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12月21日電 (記者 李榮) 由于中國鋼鐵業持續2年多的高速發展,國內相對貧弱的鐵礦業無法滿足需求,中國從國際市場進口的鐵礦石大幅增加。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因素”作為一個有影響的力量將在國際鐵礦石貿易中長期存在。但業內人士同時指出,中國鐵礦石進口存在一定的“高燒”現象,國際市場對“中國因素”也有一定的“誤讀”。
據悉,世界上品位不算最高的印度鐵礦石今年上半年進口到中國的到岸價要比平均
價高出30%,到第三季度竟報出每噸84.12美元的高價。而世界上公認的最優礦澳礦同期每噸到岸價為42.74美元。
據分析,這種“質價倒掛”的主要原因是國內企業競相分散地到印度參與礦石競價,可說是“自己把價格抬高了”。而且由于這種“分散的集中采購”在時機和節奏把握上毫無章法,致使物流能力跟不上,連帶把運輸業的“熱度”也拉高了。全國主要港口的鐵礦石庫存居高不下,據了解這些壓港庫存主要是印度產鐵礦石。
中國對鐵礦石的新增需求在國際市場上短時期內釋放得過于強烈,客觀上存在的一些盲目進口行為又讓人感到中國的需求不夠透明,致使國際市場一時無法看清“中國需求”的總體輪廓,在供應上顯得有點“措手不及”,因此對“中國因素”產生了一定的“誤讀”。
西方權威咨詢機構及一些媒體紛紛推出報告和預測,有些“把中國看成一只張著大口的獅子,似乎要把世上的金屬原料資源一掃而光”。但也有一些國際機構存在不同看法。國際投資銀行在一份預測中說,至2010年中國對鐵礦石的需求將達到4.57億噸,比2003年增長77.13%。但即便如此,在未來5年的大部分時間里國際鐵礦石供求基本能夠達到平衡。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有關人士表示,中國鋼鐵業雖然在宏觀調控中調整了其發展節奏,但至少到2010年還有相當的發展空間。與這種發展空間相對應,中國利用國際鐵礦石資源的力度確實還會加強。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中國國內鐵礦石資源狀況不理想,鐵礦平均品位僅32.67%,雜礦較多,大型礦床僅占5%,可采儲量較低。
由此看來,“中國需求因素”將長期在國際鐵礦石貿易中占據重要地位。這個態勢從中國新增鋼鐵產能逐漸偏向在沿海布局的走向上也可以看得出來。中國老鋼鐵基地過去一般都分布在鐵礦附近。但現在國內鋼鐵業內的專家學者幾乎一致建議新建大型鋼廠應選址在沿海地帶,以利于鐵礦石進口和鋼材貿易之便。
業內人士表示,鐵礦石貿易中的“中國因素”應視作一種長期效應有序釋放。寶鋼股份公司總經理艾寶俊今年早些時候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國際鋼鐵原料市場異乎尋常的供應偏緊和價格“火爆”是一個階段性的現象,是此前長期低迷的國際礦業面對快速轉向的市場一時適應不及之所致。只要經過一個調整期,就會走上穩步發展的軌道。世界第一鋼鐵巨頭阿賽洛公司也已作出預測,未來幾年世界鐵礦石產能可增長50%,能夠滿足市場需求。
市場人士提醒說,中國企業大可不必“急吼吼”地在國際市場上自相爭搶高價資源,而是應該及時地轉變國際采購模式,與寶鋼等先期介入國際原料市場并與國際礦業巨頭建立了牢固的貿易和投資關系的中國大型企業一起,構建國際采購聯合體,以整體力量加重在國際市場的談判砝碼,同時提高采購的透明度,以利于保持供求匹配,這樣就能在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上形成最佳的獲利結構。(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