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動態 > 行業專題--供水業 > 正文
 

漲與不漲:重慶水價之爭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20日 09:52 21世紀經濟報道

  特約記者 宋湘波

  公用事業改革,關乎國計,更關乎民生。

  目前中國水務的現狀,已經到了必須用價格杠桿進行調節之時。重慶個案中,政府,投資者以及民眾三方不同的利益博弈,水價在漲與不漲間的彷徨,恰恰體現了一個完善的自
我調節機制的缺失。

  水資源的特殊,決定了政府需要肩負監管的職能,政府對水價、水質等的管制有效性不僅直接關系到公眾利益的維護,也關系到投資者的經營收益。

  對于水價的界定,不僅應有政府監管之手,更應有市場之手。政府監管職責固然重要,但推進水務市場化機制的完善建立,從而有效規避簡單的監管與越位之爭,是政府目前當務之急。

  我們需要的,是當政者更多的政治智慧和勇氣。

  重慶報道

  從1999年6月到2004年12月,六年里,重慶水價經歷了四次上調。

  似乎每一次上調都伴隨著消費者的憤怒和投資者的不滿。在二者都想向政府討個說法的時候,政府卻選擇了沉默。“近期內,水價不可能再出現波動,目前我們也沒有收到任何有關申請。”2月1日,重慶市物價局辦公室楊主任很肯定的對記者說。

  忽然的平靜,并不能掩蓋幾年來圍繞水務市場化的一場三方博弈。

  水務市場化:現實所逼

  爭論源自于水務行業的市場化,而“重慶水務行業的市場化實際上是被現實所逼的。”重慶市發改委一位官員說。

  圍繞著城市的給排水,始終存在這樣一條惡性循環的鏈條:傳統的財政或企、事業補貼—低水價—水消費量居高不下(資源浪費)—污水量增加(環境污染)—自來水生產和污水處理建設規模擴大—自來水企業制水成本和污水處理成本上升—財政或社會公共支出規模的進一步擴大。

  據權威資料顯示:2001年以前,占重慶市總供水量72%以上的供水設施僅可勉強達到國家規定的二類或三類水司水質標準。與此同時,重慶市排水設施充足率居四個直轄市之末,管網密度僅為天津的34%。主城區污水處理率不足7%,遠低于國家平均水平。

  導致重慶市水務行業技術和設施落后且不足的一個主要癥結就是投資不足。記者了解到的數據表明:到2010年,市水務集團新增的資金需求量近50億元,平均每年為5億元左右。而2001年,市級財政用于整個城建系統每年的全部預算僅為4億元左右(2001年整個城建系統當年還本付息額就已達11億元左右)。

  “在這種情況下,要打破惡性循環鏈條,水務行業除了市場化之外,別無選擇。而關鍵就是使水價完整合理地市場化。”重慶市發改委外經處處長兼世行貸款項目辦主任,長期致力于重慶水務研究的專家周林軍稱。

  2001年,周在他的《重慶市主城區給排水價格調整研究報告》中把合理價格定義為:成本+合理利潤+稅金。其中成本既包括投資成本也包括運營成本;既包括靜態(已投資)成本,也包括動態(計劃投資)成本;既包括縱向一體成本,即上游(自來水生產)和下游(污水處理)成本,又包括橫向聯動成本,即生產廠和輸配水管網成本。凈資產利潤率則應達到國家規定的合理標準(6%-8%左右)。

  政府市場化水務的愿望和此份報告中許諾的水價上調計劃,推動了兩件事情的達成:“一是世界銀行貸款重慶排水有限公司。二是中法水務投資有限公司與重慶水務集團合作。”周林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

  而現實是,“水價的頻繁上調使市民很不滿。”重慶市物價局的一位官員稱。考慮到社會的穩定和市民的心理,根據《重慶市主城區給排水價格調整研究報告》制定的價格上調規劃不得不暫停實施。“這必然影響到水務行業的市場化進程。”周林軍稱。

  此刻,試圖在重慶水務行業市場化中發力的世界銀行和中法水務投資有限公司,已是頗有微詞。

  貸款:世界銀行的要求

  從1997年到2000年,重慶通過中央政府申請了世界銀行“財年計劃貸款”。

  2001年3月,世界銀行與重慶市簽定“城市環境項目”2億美元的貸款協議,其中1.448億美元用于重慶排水有限公司主城排水一期工程。

  “世界銀行意圖改善重慶水務治理的政策和體制環境”,周林軍指出。

  在世行的要求下,在項目準備期內,1998年重慶成立了排水有限公司作為條件,同時通過了聽證會和市政府審定的《重慶市主城區給排水價格調整研究報告》,這份報告也成為水價上調的依據。同樣,這份報告也是在世行的要求下完成的。主要由重慶世行貸款項目辦負責操作,而主任周林軍代表世界銀行提出價格上調申請。

  根據這份報告:在2002年和2004年重慶分兩次調升水價,2002年上調0.75元(自來水),2004年上調0.5元(污水處理費)。從2005年起,在保持自來水價格相對穩定的情況下開始執行階梯水價,同時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污水價格的階段性調升。為了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報告還對2005-2010年(中期)和2010年以后(遠期)的價格調整進行了預測。

  但重慶市的水價經歷的一系列變動,并不與世行的期待相符。

  2001年污水處理上調至0.4元/噸。2002年,水價(自來水)上調至0.75元/噸。2004年12月1日,重慶市再次上調污水處理費,居民用水0.6元/噸,其他類用水則0.9元/噸。最終確定現行的水價為:居民生活用水2.66元/噸,工業用水3.21元/噸,建筑業用水3.56元/噸,商業服務業及其它類用水3.96元/噸。

  “從執行情況來看,2004年的調價已違背了報告。而長期的價格規劃,現在看來,基本上不太可能實施。”周林軍說。

  報告的夭折實際上使世界銀行原本希望通過價格上調,從而使重慶市排水公司自主贏利并最終順利償還貸款的計劃落空。“一噸污水的處理成本至少要1.7元,目前的價格連排污運營的成本都不夠。”世界銀行的一位負責人稱。

  據了解,世界銀行給重慶的貸款周期是20年,而這筆貸款是從2001年3月開始到位的,按照世界銀行的規定,2006年3月,重慶市排水公司將開始陸續地還款,2021年還清。那么,重慶將用什么來償還這筆貸款呢?

  重慶排水有限公司似乎并不擔心。“公司實際上是為了滿足世界銀行的相關要求,以爭取世界銀行對重慶的貸款而成立的。公司至今沒有自己的收支體系。負責收污水處理費的是市財政局,而公司的建設資金也來自于市財政局。排水公司只是負責管理工程的建設。”該公司財務部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

  很顯然,重慶排水有限公司既不具備還款的能力也似乎不應承擔責任。而就在2004年9月,重慶市世行貸款項目辦主任周林軍還向政府提出一個報告:要么提高價格,推進價格的市場化;要么公共財政補貼價格不能覆蓋到那一部分成本。但政府否定了這個報告。

  此前,針對投資方所提出的用公共財政來補貼價格所未能覆蓋的成本的說法。財政局的有關官員曾表示,既然水價已經上漲,市場化也已經進行,那么財政就不應該再給水務行業以財政補貼。這事實上再一次把投資者逼上了一個喊“漲”的地步。

  “總會有解決的辦法的。”一位政府官員說,但該人士并沒有告訴記者相關的辦法到底是什么辦法。

  豪賭:中法水務的明天

  漲與不漲,對于中法水務投資有限公司來說,似乎又是另一種情形。

  該公司由法國蘇伊士環境集團和香港新創建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各占50%的股份。2002年11月1日與重慶水務集團共同合作成立了重慶中法供水有限公司。合作公司項目總投資12.3億元。中外雙方出資比例為重慶水務集團持股40%,中法水務投資有限公司60%。公司經營期限為50年。合作公司負責重慶市江北區、渝北區兩路鎮以及橫跨江北區和渝北區的北部新區的飲用水的生產及銷售、相關水廠和配套設施的建設經營及管理及與供水相關的業務,并取得了該地區的供水特許經營權。

  根據該項經營協議,重慶市根據國家現行法規對中法水務投資有限公司作出了承諾:合作公司在特許經營區域內,對水費的收取額應足以覆蓋合作公司的合理成本+稅金+合理利潤。不過考慮到各方面的因素,重慶方面沒有對合理利潤作出具體的數字比率。

  但與此同時重慶市政府作出的另一個規定是該公司的水價必須跟重慶市的水價統一。

  “政府對價格的管制是必然的,否則會造成部分城區的價格不統一,這不利于穩定。而且還要保證水務行業不能成為暴利行業。”一位政府官員稱。

  “這實際上是一個經營上市場化而價格上政府管制的矛盾。”重慶中法供水有限公司的一位人士稱。

  “現行的水價肯定不能達到其成本,公司所能做的就是把成本轉化為債務,并希望通過未來的價格上漲來實現贏利。”該公司財務部的一位人士透露。

  這無疑是一場博弈,而耐心也許決定了這場博弈的進程和結果。

  漲與不漲:政府的困境

  “重慶的水價為什么這么高?”重慶市人大代表蔣幼夫在重慶市二屆三次人大會議發出了質疑。

  周林軍向記者指出,長期以來的水價財政補貼已經形成了市民消費上的依賴性,要想讓市民接受漲價的事實肯定很難。但事實上,由于水價太低而造成的成本缺口必然轉移到公共財政上來,而公共財政實質上還是需要市民來買單。

  “政府應該逐步調高價格,從而推進市場化,通過多個市場主體的價格競爭,實現成本的透明化。”一位主張改革的政府官員說。

  重慶市物價局辦公室楊主任則稱?“政府要考慮的利益是兩方面的,一是經濟發展,一是政治穩定。”楊同時認為,水價的頻繁上調已經導致了民眾的不滿,出于政治穩定的需要,政府在推進水價市場化的時候必須要考慮到市民的心理。

  “公司不是無法承受這筆水費的開支,但關鍵一切都要透明。水的定價依據是什么,成本到底是多少?這些都是我們想知道的。”重慶儀表材料研究所的段寧主任稱。“水價的成本本來就很難統一,再加上市場的不完善,水價的成本就更難計算了。”有關專家認為。

  “最好是使供水主體市場化,允許其他資本進入水務事業,通過價格競爭促使成本透明化,政府再加以管制引導價格。”蔣幼夫建議。

  問題是:“漲價,市民會不滿,從而影響到社會的穩定。不漲,供水主體市場化又無法推動。市場化不推動,財政又沒那么多錢來補貼,而且成本也不可能透明。成本不透明,市民又會對漲價很有意見。”一位官員道出了政府的尷尬處境。

  怎么打破這個困境?“只好走一步看一步了。”發改委的一位官員很無奈地說。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水價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熱 點 專 題
聚焦2005春運
世界新聞攝影比賽
2005年CCTV春節晚會
CBA全明星賽球迷投票
澳網公開賽百年
2005新春購車完全手冊
北京2月新推樓盤一覽
新春購房打折信息
《漢武大帝》連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