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動態 > 中國能源面臨緊缺 > 正文
 

電力供應今年缺口2300萬千瓦 用電緊張將緩解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02日 14:04 《財經時報》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最新報告預計,今年電力供需形勢仍將平衡偏緊,但主要電網的緊張狀況將有所改善,拉閘限電無論從范圍還是程度都會明顯減輕

  本報記者 汪雷

  原國家電網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現任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理事長趙希正,近日在
談及2005年中國會否像2004年出現大面積電荒時,樂觀表示用電情況總體上將有所緩解。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最新公布的《2005年電力供需形勢分析報告》預計,2005年中國電力供需形勢仍將平衡偏緊,但主要電網的緊張狀況將有所改善,拉閘限電無論從范圍還是程度都會明顯減輕。據分析,2005年新投產的發電機組在6840萬至7000萬千瓦之間,全社會用電量將達到24220億千瓦時,預計全年電力供應的最大缺口將達到2300萬千瓦,比去年明顯降低。

  趙希正同時表示還有些不確定性的因素,主要是自然因素可能對2005年用電和發電情況造成影響。此外,天氣是否炎熱也很重要。中國現有的用電結構中,夏季空調用電占據三分之一。

  在趙希正看來,今年在東北、西北用電供需會保持平衡,華東、沿海地區、以及津京唐地區電力可能會有緊張情況出現。但在電力加快發展和大力節約資源的情況下,不會出現2004年的大面積電荒情況。

  另一種闡釋:太重

  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前段時間曾指出,中國不是一個缺電的國家,按照現在的經濟規模,中國的發電裝機能力足夠。2004年,中國發電總裝機達4.4億千瓦以上,其中水電裝機1億千瓦,居世界第一。相對應的國外數據是:美國為8億千瓦,英國、德國、法國3個國家加起來為3億千瓦;中國的發電總裝機超過了英、德、法3國總和。

  此后,李德水再次提及,中國的電力增長已經夠快,為何還出現缺電現象?他給出的答案是兩個字:太重。

  在他看來,中國的工業結構不合理,高能耗工業太多。與其說是缺電,不如說是重工業、重化工業發展太快。資料顯示,工業耗電占整個用電量的74%,中國城鄉居民用電只占11%。對比鮮明的是,日本裝機能力只有2.8億千瓦,卻創造了比中國高得多的國內生產總值。

  為什么電力供給增長如此快仍有用電缺口?談及中國缺電問題,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列出一組數據:2003年,全國新投產的裝機容量達3484萬千瓦;到2004年,一年投產的新裝機容量達5055萬千瓦。根據統計,世界上只有1971年美國一年投產4000萬千瓦的裝機。

  在他看來,最近兩年全國電力需求增長都在15%左右,這在中國歷史上少有,世界上也罕見。馬凱指出,電力增長需求快,有合理的因素,如生產擴大、生活水平改善等,但其中確有不合理、不正常的因素,比如有些地方不顧客觀條件和資源環境約束,盲目攀比經濟增長速度等。

  “加面加水”還是改變結構

  趙希正對于解決中國能源問題的辦法是:一方面加快電力發展。因為中國人口多,人均用電量在全世界排在80多位,發展潛力和空間很大;二是大力節約電力。目前國內缺電和電力浪費現象并存。如果不注重節約電力,發展電力速度再快,也趕不上需求。

  加快發展電力行業的辦法目前已被積極使用。

  但經濟學家吳敬璉卻指出,這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思路。在他看來,大力發展電力、解決缺電的前提是資源沒有稀缺性。

  他指出,現在工業化國家的平均電力消耗彈性系數大概在0.8—1之間,在過去的40年中,中國也是如此。日本電力消耗最高的時候彈性系數也不過1.2。而在最近幾年,中國電力彈性系數達到1.6左右。

  2004年,中國投產的新裝機容量雖然達到5055萬千瓦,但電力缺口為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一年,全國先后有27個省份出現拉閘限電。其中浙江、江蘇、山西等地全年持續缺電,其他地區也存在季節性、時段性缺電。

  吳敬璉認為,抑制重化工業發展,走新型化工業道路,加快增長方式的轉變,方是解決缺電的最根本的途徑。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電力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熱 點 專 題
日本謀任常任理事國
第24屆香港金像獎
2005中國國際時裝周
房貸利率上調
本田雅閣婚禮門事件
騎士號帆船歐亞航海
房價高難道錯在百姓
京城1800個樓盤搜索
《新浪之道》連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