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兆清 北京報道
3月20日,國家廣電總局副局長張海濤表示,為推動數字電視整體平移的進度,今年將把投資增加到1.2億元。國家開發銀行和廣電總局簽訂的《開發性金融合作框架協議》中規定,國家開發銀行在2010年之前將每年提供100億元以上的貸款,力推有線電視數字化。
在青島模式、佛山模式以及杭州模式的引領下,參加本屆CCBN展的眾多地方廣電運營商分別被要求在年底前完成數量不等的整體平移任務。廣電總局給北京定下的任務是在2005年發展50萬戶家庭,到2007年要實現370萬戶家庭的模擬電視數字化。目前已經發展了10萬戶的佛山,2005年的任務是實現60萬戶。而已經成功實現整體轉換的青島,目前也正以每天2000戶的速度繼續推進。
2005年,應是當之無愧的數字化年。然而,專家指出,仍未解決的數字電視地面傳輸標準及有待開發的數字電視成功的商用模式,將會成為數字電視發展進程中的兩只“攔路虎”。
“標準不確定,加上沒有成功的可供復制的商用模式,數字電視將難以落地生根。”一位專家告訴記者。
標準融合再拖下去無異于自殺
在3月20日的CCBN開幕式上,國家廣電總局科技委高級顧問章之儉透露,數字電視地面傳輸標準已經基本確定由上海交大、清華大學和廣播科學研究院三家提供的方案進行融合,而標準的融合已經進入最后調試階段。
此前,國家發改委高新司副司長許勤表示,數字電視地面傳輸標準的制定工作“已經進入最后階段”。
一位參加過數字電視地面傳輸標準評審的專家組成員告訴記者:“如果6個月內地面傳輸標準仍不出臺的話,這一標準將有邊緣化的危險。”這位專家向記者打比方說:“這就像兩家在搶一塊蛋糕,而在爭到手之前蛋糕‘叭’地一聲掉在地上,誰也吃不成了。”
數字電視主要有有線、衛星、無線三種傳輸方式,與之相對應的,其傳輸標準也有三種。據廣電總局廣科院院長馬炬介紹,目前我國數字電視衛星傳輸標準已經由廣電總局將DVB-S確定為行業標準,有線傳送標準采用DVB-C 標準也已上報,等待批復成為行業標準,惟獨最重要的地面傳輸標準遲遲未能決定。
從2001年10月到2002年年底,在經過多次測試和評比后,清華大學的DMB-T和上海交大的ADTB-T方案成為我國地面數字電視廣播傳輸標準中的主要候選方案。此外還包括廣播科學研究院的CDTB-T方案。上海交大的方案基于單載波技術,而清華和廣科院的方案則采用多載波技術。
2003年底,由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鄔賀銓院士牽頭,成立了數字電視聯合工作組,對清華大學和上海交大的方案開始融合。由于單載波和多載波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技術,加之種種非技術因素,使標準的融合一度緩慢。
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稱,如果仍然糾纏于利益的爭奪,半年內仍不能出臺的話,數字電視地面傳輸標準的繼續延遲“無異于自殺”。這位專家表示,我國通信網絡3G牌照即將發放,寬帶無線網絡WiMAX也在逐步進入中國,這兩張網絡完全可以傳輸相關的應用服務內容,屆時出臺的數字電視地面傳輸標準將被邊緣化。
據知情人士透露,國家發改委已表示要將融合進行到底。發改委要求爭執不下的清華大學和上海交大都放棄各自專利,而將其放入同一個專利池,參與標準融合的各方共享經濟利益。
一位了解標準融合工作的老專家23日告訴記者,由鄔賀銓院士領導的聯合工作組早在2004年11月20日就已經拿出了一個融合方案,但清華大學對這個方案顯然不滿。“其他兩家馬上在共享經濟利益的方案上簽了字,1月中旬清華大學拒絕簽字,直到最近才簽。”
這位老專家表示,包括經濟利益在內的種種非技術因素已經嚴重推遲了地面數字電視廣播傳輸標準的出臺。
中國通信學會會士、北京大學徐孟俠教授向記者表示,他曾向領導寫信呼吁進行技術測試,以獲得科學數據,為標準的融合提供參考。徐教授呼吁,全國廣播電視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應該充分發揮職能,提出具體的測試要求,對上海交大的單載波方案和清華大學的多載波方案進行對比性樣機測試和現場測試。
本報記者獲得的部分信件復本顯示,在技術方面需要根據樣機的實驗室測試和現場測試的數據,才能夠去偽存真和分辨優劣,把標準的制定工作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
在標準未定的前提下,數字電視的產業化顯然是戴著腳鐐的舞蹈。清華大學數字電視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董弘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旦數字電視標準確定,市場將立刻啟動。清華方案的產業化在兩年前就已經開始,目前已經覆蓋11個省市。
上海高清數字科技產業有限公司總裁助理王堯告訴記者,此前上海交大對產業化比較謹慎。但目前已經計劃先在長江三角洲地區開展產業化,西部一些省份的實地測試也在春節后開始。
一方面是面對歐洲標準不得不跑馬圈地進行產業化,而另一方面由于國家標準遲遲不能出臺,設備制造商不敢大量生產。北京北廣科技產業集團高級工程師林永兵告訴記者,北京市首批500臺機頂盒即由北廣科技生產,雖然北廣科技產能也有60多萬,但并未大量生產機頂盒。“我們還在等待國家標準的出臺。”
關心標準融合的專家提出,我國目前缺乏行之有效的標準協調機制。徐孟俠告訴本報記者,他和美國大聯盟(Grand All Lines)的協調人Robert Rast交流過標準協調問題。大聯盟分為兩個團隊工作,一個團隊由技術專家組成,制定傳輸方案,而另一個團隊由律師組成,討論在標準融合后的經濟利益談判。
無論如何,地面數字電視廣播傳輸標準到了該確定的時候了。
期待成功的商用模式
然而,標準并非數字電視產業發展的惟一絆腳石。“缺乏成功的商業模式,將導致國內數字電視無法生根。”天柏寬帶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呂品不無憂慮地告訴本報記者。天柏曾參與了青島、佛山等地有線電視數字化的整體轉換。
在廣電總局力挺青島模式,要求各地加快有線電視數字化進程的背景下,數字電視的運營模式必須首先解答的問題已經不再是“要不要搞數字電視”及“何時搞數字電視”,而是到了“如何開展數字電視”的階段。
廣電總局給出的答案是:整體轉換。廣電總局副局長張海濤在CCBN開幕式上表示,數字電視進程緩慢的突破口在于整體平移青島模式。
3月22日由廣電總局科技司司長王效杰主持的“有線數字電視座談會”上,已經進行整體轉換的青島、杭州、佛山等地介紹了經驗,其他地方的運營商也針對各自關心的問題進行了交流。還沒最終定下整體轉換的原因,都是些具體操作問題,比如能否得到國家開發銀行的貸款、贈送出去的機頂盒的資產管理、如何停播模擬信號頻道等問題。
在呂品看來,要徹底解決數字電視進展緩慢,必須回答“數字電視作何用”、“投資如何回收”等問題。要做到這些,數字電視一定要產生一些傳統電視所不能產生的價值。
一方面,數字電視的發展沒有內容萬萬不行,但又不能僅僅靠內容推動。模擬電視有廣告收入支撐,而付費電視卻無法找到用戶愿意為之付費的內容。
另一方面,單純靠機頂盒也無法推動數字電視發展。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經驗表明,機頂盒都是作為接收終端贈送給用戶的,而不會拿來當作產品賣。由于機頂盒的技術門檻并不高,如果市場反應好,價格戰將如期而至,并最終導致整個產業陷入困局。
呂品認為,必須找到一種成熟的應用模式,使用戶愿意為之付費。呂品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月在基本收視費的基礎上再加收10元錢,就能使數字電視回報率至少達到8%。而上市公司的資產回報率超過6%就可以增發,馬上就可以把機頂盒的投入收回來。不論從資本投資還是商業運營的角度看,每月多收8-10元錢,數字電視的整個產業鏈全部都活了,既有廠家的利潤,又有軟件公司的利潤,也有內容提供商的利潤。
呂品認為,只要有一個每月能增收8-10元錢的商業模式,即使標準缺位,也將不會阻礙數字電視產業的發展。
呂品的這一觀點,得到了長沙廣電數字移動傳媒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董鑫的支持。董鑫認為,數字電視的成敗,并非取決于技術上的成敗,而是決定于商業模式的成敗。
雖然身在移動數字電視領域,但董鑫更多地關注整個數字電視產業的發展。董鑫總結出五種運營模式:首先是廣告模式,即傳統電視依靠的廣告商業模式;第二種是收視費模式,但收取收視費必須使用具有加密和CA的機頂盒;第三種是傳輸模式,即向節目源收取傳輸費;第四種是增值業務模式,即通過增值業務收取費用。
董鑫認為,目前數字電視要發展,必須先把傳統電視的廣告模式做好、做透。
而呂品則傾向走增值業務的路線。在CCBN展會上,天柏寬帶發布其四大用戶服務——軟件、游戲、門戶及互動廣告。呂品希望將這些服務做成軟件插件,可以方便地集成到機頂盒中。通過這種合作,數字電視產業鏈上的運營商、硬件制造商和技術開發商都能獲利。
呂品將天柏定位為數字電視的應用技術開發商,他承認這得益于其第一大股東摩托羅拉的支持。3月初,美國有線電視業巨頭Comcast公司和摩托羅拉簽署了一份10億美元的機頂盒采購合同,雙方還決定成立兩家專門開發“有條件訪問技術”的合資企業,以開發確保只有訂戶才能獲得服務的技術。呂品認為,國際上比較成功的經驗是,運營商和技術開發商成立合資公司以開發新的商業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