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準入門檻再降 民營影視的春天是否到來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0日 13:15 新華網 | |||||||||
新華網銀川12月20日電(記者黃會清) 市場準入門檻的一再降低,電影改革的步伐越邁越大,部分電影的空前繁榮,種種跡象為我國影視產業的發展注入了一劑強心劑,堅定了影視創作者的信心,社會閑散資金也有了投資電影的意向。 然而民營影視發展的春天真的來了嗎?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即使樂觀地看,國內電影業也只能說是個“潛力股”而非“績優股”。
現象工作室總監、制作人朱日坤指出,全國各類影視制作機構數量估計超過2000家,而他們制作的各類作品約有30%要被嚴酷的市場淘汰,也就是說,許多民營影視公司在賠本賺吆喝。 雖然政策的利好帶來巨大機遇,但電影投資仍然充滿風險。多數國產電影平均投資規模不到300萬元,國產電影平均虧損達到60%以上,所以2002-2003年度,雖然在政府參與和支持下,陸續出現了《驚濤駭浪》《沖出亞馬孫》《首席執行官》《極地營救》《聲震長空》《天上人間》《嘎達梅林》等許多主旋律影片,但真正成為中國電影市場主角的作品卻只有《英雄》《大腕》《周漁的火車》《卡拉是條狗》等少數影片。 冷靜分析這一現象的原因,人們不難發現,目前國產電影仍然面臨信譽危機。與大舉進攻的國外大片相比,少數電影的成功并不能帶動國產電影整體走出困境。缺乏劇本基礎、缺乏優秀人才、缺乏技術條件和制作水平、缺乏拍攝資金等等,這些問題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解決的。此外,嚴重的盜版切斷了產業盈利鏈,后電影產業還基本處于盲區,加上來自電視行業的沖擊,讓電影人很難盲目樂觀。 還要不要投資中國電影?很明顯,中國電影正在向前發展。2001年中國電影市場是低谷,全年影片90部,2002年到了100部,2003年140部,今年近200部,這種整體增長鼓舞人心,說明電影產業開始發力。目前雖然看起來不是很景氣,但是民營企業投資若想在國產電影中獲得回報還是存在一定空間的。關鍵是如何在投資中掌握主動。首要考慮的因素是劇本投拍的可行性和價值所在,一定要靠質量占領陣地。要考慮題材本身的市場競爭力何在,是否具備吸引公眾注意的賣點,同題材作品入市情況,對檔期的選擇等。 市場是個風云變幻的大環境,并非幾個簡單方面所能涵蓋的,使電影成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就是要融入對經濟學社會學的理解和運用。總而言之,中國電影并非前途暗淡,也并非春天已來,它需要每一個投資者理性的分析和對資金有效的利用,在投入與回報的平衡中為中國電影崛起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