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綠色足音漸趨鏗鏘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11日 09:30 中國電力新聞網 | |||||||||
本網記者茍慧智報道 “我們的奮斗目標是,讓人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新鮮的空氣,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當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到這句話時,掌聲再次在人民大會堂響起。 能源永續利用的健康伴侶
依然清楚記得,當本屆政府在2003年首次提出科學發展觀時,所有人眼前都為之一亮。一年來,它不僅時時成為媒體的“座上賓”,而且日益深入人心。今年“兩會”召開之際,構建和諧社會戰略又如日出東海,旋即成為響當當的關健詞。 然而,專家指出,沒有能源的永續利用,“和諧”無從談起。科學發展觀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在和諧社會的框架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亦是主要內涵。 對此,能源戰略必須作出提前應對。2004年6月的最后一天,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草案)。“要切實加強環境保護,充分考慮能源約束和環境的承載力,努力減輕能源生產和消費對環境的影響”。 有關專家在分析這一戰略的構建依據時指出,環境容量及小康社會對環境的要求,應作為能源決策的重要變量之一。專家們坦陳,事實上,在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環境約束對能源戰略和能源供應技術產生的影響都十分顯著。在許多情況下,環境因素比資源因素更具決定性因素。 對我國這個名副其實的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而言,問題顯然更不簡單。統計顯示,2004年,我國能源生產總量18.46億噸標準煤,我國能源消費總量達19.7億噸標準煤,均居世界前列。其中,煤炭作為我國能源的支柱,在能源消費中仍占較大比重。石油、天然氣人均資源量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0%。這些數據表明,我國能源結構在一定時期內主要依靠化石燃料的格局不會改變,尚未擺脫高投入、高消耗、重污染的傳統發展模式,生態環境面臨巨大挑戰。 環境問題儼然已是能源建設的重要制約條件。以煤炭為例,過去我們對煤炭終端消費造成的污染看得較重,而對煤的前期開發過程中的污染重視不足:每挖出一噸煤炭,就要破壞1.6噸的地下水資源;煤礦開采后造成的地表塌陷,廢水、廢氣和廢渣以及矽肺病等…… 對電力而言,二氧化硫排放量約占燃煤排放量的一半,燃煤電廠更是面臨前所未有的尷尬。促進能源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兼顧經濟性和清潔性的雙重要求,讓環境保護成為能源發展的健康伴侶,這個無比現實的課題,關系著未來能源發展的前行路徑。 用腳投票的“橡皮圖章” “叫停”,一個足以賺足眼球的詞兒,短短一年間,已讓電力行業數次領教。而其背景,正是在環保問題上的錯誤或不明智的選擇。先是幾家火電廠因為脫硫不利,與二氧化硫控制的“槍口”相撞,引來巨額罰款乃至停產;接著,是46家火電廠因同樣問題上了國家環保總局的“黑名單”;一場“環保風暴”更是驟然而起,涉及到13個省區的30個大型在建工程,涵蓋電站、石化、造紙、公路等多個領域。其處罰力度之大、范圍之廣、影響之深,堪稱空前。 “空前”而已,問題是,可否“絕后”?一時間,不少人都在擔心:下一個會是誰?更多的認識到:環境保護,這個曾經的“橡皮圖章”今后要硬起來了! 曾幾何時,人們雖對環保畢恭畢敬,深刻領會,然而,由于舊有的長期積習,在實際工作中并不視其為“規定動作”,多的是“自選動作”,甚至“小動作”。違法者與執法者彼此之間也是“心領神會”。 權威人士分析,這正是能源領域觀念長期偏差的主要原因:對人與自然的關系認識不清———認為能源乃自然界的恩賜,“不用白不用,用了不白用”。在開發中極盡浪費破壞之能事,一切以經濟利益當頭,結果帶來的是犧牲環境、破壞資源的沉重代價,甚至是能源的不配合,自然界的報復。再者,就是對法律法規的漠視———改革開放至今,許多關于環保的法律法規相繼出臺,為能源工業的環保工作指明了方向。然而,好政策沒有好落實,不少單位依然故我,我行我素。一場“環保風暴”,使這種心態暴露無遺。 今昔對比,有評論指出,在經濟高速發展,能源電力緊缺的形勢下,敢于去碰這些有巨大經濟效益預期的重點工程,體現出“中國最高環境管理部門對于嚴肅環評制度的決心”。觀察者希望,從此環境保護將挺直腰桿,甚或進入“用腳投票”的新時期。 施展謀求雙贏的真功夫 最近,有兩個新聞事件將在我國能源的“綠色征程”上留下重要印跡。其一是2月16日,旨在遏制全球氣候變暖的《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并成為國際法;其二,是2月28日,備受關注的《可再生能源法》經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 聲聲催人,若欲“用腳投票”,必需練就真功夫。盡管常常是魚和熊掌不可得兼,但在能源建設和環境保護上我們卻期望能夠實現。 “要能源,更要環境”,秉承“開發中保護,保護中開發”的原則,我們付出切實行動。法律意識的強化當在首位。依法治國,法不可違。實踐證明,沒有嚴肅法律的國家,難以保障正常的經濟和社會秩序;少了法律支撐的行業,其健康有序發展也難以保證。因此,要徹底遏制無視環境保護的短視行為,環保工作必須關口前移,依法上項目,依法定規劃。 其次,專家認為,要完善法規體系,通過各種政策措施推動循環經濟體系的建立。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循環經濟的發展需要對現有的經濟制度進行改革和創新,重點要健全法制,完善政策,對現有宏觀經濟政策體系進行改革,逐步建立綠色的產業、財政、稅收和金融等政策體系,引入問責制等。 有學者建議,借助于資源開發利用補償機制和生態環境恢復補償機制,從生產源頭上促進能源建設同環境保護相協調。由此延伸,要進一步深化能源體制改革,加快能源領域的市場化改革步伐,解決影響能源領域深化改革和長遠發展的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能源結構調整及優化要有新突破。長遠來看,對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如風能、太陽能、水能、生物質能、地熱能和海洋能等的選擇無疑是最佳路徑。將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可再生能源法》對這些能源形式予以“正名”,并確立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包括提供上網便利、優惠上網電價和全社會分攤費用、設立財政專項資金等引導和激勵各類經濟主體參與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相信這個綠色家族會為我們提供不會破壞氣候的能量來源,并且用之不竭、取之不盡。 權威人士指出,環保不僅是一項工作,更是一種理念,一種文化。功夫的最高境界還是要完成環境文化的建設。可持續發展理念,也是致力于人與自然、人與人、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文化。和諧社會需要人人參與,環境文化的建設也期待來自公眾、來自民間的力量。其中,公眾對重大工程項目決策過程的參與尤為重要。 “我們不可能在一個早晨把一切變得美好。”可持續發展并非朝夕之功,環境保護工作亦是任重道遠。不過,基于已經樹立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理念,基于構建和諧社會的長遠目標,并在朝著這個方向積極努力,人們有理由對中國能源的新戰略和發展前景作樂觀的預期。 中國電力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