉就和礦山醫療救護解下了不解之緣,長期的一線救護經歷使他對“急救黃金10分鐘”有著深刻的體會。
“急救開始得早幾分鐘還是晚幾分鐘,就意味著一條生命能否得救,因此,急救講究的是‘在時間上突出急,在技術上突出救’,只要醫療技術和醫療設備得到保障,得時、得當、得力的醫療救助一定可以降低礦難的死亡率和傷殘率,而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礦山醫療救護中心成立的意義也就在于此。”王明曉說。
組建專家隊伍
“礦難后的傷員都傷得千奇百怪,并且幾乎都是有兩個傷以上的復合性創傷,面對一個個遍體鱗傷、幾乎不成人形的傷員,該從哪里著手救治?這是急救大夫要做的第一個決定。”王明曉說,“盡管急救手冊和規程中對急救程序做了規定,但是,在急救現場,面對復雜局面,經驗豐富專家的指點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礦山醫療救護中心宣布掛牌成立的同時,來自全國各地的36名專家也被聘用為礦山醫療救護專家。”
而國家安全監督管理局把礦山醫療救護中心放在煤炭總醫藥,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煤炭事故比較多,煤炭系統的醫護人員有著豐富的救治創傷病人的經驗和技術。作為煤炭系統的龍頭醫院,就職于煤炭總醫院的許多專家都具有多年的地方煤礦醫院工作經歷,有著豐富的創傷救治經驗和高超的技術。
3月24日上午,煤炭總醫院黨委書記、礦山醫療救護中心副主任王翔洲給記者講述了30年前發生的一件事情。礦難發生后,到井下搶救礦工的急救隊隊長搶險中不小心碰歪氧氣面罩,等到被搶救上礦井的時候,已經被窒息得停止了呼吸、心臟也停止了跳動。王翔洲當機立斷地打開他的胸腔,把手探入那位隊長的心臟,用手幫助心臟恢復跳動。隊長得救了。“如果不這樣,那個鮮活的生命有可能就此消失了。”王翔洲說。
類似的故事專家們能講出許多。41歲的年輕“老專家” 秦懷海是煤炭總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調入北京之前在安徽淮北礦務局總醫藥工作,16年來先后參與重大的礦上工傷搶救數百次,臨床經驗異常豐富。
據秦懷海介紹,在工傷事故中,腦外傷是最容易發生的,而且經常是危及生命的傷害。傷者在腦袋開花的同時,常伴隨胸部等其他部位的創傷,醫生不僅要處理腦外傷,其他部位的傷也要處理,“這個時候,醫生反應能力的強弱就能決定一個生命的去留:病人也許在治好腦外傷時卻因為其他傷而導致不治。”
去年11月,陜西銅川陳家山煤礦發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后,國家局礦山醫療救護中心立即派出王翔洲及1名呼吸專家,趕赴銅川;今年2月14日,遼寧阜新礦難發生后,王翔洲又一次帶領專家趕赴救險現場。
王翔洲是一位外科專家,作為專家組組長,他已經先后6次帶專家隊到事故現場進行傷員的救治。而他從協和醫科大學畢業后,分配到銅川礦務局總醫院工作,從外科大夫開始,一直成為院長,有著幾十年的煤礦醫院工作經驗。
“目前,礦山醫療救護專家隊伍已經基本建立起來了。我們從全國聘任40多位專家,有院士、專家教授、多年從事創傷急救的資深醫務人員,是一支礦山緊急救護的國家隊,這樣就可以有效彌補當地醫院在處理復雜事故與救治傷員方面經驗、技術條件的缺乏。”王明曉介紹說。
重拾培訓工作
“培訓是我們的一項重要工作”,采訪中王明曉明確地告訴記者。這樣做的理由在于:礦難發生后,一般都是群死群傷,醫院接納的都是批量傷員,沒有經歷過的年輕大夫搞不好就會手足無措,緊急關頭失去主張,對此,礦山醫院一般采取老大夫帶年輕大夫的方式來培養后備力量。“礦山醫療救護中心成立后,我們決定在這些方面有所突破。”
“重大安全事故的頻繁發生,對醫療救護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未來更加嚴峻的安全生產形式,更加緊迫了我們培訓大夫的任務。”據王明曉介紹,目前,我國煤礦生產允許的百萬噸死亡率為3%~4%之間。我國煤產量居全世界第一位,2004年大約產煤20億噸,據此測算,每年死亡率當在6000人以上。從2001年到2004年,全國發生死亡10人以上的礦難就有188起,平均每7.4天就發生一起事故。
“目前的礦難發生出現了多發化和大型化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下,礦山救援體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王明曉說,礦山救援體系中包括兩個方面:礦山應急救護,即在第一時間把傷員從事故礦井中搶救出來;礦山醫療救護,即力爭在急救的黃金10分鐘再筑一道防線,減少死亡率及傷殘率。“建立一個暢通的礦山應急救護體系,目前尤為重要。”
國家局礦山醫療救護中心建立以后,他們即開展了分中心的建立工作,目前已經在全國各省建立起分中心14個。這些分中心聘請當地的知名專家教授,主要指導區域內的礦山應急救護。王明曉他們的設想是,最終在全國共建立起40~50個分中心,每個分中心聘請10~20位專家,這樣,全國就有1000多位創傷救護專家,可以成為礦山應急救護的基本專家隊伍。他們平時在各單位工作,在發生礦難時,可以進行區域內或跨區域調度。
據國家局礦山醫療救護中心綜合處處長鐘明介紹,在國家局礦山醫療救護中心的努力下,目前已經建立起了一個三級救護網絡:特大礦難和事故由“國家隊”指導救治,中等事故救護由分中心來救治,一些小事故的救護則由各礦務局醫院處理。
“礦山應急救護體系已經發揮很大作用了。”王翔洲介紹說,在大平礦礦難中,平頂山分中心所屬醫學救援網絡成功搶救了34名傷員;陳家山礦難中,銅川分中心成功搶救了43名傷員;孫家灣礦難中,撫順分中心搶救了29名傷員。
而這個網絡系統也是國家局礦山醫療救護中心開展培訓工作的一個重要依托。“礦難創傷與其他創傷相比有自身的特點,在總結我國礦山救護經驗的同時,我們還要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經驗。中心計劃在3~5年的時間內,培訓出一支技術水平高、反應迅速的隊伍。”王明曉說。
其實,目前國家局礦山醫療救護中心正在開展的工作有些從前就曾經開展過,王翔洲告訴記者,礦難事故發生后的救治和互救、現場急救培訓等就曾經辦過培訓班、編寫過相應的教材,不過當煤炭部撤銷的時候,這些工作也就停止了,“這些都是中心今后工作的重心”。
整合各種資源
“國家局礦山醫療救護中心成立的目的之一就是整合醫療救護中的各種資源”,王明曉說,人力資源的整合主要通過建立全國專家隊伍來完成;成立的新機構都是依托現有的醫療機構,這就是設備資源的整合;目前的救治機構處于散兵游勇的狀態,在管理資源上也有必要再整合。“整合工作完成后,可以實現投入小、效果好的目標。”
“好的管理完全可以讓工傷病人轉移到醫院后,死亡率為零。”王明曉對此非常自信也頗有心得,從他1988年做鄭州礦務局總醫院常務副院長負責醫院的管理工作之后,到1995年調離期間,醫院里面沒有一例因工傷而死亡的病例發生,“這一切都得益于管理。”
據王明曉介紹,這種整合工作才剛剛開始,而通過建章立制的工作,最后,要建立起兩個三級網絡系統,共同完成醫療救護工作。“這兩個系統是:一個是國家局礦山醫療救護中心、省級礦山醫療救護分中心、各礦務局總醫院;另一個是各礦務局總醫院、各礦的礦山醫院、井口保健站。”
“兩個三級救護網絡都要充分利用當地衛生資源,同時調動全國醫療衛生資源參與救治,以提高衛生資源利用效率。”王明曉滿懷信心地說到,可是,談到目前全國各地國有企業中進行的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工作時,他變得憂心忡忡,“作為一個長期工作在煤炭醫學前線的工作者,我曾多次呼吁,在主輔分離的過程中,最好不要把煤炭醫院分離出去,一旦完全分離,可能會對礦難醫療救護和職業病的防治工作帶來不利影響。”
王明曉說,煤炭企業建醫院和建國后各企業學前蘇聯普遍辦醫院不一樣,煤礦一般都處在交通不方便的地方,這個行業還是一個事故高發的行業,所以,即便在解放前,煤炭企業也都建有自己的醫院或醫務所,為的就是救治方便。
礦難頻繁發生的原因多種多樣,一個眾所周知的原因則是煤炭的供不應求。據有關機構分析,今年煤炭供應仍呈緊張局面,而現有各類煤礦大多處于滿負荷和超負荷生產狀態。據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通報,全國目前具備安全生產能力的礦井產量只有12億噸,僅占2004年煤炭產量的61.35%;1.5億噸的能力安全狀況不達標;還有2億噸能力不具備基本安全生產條件,需要關閉。“在這種形勢下還讓醫院從煤炭企業里分離出去,對于救護工作來說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王明曉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