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制”酒類市場地方保護主義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16日 00:11 新浪財經 | ||||||||
胡綱 據商務部2004上半年完成的一項對22個省市所做的調查顯示:有20個省市存在產品或服務遭受地區封鎖的情況,尤其是利稅高的行業情況最為嚴重,其中9個省市反映酒類產品受到過地區封鎖。
雖然國務院2001年就下發了《關于禁止地方封鎖的通知》,但我國的地方保護主義依然嚴重,并已向隱形、軟性過渡,一些地方的工商、質檢、食品衛生等部門對進入本地的外地產品超嚴執法,比如要到當地酒類專賣局加貼一個標記,而這個標記是要收取費用的,無形中阻撓了外地產品在當地市場的正常經營。 地方保護是一個長期困擾我國酒類企業的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酒類品牌在全國的正常流通,破壞了正常有益的競爭。鑒于近年我國酒類市場暴露的一些問題,貫徹《國務院關于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決定》的精神,商務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已聯手開展了酒類市場專項整治活動。 結合國家有關行政機關的打擊力度以及酒類企業自身行為等條件,關于如何打破酒類市場的地方保護,筆者提出“四制”方針。 體“制” 我國省際、市際、縣際間的地方保護愈演愈烈,嚴重阻礙了市場經濟體系的完全形成,而非市場經濟已經屢屢成為歐盟、北美等對我反傾銷指控的由頭,有識之士早已發出“要市場經濟,還是要地方保護主義”的強烈呼吁。縱觀全球,地方保護問題并非我國特有,一些發達國家在其發展的早期也不同程度的出現過這類問題,這主要與國家的大小和地方分權體制有關。 此次,三部門聯合要求,各級商務、工商、質監部門要積極爭取當地政府的支持和指導,消除一切影響酒類流通的體制性障礙,促進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酒類商品大市場的建立和發展。因此,打破地方保護主義要標本兼治,而要從根本上杜絕地方保護主義,則必須從端正政府行為、轉化政府職能入手。弱化地方政府作為經濟利益主體的角色,真正讓企業成為市場的主體,反過來進一步強化政府作為企業和市場服務角色的職能,包括深入改革財政體制、金融體制、稅收體制、監察體制,處理好中央和地方的經濟利益關系等。 監察體制則是打破地方保護需要重點突破的一個方面,這又涉及到打擊假冒偽劣酒類的生產和經營行為。某些地方政府對當地的假冒偽劣、走私販私等違法犯罪、市場秩序混亂現象,視而不見,監察不利,甚至明里暗里給予保護。有些地方政府采取“假打”戰術,對執法部門的打假行動人為設置障礙,打假行動一過,制假售假市場很快就能恢復“元氣”。 因此,按照《反不正當競爭法》、《國務院關于禁止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實行地方封鎖的規定》、世貿組織規則以及國家有關文件規定要求,不得對本地酒尤其是制售假冒偽劣行為提供地方保護,對受地方保護主義阻礙無法查處的異地制售假酒案件要及時上報上級行政主管部門,交由有關部門根據職能分工處理或聯合處理。 法“制” 關于法“制”,美國的經驗就很值得我國研究和借鑒。美國在19世紀中后期,也曾出現過地方保護的問題,為了有效制止地方保護行為,美國設計了雙層司法體系,在地方層面,除存在各州司法體系外,還有獨立于各州的由聯邦財政支持的聯邦司法體系。凡跨州貿易糾紛,都由聯邦司法體系進行仲裁,從而保證了跨州貿易司法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從我國的實踐經驗來看,地方政府作為一個獨立的利益主體,要想完全消除其保護地方利益的動機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關鍵在于應該從憲法的角度規定只有中央政府擁有對地區間貿易的立法、執法和司法權,地方政府則沒有這樣的權力。 法“制”是打破地方保護的必要條件之一,對于有些地方政府明文出示的當地賓館酒店只能銷售當地生產的啤酒和香煙等“法規”,只有通過加強和完善立法來進行遏制。而我國現有的制止地方保護的條款大多散見于《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其他一些行政性法規中,缺乏系統性,且法律條款規定太粗,缺乏針對各種地方保護行為的具體界定和處罰規定,可操作性差。 可喜的是,在“第二屆全國酒類協會工作交流會”上,針對酒類流通市場混亂,且缺乏統一有效的管理的問題,商務部市場運行司司長房愛卿透露,《國家酒類流通管理條例》年內有望出臺。在酒類生產領域,由于國家質檢總局啟動了生產準入制度,各種行業標準、生產許可等規章制度都較為完善,相對流通領域較為規范。而《國家酒類流通管理條例》的核心就是許可證管理,實施管理后,將大大改善從生產到流通領域的混亂局面,也對行業準入資格審核、酒類營銷人員專業技能培訓、頒發證書、酒類檢測等都將有一個統一規范的管理。 民“制” 充分發揮輿論導向和社會監督作用,是民“制”的核心內容。 三部門聯手整治酒市場,提出“不得對本地產酒實行地方保護”、“散裝酒必須貼標銷售”等具體要求,對查出的貨源不清、渠道不明、手續不全的酒類商品將一律封存。同時,三部門鼓勵消費者向“12315”和“12365”舉報非法制售假冒偽劣酒類商品的行為,將對提供重要線索的舉報人予以獎勵。這只是民“制”的基礎,是消費者基于自身權益受到損害后的一種被動行為。 而筆者以為,要想有效打破地方保護,必須有賴于廣大消費者的“主動”出擊。那么這就需要政府、協會、企業等聯手啟動市場教育和法制灌輸的工作,鼓勵和引導全社會對制售假冒偽劣酒類商品等違法和犯罪行為進行監督,逐步培養出消費者的“敏感”能力。 比如通過報紙、電視、網絡、廣播等新聞媒介大力宣傳酒類市場整治情況,宣傳和報道守法守信、規范經營的酒類企業,增強酒類經銷者的法制意識、責任意識和自律意識,從合法、正規的渠道購進酒類商品,自覺抵制假冒偽劣酒流入市場;對不符合國家質量標準、不符合標志規定、以假亂真、仿冒知名商品商標和名稱等行為進行嚴厲查處,并把這類企業列入黑名單,向社會公布,從而引導消費者到合法銷售渠道購買產品,營造全民打假、規范秩序的熱火氛圍;建立完善并充分發揮各地監督舉報電話系統,各地舉報中心嚴格值班制度,實施“24小時熱線”,認真受理消費者申訴舉報,及時查處非法制售假冒偽劣酒類商品的行為等。 自“制” 促進酒類市場凈化、嚴厲打擊制假售假、打破地方保護主義,企業的自“制”行為將是保護自身利益的最后一道防線。 在這里,筆者提出五點建議: 其一,加大對所處市場競爭情況的監控力度,對市場信息把握要迅速,建立與終端暢通的信息傳遞網,作到能及時準確地把握前線情報,并且建立與有關政府行政執法部門的信息反饋渠道。比如,配合有關部門對當地酒類市場實行地方保護和地區封鎖事件進行曝光。 其二,提升經營決策層對市場反應的速度,對于所遇到的有關地方保護的障礙等問題,要做到不同層次的問題,由不同層次的人來決定,以防層層匯報所造成的權力瓶頸阻塞,延誤時機。 其三,加快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和推出速度,縮短自己產品的生命周期,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有效阻止假冒產品的跟進。比如在防偽技術、產品口味等方面做大差異化等。 其四,加強企業公關部門在打破地方保護主義上的工作力度,特別是應對突發事件,建立突發事件處理機構,比如對當地政府對主要經營外地產酒品(包括自己的產品)的經銷商橫加處罰等行為,進行媒體公關,以便能控制輿論、轉危為安。 其五,深化與行業協會的協調、溝通工作,促進并發揮行業協會對整個市場管理職能,以及有關行業規章的制定,扶持一些名優企業的強勢品牌,讓假冒偽劣酒品無藏身之地。 案語 筆者的看法是,打破地方保護不單單是國家的事,從行業協會、企業還有消費者,都有施展“拳腳”的空間,市場真正規范了,結局還是皆大歡喜的,畢竟,對于破壞市場的行為,誰都不愿讓仇者快而親者痛的。 hugang_brand@sin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