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企業的價格困境與突圍之道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9日 23:23 21世紀經濟報道 | ||||||||
中國紡織業正面臨著巨大的價格困境。 一方面,紡織企業的勞動力成本、原材料成本、能源成本,甚至商務成本……都在不斷提高;另一方面,紡織產品的出口價格卻在持續下滑。在成本走高和價格下滑的雙重擠壓下,紡織業的利潤越來越薄,普遍步入跑量賺微利的時代。在這樣的情況下,紡織企業該如何生存?
漢帛也許提供了一個樣本。 漢帛:當利潤只有3.13元 本報記者 吳 瓊 上海報道 3.13元的利潤 雖然漢帛國際集團的董事局主席高志偉位居中國服裝協會副會長之列,漢帛也身為2003年全國工業重點效益紡織十佳企業之一,但漢帛在內地的知名度事實上并不高。因為漢帛的業務以出口為主,它旗下雖控制著國內最大的女裝生產企業——杭州匯麗繡花制衣有限公司,但它主要的產品是外銷。 在漢帛集團,漢帛(中國)有限公司負責外銷,浙江漢帛服飾有限公司負責內銷。 據浙江漢帛服飾公司大股東之一的高一平介紹,“漢帛每年總產量在1000萬件左右。其中400萬件以上銷往歐洲,200萬件銷往美國。”漢帛的“外銷率占總產量的60%至80%”。 漢帛每年出口額都在服裝業內排行居前列。2003年,漢帛總銷售收入6.5億元,外銷5.5億元。而今年截止到11月,漢帛中國公司出口額為6億元人民幣。 根據漢帛提供的數據,2003年,漢帛中國公司的利潤率為20.68%,但如果扣除17%的出口退稅,利潤率就變成了3.68%。可見,即使是漢帛這樣極有競爭性的紡織企業,一樣面臨著與同行相同的處境——低利潤率。 漢帛的“外銷率占60%至80%”,漢帛“去年出口6億元”,根據這些數據計算,可知漢帛產品的平均出口價正如浙江漢帛公司副總經理沈寶忠所言,約是“85元人民幣”。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退稅作支撐,漢帛出口的服裝,平均每件僅賺3.13元。 高一平似乎聽出記者不太相信,就舉了襯衣作例子。 據高一平介紹,制作一件襯衣,要通過進料、印染、縫工、扣縫粘、包裝運輸幾道工序。“從哈爾濱或南方進麻布,中檔麻布每米25元,1件襯衣通常要1.3米,約耗26元;根據客戶要求進行印染,每米成本4.7元,1件的成本是6元左右;縫工費大概每件5元左右;包裝和運輸費差不多每件1元。” 這樣一算,總計單件襯衣成本是38元,再加上30%的“管理費”,漢帛賣給客戶50多元/件,合6.5美元至7美元。 而這30%的“管理費”并非漢帛的利潤,漢帛還要扣除稅金、信用證收費和管理維持成本。像漢帛這樣的企業,每年的維持費用就相當高,管理人員工資、日常機器維護費、固定資產投資貸款產生的利息支出、差旅費等都被計算在內。 以信用證收費為例。據全球紡織網網站事業部總經理丁建軍說,“出口貿易有兩種支付方式:信用證和貨到付款。前者涉及進出口方與海關、銀行,因而需要向銀行交付一定數量的費用,但較為安全,故在國際貿易中較為常用。貨到付款,俗稱‘TT’,出口方利潤也相對較高,但需承受較大風險,故使用者較少。”而據中國銀行的工作人員介紹,信用證業務收費項目包括每張24美元通知費、每份12元的修正費、相當于發票金額1.25‰的預付費、按實際報價計算的郵費,以及每份18美元的電報費。如果信用證每出現一個不符點,銀行就會克費30美元至50美元。“每筆業務出口量大的企業,信用證攤銷費費用不會太高。”寧波森語國際貿易公司銷售總監顧學鋒說。 對于漢帛來說,信用證的成本確實較小,“我們主要對經銷商,量比較大,80%以上外銷品運至上海港口,交付給批發商。”高一平說。 漢帛在員工福利上投資較大。工人的居住條件比珠江三角洲的一些紡織企業好很多,6個人一間的宿舍,30多平方米,有空調、有獨立的洗手間。在當地,20多平方米的房子月租也要250元,而工人每月只需付20元的租金,電費自付。 漢帛還為員工交了社保、勞保,不過“有些外地員工不愿意交,寧愿拿錢,所以100人中只有60個人交。企業付70%,大概每月50元至60元,員工自付20至30元。”高一平說,“至于社保,如果以1000元工資計,每個月交30至40元。” 漢帛現有4300名員工,即使交60%的社保、勞保和支付住宿補貼,漢帛每年至少要支付250萬元的社保和勞保費、62萬元的住房補貼。 即使這樣,每到春節,漢帛都會走掉200人至300人,有的是因為漢帛活太多,也有的是被人挖走了。高一平嘆氣,“現在熟練的工人少呀,很難找。” “在社會責任、環保壓力下,企業為遵守勞工標準、達到清潔生產、獲得綠色認證,付出的成本不斷增加。” 東華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顧慶良認為,“同時,中國紡織業的商務成本、勞動力成本、原料成本、能源成本也在提高。” 價格困境 而與成本提高伴生的,卻并不是出口價格的上漲。 恰恰相反,近幾年來,中國服裝出口呈現價跌量增的態勢:據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中國海關等有關部門統計,1997年我國出口107.73億件,平均每件2.95美元;到2003年,共出口225.72億件,每件才2.3美元。 東華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顧慶良認為,多種原因造成出口價格下降,如國際買家的侃價能力的增強、國際消費傾向正在向中低價商品傾斜、國內外的競爭雙重壓力等。 顧學鋒說,“早幾年境外客戶的訂單只有一張紙,現在變成了厚厚的一本。工藝復雜了,成本提高了,競爭的人也越來越多了,在買方市場下,價格漲不上去。” 在高成本和低價格的雙重擠壓下,紡織服裝業的利潤越來越薄,步入了跑量賺點微利的狀態。 “很多人都不理解,我為什么要去做服裝生產,每年看起來量很大,利潤卻沒多少,有的人還說我傻。”美特斯威邦的總裁周成建笑談。 而服裝品牌擁有者和流通領域的暴利令中外服裝制造企業困惑和不平。 1999年,在意大利佛羅倫薩,我國著名老字號、大型毛紡企業集團恒源祥總裁劉瑞旗被當地人問及,“我看不懂,也想不明白。為什么我們從養羊到做成一套西服,費了如此多的人力、物力和時間,但每套西服才賣100美元,為什么在流通環節沒有經過任何物質處理,卻要賣到300美元至400美元呢?” 因為掌握定價權的,不是服裝生產企業,而是品牌擁有者,或者經銷商。掛上別人的品牌,要交錢;通過流通領域銷售到終端市場,又將數倍的利潤拱手相送。 為獲得定價權而戰,或者說為了更多的利潤而戰,成為國內很多知名服裝企業正在做的事。就看選擇的方式是自創品牌還是進入流通領域。 漢帛的突圍之道 “2005年1月1日,紡織品配額取消后,不存在內銷和外銷,我們更應該互相利用國內外的平臺,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提高利潤空間。最好的辦法是創造屬于自己的知名品牌。”漢帛的副總沈寶忠說。 據悉,我國服裝業有90多萬個服裝品牌,卻無一家列入國際知名品牌。但不少企業都擔心,自創品牌風險太大,一旦市場不買帳,很可能上千萬的投資就成了庫存。選擇一條安全而穩定的學習成長之路,成為服裝企業的首選。 正如浙江漢帛的總裁張建民所言,“漢帛并不是沒有實力做自己的品牌,而是機會還沒有成熟,即使現在做了,不出5年也會被淘汰。與其走彎路冒風險,還不如先從代理洋品牌做起,在學習中成長。” 代理洋品牌,實行特許加盟,將經營風險轉嫁給了加盟商,還可以借機了解流通領域及國際知名品牌的運作路徑。“國外知名品牌都是100多年前運作下來的,我們不要急于求成,所以首先要學會利用別人的平臺,發展自己的特長。” 沈寶忠半開玩笑地說。 至今,漢帛已代理了Hempel、 JPR 、Hailives等美國品牌,并計劃5年里代理20至30個時尚品牌。代理就可以縮小在批發和零售環節流失的利潤,“我們的產品出口平均價85元人民幣,但到歐洲后的售價卻是85歐元。這樣高額的利潤,都被流通環節或者品牌擁有者賺走,我們當然也會去學習。” 沈寶忠說。 沈打了個比方,以前國外流通企業賺走了80%的利潤,現在漢帛代理國外品牌時,也會抽取相當于80%的利潤。“但現在還在運作中,不久就會看到成效。” 在掌握定價權上,漢帛的步子跨得越來越大,它將發展定為兩個十年。前十年,致力于“建設一個強大的品牌營銷網絡,培養一批具有高素質和高能力的經營管理人才”;第二個十年,“做真正的中國服裝的國際大品牌”。 現在漢帛正處于前十年,正在從“建立與商場的全面合作概念,共同開發商業網絡”,走向“建立我們自己的商場”及“發展我們自己的代理商、加盟商隊伍”。 漢帛以9650萬元的價格,從中商股份有限公司手中,整體收購杭州國大百貨商場。并與香港華鐙商管的連卡佛簽訂合作經營協議,將國大百貨更名為連卡佛商場。除了連卡佛項目外,漢帛還和全國50多家商場簽訂了戰略合作計劃,甚至還有計劃開發商業街。 “我們要掌控銷售渠道,就是要在大面積上掌握整個時尚產業的陣營結構,并充分利用國大百貨的管理引進連卡佛,GUCCI、FERRAGAMO、HUGOBOSS等30多個品牌。”張建民坦陳,“在中國零售業對外資開放前,搶先在流通領域跑馬圈地,就能掌握銷售渠道。而未來服裝業和國外的競爭就是渠道的競爭。” 在流通渠道布陣之際,漢帛又悄悄展開了人才爭奪和品牌塑造。 2002年9月3日,“中國漢帛”取代“日本兄弟”,重金攬下“中國國際青年時裝設計師作品大賽”2002至2012年的主辦權,并命名為“漢帛獎”,不但引起市場的極大反響,而且讓漢帛之名在海內外遠揚。 “待條件成熟后,漢帛將會自創品牌,但目前很缺設計人才。” 張建民曾說,因此,“我們接手中國國際青年設計師大賽,就是為了網羅優秀設計人才,提升漢帛的設計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