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佑 發自南通
每天清晨,徐凱一到單位,第一件事就是清理自己的工作區域。8點鈴一響,他就跟著辦公室里喇叭傳出的旋律,做起了工作操。這是一套專門為船舶建設工人度身定做、共有10節的體操。它起到熱身作用,對防止工人扭傷、拉傷以及腰部疾病有重要療效,使工人可以迅速進入工作狀態。
徐凱是中國最大的合資船舶制造企業——南通中遠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下稱“中遠川崎”)的總經理。
1999年掛牌的南通中遠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是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與日本川崎重工業株式會社合資興建的大型造船企業,總投資2.3億美元,中日雙方各占50%。該公司不僅在投產3年后,即消除了損益赤字,實現了股東分紅,同時還創造了另一個數字神話:2003年凈利潤達到1.4億元,在一個平均5%就算是高利潤率的行業中,這比其他船舶制造企業利潤之和還要略高一籌。
在單船建造工時、全員勞動生產率、人均實現利潤、造船生產效率、萬美元耗電量、鋼材利用率等七項指標上,中遠川崎連創國內船舶行業新紀錄。中遠川崎的“出位”,令國內外同行刮目相看。
“一專多能”的人才觀
在中遠川崎里,所有正式員工的必修課,除了早上同做一套船舶生產工作操之外,就是每人都要學會多種本領。徐凱將此戲稱為“一個坑填一個蘿卜”的人才管理模式,絕不多請一個沒用的人。在所有管理人員中,除了副總經理之外,所有部門沒有副職。不僅如此,每個人都有多重身份。“黨委書記兼任工會主席、人事部長。而紀委書記和事務部部長也是一個人,黨委和工會各只有一個干事。”在管理崗位上的員工,也是一人身兼多重職務,比如搞企業策劃的,同時也是一名經濟分析師,可以隨時統計和查看公司的經濟狀況;從事法務工作的,又是公共事務的責任人……
“生產人員也是如此。在員工的安全帽上,你可以發現幾個馬克,一個馬克代表一個工種。”記者在現場看到,一名工人開著一輛鏟車進入車間里,將配件整齊堆放到指定區域后。他居然跳下車,操作起了移 動行車,只看見沒多一會,行車將配件吊了起來,放到了車間的一塊正在施工的分段上。
看到我們經過,這位工人笑嘻嘻地跟徐凱打了個招呼。這時徐凱指著他的帽子說,“你看他,還有一塊馬克是焊工的標志,說明他還會電焊。”
“雨雪天,一般船舶公司都停產了,你們怎么辦?”記者疑惑地問。徐凱說,這正是一專多能的好處,雨天時就進行工作調整,員工們剛好可以再練練身手,干不同工種的活。“我們正在推行KPS(中遠川崎工作基準)活動,就是每個人拿到任務時,都先在腦子里打個草稿,而不是接到任務東一榔頭西一棒槌,講究每個步驟的精密。比如你電焊某個部件,可以蹲著,就不要站著。當兩個工人的效率都很高,但是工作方法不一樣的話,就先統一,再執行。還有就是培訓。我們每年都有大量員工在日本培訓,而且培訓時間比一般公司都要長。他們在那邊邊學習邊工作。很多人剛開始受不了日本的管理,沒幾個月就適應了。回來也變得更勤快了。”
每一塊船板都能跟蹤到人
船舶生產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就是生產計劃的制訂。在中遠川崎短短5年的生產時間里,每條船的制造時間都比船東提出的計劃短,而其中的奧秘就是精密二字。
“經營計劃做到家,無非就是精密。一旦計劃出爐,只能縮,不能減。而如果發生施工拖期等問題,將會在第二天的晨會上立刻解決。我們之所以得到客戶的信任,就是我們誤差很小,一般一個2年的造船計劃,公司內部制訂的最大誤差是一個星期。”
而這種行事方法,徐凱不否認是從合資方——川崎造船集團引進的。“好東西就是要學習,如果拖拖拉拉什么事情也辦不了。”
中遠川崎的計劃之精細,主要秘訣來源于公司推行的“無余量造船”方案。在一艘船舶的整個計劃中,從設計、裝配到施工,每道工序都有詳細的步驟。因為每條船制造時,都是分段進行的,因此事先會在公司的一套生產系統里100%地虛擬走一遍,看需要多少材料,再相應留一點材料以防不時之需。“國有企業很多都有這套系統,但能做到100%的,只有我們一家。”徐凱的自豪之情躍然臉上。
生產過程中,公司的程序精細到徐凱可查看每個員工的工作情況。“我們的系統非常完備,以至于每條船的任何一個焊縫是誰來做的,我想跟蹤的話,我自己就能很快查到,這在老企業里較難辦到。”
就是在這樣環環相扣的生產管理下,每條船的生產工時一次比一次縮減。該公司2艘5400TEU集裝箱船的單船用時為97萬工時,3艘VLCC油輪船為88萬工時(記者了解到:同型號的其他公司建造工時為400萬)。2002到2004年,該公司平均利潤率達到10%左右。
完全照搬日本研發是誤解
很多人在解析中遠川崎的成功時,有意無意歸于其外方投資人——日本川崎重工集團。而徐凱則說,這是誤解。“一艘船的研發分為三個步驟,初步設計、詳細設計和施工設計。初步設計確實是日方,而公司現在造的很多船,后兩步都是公司內110人的研發隊伍完成的。”“況且我們的生產,全部是本土作業,生產、安全管理的一些指標達到甚至超過了川崎造船坂出工廠(川崎在日本最主要的造船基地)。”
員工平均年齡28.7歲的研發中心,承擔了中國首艘第五代集裝箱船和30萬噸油輪的大部分設計工作。而唯一不同的則是公司今年將建造的5000PCC大型汽車搬運船,其圖紙是從川崎那邊購買過來的。“日本技術人員是要過來講解,但是他們就是一個大綱,細化的東西要我們自己來摸索。”他說,雖然是合資企業,沒有任何國有研發撥款,但是他們依然在這方面花了血本。通過各種船型的設計摸索、實踐,南通中遠川崎自主研發的道路也越走越寬。
鋼材和配件很頭疼
“鋼材的事情,確實很‘頭大’。從日本進口鋼材也確是迫不得已,中國鋼廠暫時還不能滿足我們的需要。”目前,中遠川崎主要船用鋼板只有一家供應商——日本川鐵公司,因為只有他們才能生產出中遠川崎的“不定尺鋼板”。
船用鋼板需要的都是大型寬厚板,而一些造船廠因為拿不到貨,就用窄板拼在一起。而中遠川崎的要求更為精準,他們希望能在每塊寬板上,事先留出各種尺寸的塊狀板形狀,這樣才能做到無剩余鋼板。這樣一來,如果是只造一條一個型號的船,每塊船板可能都要單獨打造。“我們還是希望未來能夠在國內找到合作伙伴。”
船舶制造的另一個癥結,就是配套設施的落后。在中國,為了給超大油輪配一個錨,中遠川崎找遍了所有國內大企業,都沒有合適的,最后只有再進口。“就說韓國吧,人家的船舶業之所以成為全球第一,就是配套企業上檔次、成規模。”不過,令徐凱欣喜的是,作為船舶“心臟”的柴油機,他們在國內有一個固定的拍檔——滬東重機。”滬東重機的硬軟件都很好,我們合作得很愉快。其實中國人只要把‘認真’二字放在心里,沒有什么辦不到的事情。滬東首次嘗試的一些柴油機型號,一些國內船廠都不肯用,但我們覺得第一只螃蟹的味道很鮮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