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配額時代來臨:紡織重鎮西樵面臨生死抉擇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12日 06:32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李燕玲 佛山報道 褪了色的灰墻,掉了角的瓦片,堆滿銹斑的鐵門,三五臺老式紡織機不時傳來“喀嚓喀嚓”的聲音,飄搖在屋外樹枝上的一排排紡織女工衣服。這場景,恰似上個世紀80年代的
但是,這場景的時間卻是在2005年1月——全球紡織品貿易配額全面取消之后的今天。 以生產面料出名的紡織產業集群重鎮——佛山市西樵鎮,二十多年前從一個小村演變成“戶戶聞機聲”的紡織重鎮,曾經輝煌一時,接著走向衰敗,如今也要開始面對后配額時代如何繼續活下去的難題。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產業集群廣東聯絡處主任伏廣偉經過兩年多的調研,發現全鎮1330家紡織企業中,80%以上都是家庭作坊式的小工廠。“中小企業難以生存的總趨勢不可逆轉。過去鼎盛時期,西樵有3000多家企業,如今只剩下千余家,預計今后還要淘汰大部分。”伏對“后配額時代”這些小工廠的生存前景表示擔憂。 看不懂的市場 對于生存的危機,西樵鎮上最大紡織面料企業之一——樵利化纖,感受最為直接。 1997年,樵利化纖的總經理陳樹彬投資2000萬元,在村子里圈地10畝,買來40臺機器,招聘100個工人。7年之后,樵利追加投資近億元,將規模擴大為400多工人、170臺機器、6萬平方米廠房。 作為南海紡織行業協會的會長,陳樹彬對2004年的市場形勢極為抱怨,稱“這是一個看不懂的市場”:“過去的一年,日子很難過,做得好辛苦。” 陳回憶,從2003年底以來,樵利的日子非常艱難。從2003年四季度開始,所有原料價格一路暴漲,平均升幅在15%-30%之間,最高時漲幅達到50%。這樣的高價位保持了大約半年,到了2004年6月,價格又突然回落。到目前,盡管價格已經回落到正常水平,但仍然保持回落的趨勢。“原料價格不穩定、暴漲暴跌是做工廠的人最怕的。”陳樹彬說。 上游市場的極其不穩定,已經嚴重影響了企業的常規思維。現在,棉產區、經銷商、紡紗廠都在猜測,年底前會不會拋貨?按照往年經驗,春節前必須要拋貨,而拋貨價格一般比成本價低5%。如果按照慣常經驗,在拋貨時拼命進貨是可以的。但是基于今年的市場形勢,讓陳樹彬這樣的行業老手也不得不謹慎行事:“我不敢輕易進貨,只能說用多少就買多少,否則,萬一節后價格更低怎么辦?” 除了原料價格不穩定之外,2004年國家宏觀調控導致購買力下降,也直接影響到了樵利的訂單。像樵利這樣面料開發型的企業,不能等到客人下訂單,產品必須走在市場前頭。因為下游銷售商會非常慎重,不會留很多庫存,所以壓力自然就落到了生產廠家身上。 “2004年的產量起碼降了一半。”陳說。因為今年市場風險太大了,必須保持零庫存。往年,庫存已經有10%-20%,今年環境不好,往年的庫存沒法銷掉,所以只有減少產量,處理往年積壓的庫存。 而隨著后配額時代的到來,國外的訂單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雖然目前外單保持了一定數量,但之前外單幾乎就沒有,“因為配額取消,外國客戶暫時都不下單了”。 陳介紹,在配額時代,像樵利這樣的企業,要出口,就得買配額。1公斤(1000克)的布,配額起碼要1.6美元到2美元,以1米布300克的重量來計算,每米布的成本至少要增加人民幣5元到6元左右。配額取消之后,這部分成本會降低,價格隨之下降,外國客戶都在等待。 擴大生產 處于西樵紡織企業第二梯隊的華興織造廠,把注意力放到了取消配額后該如何迎接市場機會上了。“我們要為加大生產做好準備,一旦發現市場需求增加,就可以馬上進入。”華興總經理高金富這樣說。 在過去的十多年里,華興也經歷了起起落落,最終都生存下來,而且工廠的規模有增無減。1985年剛開始建廠時,華興只有9臺鐵木機,主要是給國營廠加工面料,做一些外包的單。現在已經發展到40多臺機器,而且全部換成了劍桿機。 高認為,企業順利發展的主要原因是一直走精品路線,小批量、多品種生產,滿足品牌商的市場需求。 今年,受市場環境的影響,華興的銷售并不令人滿意。在春節之前,把積壓的庫存低價處理掉,是華興的當務之急。“有的幾塊錢就要處理,處理起來虧本很多。我們做面料這一行,利潤并不高,但是虧起來就嚇人了。很多企業做不下去了要轉行就是這個原因。” 高算了一筆帳,本來賣每米15元錢的布,如果不對路子,到春節前只能以5元錢處理掉,那么1米布就虧10元。華興一年的庫存大約在10萬米左右,虧損的額度就很大了。 市場環境如此惡劣,高對于未來還是充滿期待。“后配額時代,盡管我們的產品主要供應給中間商,沒有直接外銷,但是隨著外國市場對中國紡織產品總體市場需求增加,必然也給我們這樣的企業帶來機會。”高說。 關鍵是,要為擴大生產做準備。高金富此前不惜血本,從意大利進口了20多臺劍桿機,其產能相對等現有的50臺紡織機產能之和。 在進口設備之后,高開始醞釀十多年來華興的第二次擴張,新建廠房,比過去廠房面積大一倍以上。該工作現在已經進入收尾階段。“只要市場需求開始增加,我的設備和廠房都已經到位,馬上加大生產,隨時進入市場。” 不過,西樵的紡織面料老大陳樹彬并不認為加大生產規模是應對后配額時代的明智之舉。“很多人認為門檻低了,成本會降低,市場需求會增加,因此要擴大生產規模。我不贊成這種做法。”陳認為,產品創新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他把過去一年的工作重點放在產品研發上,瞄準小批量的高端產品。 機遇是什么 以高金富為代表的擴張派,是企業主的普遍心態,這在西樵紡織產業基地得到了驗證。基地內,隨處可以看到正在建設中的紡織廠,似乎正在為新一輪的市場放量打基礎。一股迎接“后配額時代”的熱流正在企業主心中升騰。 但是,專家提出了異議。在全國紡織集群產業創新西樵現場會上,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曾經嚴肅地指出:“那種把后配額時代當作數量擴張時機的想法是絕對不現實的,如果真要這樣做,其結果必然是貽誤大好時機。” “有人認為,后配額時代對中國紡織工業的機遇是數量擴張,錯了。……因為取消配額,供過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過度競爭的風險倒是出口中低檔產品的廠家十分警惕。”杜鈺洲說。 中國紡織行業協會副會長高勇也認為,過去五年是紡織工業有史以來發展最快的五年:從1999年下半年,全國基本完成棉紡壓錠以后,五年內,中國紡織工業規模整整翻了一番。2003年底,中國生產的纖維占世界的1/3,紡織品出口貿易占世界的20%,服裝出口占全世界紡織品出口的28%。 高勇認為,在高速發展的情況下,國內產能從2004年開始已經出現過剩的現象。在國際國內的大發展背景下,取消配額之后,如果不能改變過去五年以規模、數量為主的產業增長方式,變為技術增長和產業升級,我國紡織服裝業的發展將受到重創。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小企業司顧強處長作了一個比較研究,一個意大利的大型鞋廠,有14000人,一年生產皮鞋2000萬雙,銷售額16億歐元;而國內一個大型鞋廠,有190000工人,一年做7億雙鞋子,銷售額150億元人民幣,不到15億歐元。 而在全國,中小規模企業數以十萬計,其銷售總額大約占全行業40%,從業人數大約有900萬左右,絕大多數是“洗腳出田”的農民。 在西樵鎮調研了兩年的伏廣偉,一個主要的任務就是幫助中小企業技術升級和技術創新,他認為,隨著后配額時代的到來,鎮上的千家企業,至少有2/3都生死不保:“中小企業難以生存的總趨勢不可逆轉。配額取消,是一個時代的分水嶺,標志著全球紡織在更加公平的環境中更為激烈的競爭,“提高創新能力、改善產品質量、更新管理是中小企業的燃眉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