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兆清
日前,華凌集團新任總裁劉亮告訴記者,美的入主華凌以來,華凌已基本完成了組織架構調整,生產經營恢復正常。令人可喜的是,華凌空調的價格也持續高漲。目前,華凌運作狀況一切良好。
至此,美的集團收購華凌在經歷了媒體長篇累牘的報道后,終于塵埃落定。而美的集團在自己白色家電帝國的版圖上,也布下了一顆重要的棋子。
美的的“野心”
劉亮坦承,華凌在美的集團成就其白色家電巨頭的夢想中,確實承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與華凌捆綁在同一輛戰車上的,還有在2004年5月被美的集團協議收購的榮事達中美合資公司。
美的集團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連續使出大手筆,其“野心”路人皆知:通過收購,彌補自己在冰箱業務上的短板。美的集團雖然早在2000年就進入了冰箱產業,但經過4年的發展歷程仍不盡如人意。因此也有人指美的收購華凌,意在與老冤家科龍對陣。
完成收購榮事達后,美的集團掌握了榮事達150萬臺洗衣機和80萬臺電冰箱的生產和基礎購銷途徑;而短短5個月后,美的再次出手,將華凌收入麾下,坐擁其80萬臺冰箱和150萬臺空調的生產能力。美的集團董事局主席何享健稱,要把“華凌”變成“美的”最重要的冰箱生產基地。
兩次收購順利完成,使美的在完成其白色家電帝國的夢想時底氣更加充足。據美的集團提供給本報的資料,在收購之前,美的已經擁有中國最大、最完整的空調產業鏈,其中空調器居國內同行業前兩位,空調電機產銷量全國第一,壓縮機產量居國內同行業前三位。此外,美的小家電的經營規模全國最大,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風扇、電飯煲供應商和國內第一大電暖器制造商。而美的微波爐、抽油煙機、灶具、飲水機等新產品也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由于美的集團在業務發展上走入了快車道,并且一路暢行,無疑使其做大做強的決心日益堅定。據了解,從1998年到2003年,美的花了5年時間把企業的銷售收入從30億元做到150億元;從2003年到2004年,美的只花了兩年時間,就把整體銷售收入翻了一番,達到300億元,其中出口10億美元。
華凌的新生
根據眾所周知的木桶原理,每個木桶都由多塊木板組成,而如果圍成木桶的木板長短不一,那么這個木桶的最大容水量則只能達到最短的木板。因此木桶容量取決于最短的木板,而非最長的那塊。
毫無疑問,美的集團的那塊“短板”就是冰箱。
劉亮稱,美的要做白色家電中國第一,必須進入冰箱和洗衣機行業。而彌補“短板”的手段,就是在2004年進行的兩次收購。
在被收購之前,華凌這只曾經輝煌的“華南虎”已經低迷多年。據劉亮介紹,在華凌發展勢頭最猛的時候,其空調、冰箱產品在華南市場一直名列前茅,也因此被業內稱為“華南虎”。但是近年來隨著整個行業開始惡性廝殺,華凌沒有真正進行產品的升級換代,而是舍本逐末地以價格去拼市場,加上不惜代價盲目投資,結果造成盈利能力降低乃至出現虧損。
劉亮認為,美的收購華凌是水到渠成的結果。由于市場競爭加劇和國有股比例過大,華凌多年來遭受著國有體制的制約和資金的桎梏。廣州市政府經過慎重的考慮,終于決定將政府所擁有的華凌股權全部轉讓。2004年底,美的集團與廣州國際集團有限公司簽署股權轉讓協議,受讓其所擁有的全部42.36%的華凌集團(0382.hk)股權,正式成為華凌的第一控股股東。此次股權交易價格為每股0.35元(港幣,下同),交易總額2.34億元。這也是美的2.34億元“豪娶”華凌的過程。
劉亮稱,美的是被華凌的三大資源所吸引。首先是華凌的品牌價值。華凌品牌在華南地區的知名度和名譽度很高,可以說華凌品牌價格定位高于美的,也就是說當華凌的生產成本和美的的生產成本持平時,就可以獲得比美的更高的利潤。
其次,華凌在冰箱領域擁有很好的研發和生產制造能力。華凌集團近20年的冰箱從業經驗、合肥華凌小冰箱生產基地的建立,都為美的在冰箱產業大展宏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華凌2004年中報顯示,它的大小冰箱銷量達到53.87萬臺,營業額高達36.55億港元,預計年終銷量將達到130萬臺。在華凌原有生產平臺上,通過一系列改造,可以使美的旗下冰箱產能達到200萬臺。
第三,華凌在香港上市,與國際化運作管理接軌,積累了相當的經驗和人才。美的以A股在國內上市,2005年產值達到500億元。在美的旗下眾多的子公司中,惟有華凌在香港上市,這對美的集團的國際化運作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也將為美的未來向海外市場發展提供方便。
另外,美的也將逐步輸出先進的管理機制,為華凌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美的芯”打造新華凌
據華凌集團總裁劉亮介紹,目前華凌已基本完成了組織架構調整,生產經營恢復正常。集團公司在加強成本管理、降低非主流業務支出的同時,進一步密切了與上下游合作伙伴以及銀行的良好合作關系,以求增加現金流。
劉亮告訴本報記者,美的集團入主華凌以后,對以國內營銷為主的華凌電器公司進行了重新整合,進一步推行扁平組織結構,提高運作效率和對市場的反應速度,整個集團全面加強了企業內部管理,企業內部各項新的經營管控機制正在逐步完善。
美的集團董事局主席何享健曾經表示,控股方的變化,沒有改變華凌的發展方向。美的集團收購華凌的主要目的就在于繼續做大做強制冷產業,因此華凌專注于制冷產業的市場定位并不會發生動搖。
事實上,美的集團對華凌的經營前景很有信心。華凌品牌將在繼續使用的同時保持獨立運作,同時在獨立運營的基礎上,華凌能夠充分利用美的集團的平臺與資源,實現規模、效益的優勢互補,力爭實現一年扭虧為盈、兩年跳躍式大發展。
劉亮稱,華凌必須逐步引進美的集團先進的管理理念和企業文化,制定更多好的政策。好的政策體制有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它應該能讓員工要做事,而不是要員工做事。隨著對華凌的重組由最初的摸索期進入到大規模的推進階段,在體制、資產、技術等一系列問題開始得到解決的時候,華凌與美的在成本理念、營銷理念、人才理念等諸多方面存在的差異也漸漸浮出水面。如何確保兩種企業文化水乳交融,華凌的原則是通過內部運行機制、管理方式和規章制度的整合,遵循“取長補短”的原則,做到在理念上逐步融合,在規章制度上取長補短,通過整合過程的循序漸進,形成大家認可的、切實可行的科學管理制度,從而建立起新華凌的企業文化。
令人關注的是,自美的集團入主以來,華凌空調的價格持續上調。集團總裁劉亮表示,企業的競爭實質上就是品牌的競爭,所有技術競爭、資本競爭、人才競爭最終都體現在能否樹立強勢的知名品牌競爭。因此一個企業要想做大做強,走規模化經營之路,必須創立一個成功的品牌。華凌2004年一舉奪得了空調、冰箱兩項中國名牌稱號,這說明華凌產品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空間。在價格回調后,華凌空調將與美的空調產品形成一個更加完善的價格體系,更能配合集團整體的營銷策略。
劉亮認為,在吸收美的集團企業文化后,華凌必須完成兩大任務:一方面帶領和修煉出一支優秀的精英團隊,為美的集團的國際化進程輸送優秀人才;另一方面則是提升產能,目標為2至3年產能達到空調200萬臺、中雪冰箱150-200萬臺、合肥冰箱300萬臺。
劉亮表示,有生命力的企業應該能夠妥善解決以下三方面的問題:一是產權清晰問題;二是良好的法人治理結構;三是企業自身的能力問題。作為新華凌的管理者,他將借這次有利契機,帶領華凌甩開包袱、放開手腳,學習借鑒美的集團先進的管理方法,實行徹底改革,堅持以業績為導向,真正把華凌做大做強。
總裁剪影
劉亮,畢業于上海交大,在鎮江船舶學院獲得管理學位。曾任六機部第9318廠工程師、廠長助理,后來就職于廣東美的制冷家電集團家用空調國內營銷公司總經理、商用空調營銷公司總經理,現為華凌集團有限公司總裁。
(中國民航報IT周刊 1月31日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