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債務泥潭 收購方爭控普馬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06日 10:55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厲林 “外界傳言物美打算收購普爾斯馬特(簡稱普馬)在南京的店面,并不是實情,目前我們連考察階段也算不上。”2月1日下午,北京物美集團高級公關經理吳家宜向記者解釋,傳言起因于物美的一次宣傳活動,當時物美集團高級副總裁吳堅忠宣布今年的目標將放在華東地區的二線城市,一位記者提示普馬在南京也有店面,吳堅忠于是隨口一提讓記者代為考察
“合作方”不否認與普馬接洽 而去年傳聞將用10億元注資普馬的上海百聯集團,態度也是曖昧不明。“之前普馬沒有照會就公布了將與百聯合作的消息,我一直都沒有得到百聯任何參與并購或合作方面的消息。”但同時,被普馬稱為“未來最有實力與外資抗衡”的上海百聯集團,其公關部季女士也沒有否認百聯在與普馬接洽。 而之前有消息說統一欲借其銷售終端來占據市場,將有7億參股的說法也沒有了下文。“與普馬合作的事宜由臺灣總部直接操作,上海公司沒有參與。”2月1日,統一集團上海超商的相關人士告訴記者,當記者再次致電統一超商臺灣總部,其公共關系部經理林立莉詢問記者,是需要了解與諾瑪特合作還是與普馬合作的事宜,并告之詢問詳情后會再聯絡。 百安居中國公關部負責人盧敏華告訴記者,自去年11月花費1.05億元得到了5家普馬的店面(哈爾濱1家、四川2家、天津1家、山東青島1家)打算將其改造為建材超市之后,相關準備工作進展順利。位于哈爾濱的百安居建材超市將于今年3月開張。另據青島供應商聯合會籌備人員李明亮了解,位于青島嶗山區的百安居超市也將于5月開業。 雖然傳聞中或要收購店面,或要參股的內外資“巨頭”無一例外用外交辭令作為應對記者的擋箭牌,但仍然能感覺出其對普馬的垂涎之心——都沒有否認與普馬在進行接洽與合作的可能。 普馬:需要注資盤活資產 相對于這些“緋聞對象”的態度曖昧,普馬總部高級公關經理富宇的話則讓人大吃一驚,“我們現在進行接洽幾家合作方其實都不是外界所傳言的。”他又暗示,接觸者幾乎都是國內外知名的零售業巨頭。 “去年九十月份,我們對有意合作的信息發布沒有處理好,打亂了工作的進程。”普馬總部的一位管理人士向記者透露,當時以為把與合作方談判的進展公布出來,會給市場以信心,沒想到卻使大量供貨商誤以為,統一集團已經將7億元劃撥到普馬的賬上,結果引爆了一輪又一輪的催款危機。 “事情太敏感了,談判組之外的人幾乎都不知情。”富宇告訴記者,如今,普馬所有的談判、考察都變得十分謹慎、內斂。 生死命懸一線。目前,對于普馬,與合作方談判的結果也許是惟一的一次起死回生的機會。“春節期間可能會有一些高層務虛的拜訪,所以結果只能等年后再看。”富宇說。他肯定了記者的猜測,目前普馬危機面臨的核心問題是資金。管理層的設想是:剝離掉經營不善的店面,并獲得新的注資,還債,同時盤活核心優質資產。 “如果之前知道普馬會將其在哈爾濱的普馬會員店賣給百安居,我們一定會采取行動,先把欠我們的資金要回。”年關將至,哈爾濱的吳國良焦灼不堪。自2002年10月15日與普爾斯馬特控股公司簽訂了25000平方米商業用房,用于開設哈爾濱諾瑪特超市的租賃合同。懷著對大型業態良好收益的憧憬,吳國良先期墊付了大量費用用于施工和裝修,但2003年12月,開業僅3個月欠了一堆債的諾馬特就停業了,而吳國良也落下了近1500萬元的損失。“去年,我經常整月地守在普馬北京總部,只求要回400多萬元的租金就罷了。”他說。之前,從普馬傳出的各種資金注入的消息確實給他了一些希望,但是,如今他卻再也聯絡不上普馬的管理層。一切所能做的,就只有等待。 普馬的收購價值 同樣等待的不僅僅是那些債權人,普馬也在反復掂量自己的斤量。富宇告訴記者,普馬擁有著國際一流的技術、理念,其計算機集成化財務,以及商品信息管理系統能夠使每家賣場的存量信息在一個操作平臺得到及時反映等等,都是談判方對其最虎視耽耽的地方。 可以料想,除了技術之外對于那些剛剛進入敞開的中國市場,急欲開拓“疆土”的零售巨頭來講,區域的成熟渠道更是普馬具有誘惑力的地方。這也是普馬前幾年的戰略設想:不惜代價進入,墊付虧空以圖占據市場先機。沒想到如今只能是為他人做了“嫁衣”。 按照富宇的說法,自1997年初進入中國市場的普爾斯馬特,本打算以夷制夷,目前的困境讓人不甘。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其在中國幾十個一二線城市所占據的零售終端市場和地勢,以及多年培養出的一批零售管理人才是普馬在談判場內外的最大財富。而之前,也曾有普馬員工在接受本報采訪時稱,依據多年積累在手的市場終端渠道、店面,普馬即使只等著炒地皮也是有望撈一筆的。只可惜,流年不利,在最不恰當的時候,被迫要讓出市場。當然,該員工也同時指出,普馬從最初就是有明確戰略目標和良好市場憧憬的企業,否則也不會捱到“市場谷底”才想起出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