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網通與電盈試婚將近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7日 17:30 《財經》雜志 | |||||||||
網通收購電訊盈科固話業務的談判歷時一年,一波三折,終于進入讀秒階段,但這僅僅是第一步而已 □本刊記者 王以超/文 這是一樁從一開始就被置于資本市場聚光燈下的交易。
扮演收購者的是中國六大電信運營商之一,被認為“最國際化”的中國網絡通信集團公司(下稱網通集團);被收購一方則是香港新經濟時代最受關注的公司電訊盈科(香港聯交所代碼0008,NYSE:PCW);交易的核心,是與香港電訊固定電話業務相關的資產。 網通集團將收購電訊盈科固話業務的消息一傳出,各方蛛絲馬跡,都會登上內地和香港新聞媒體的頭版。從2004年5月18日迄今僅半年多時間,電訊盈科就該交易已先后六次發布公告;隨著網通登陸資本市場,12月中旬,也首次就該交易發布了公告。 “公告游戲”終于臨近收尾。《財經》近日獲悉,談判大局已定,網通已將原來控股電盈的方案修改為參股,參股比例在20%左右;目前雙方正就價格問題作最后磋商;如無大的意外,最終協議有望于2004年的最后幾天達成。 這個結果出乎意料甚至有點令人失望。觀眾原來等著看的是一出涉及控股權的收購大戲,劇本卻在漫長的鋪墊后被修改成一出結局未定的“折子戲”:20%的參股只是一個小序幕,最后的控股權交易懸念仍然未解。 電訊盈科“北眺” 無論收購者還是被收購者,一開始,雙方醞釀的都是一個大構思,各自的商業考慮令雙方越走越近。 2004年1月中旬,46歲的網通集團總經理張春江與41歲的副總經理田溯寧一道,和38歲的電訊盈科董事局主席李澤楷在上海會聚一堂,開始討論電訊盈科固話業務乃至整個電訊盈科的未來歸屬和走向。 四年多前的2000年2月,經過了與新加坡電信一場驚心動魄的爭奪后,李澤楷將香港電訊最終收入囊中(詳見本刊2000年4月號《香港電訊收購戰內幕》)。在“新經濟”的光環下,這起收購使得李澤楷的聲譽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但世易時移,1997年后,香港電訊的壟斷格局已被新興固話運營商和記環球電訊、九龍倉電訊、新世界電訊以及香港寬頻逐漸瓦解。到2004年三季度,香港電訊在固定電話市場的占有率已經下降為69%,比一年前下跌了5.6個百分點。而在2001年底,其在固定電話市場的占有率還有89%。 收購之后的電訊盈科也隨著全球網絡泡沫的破滅而陷入低潮。2002年10月,電訊盈科的股價一度跌到0.92港元。為避免淪為“毫子股”(低于1港元但不低于0.10港元的股票的通俗叫法),2003年1月,電訊盈科正式宣布每5股合并成1股。但這并沒有挽回其頹勢,到2003年底,其股價仍然徘徊在5-6港元之間,與巔峰時期相比,超過97%的市值已經逝去。 對于香港電訊的前景,投資者已看得很清楚,香港的市場已走到了頭,出路在于拓展外地市場,比如“北上”內地。 與此同時,在中國電信2001年的南北拆分重組后,原來的網通控股(俗稱“小網通”)、吉通與中國電信北方十省的資產被整合為新的中國網絡通信集團公司(即網通集團),小網通總經理田溯寧成為網通集團的副總經理。新網通亦在尋求發展空間。 新網通“南下” 2002年11月,田溯寧帶領當時的小網通,通過中國網通(香港),與美國新橋資本、軟銀亞洲基金一起,以8000多萬美元的價格收購了亞洲環球電訊公司(AGC),獲得了泛亞洲的海底電纜資產以及數據通信業務等牌照。 次年,網通集團陷入了一場艱苦的整合之中,但田溯寧仍然沒有放棄打造一個國際化電信運營商的理想。其時,田與香港和記電訊、香港有線(i-cable)都有過接觸,商討收購及合作事宜。 雖然和記電訊最終選擇了單獨進行IPO(首次公開發行)的道路,與香港有線的接觸也無疾而終,但是田溯寧對香港市場表現出來的熱情及強烈的進取精神,顯然觸動了正在尋求擺脫困境的電訊盈科。 田溯寧和李澤楷本來不陌生,在中間人士穿針引線之下,電訊盈科的“北上沖動”與網通集團的“南下訴求”于是一拍即合。
  [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