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熟知WTO談判的保險業內人士回憶道,在中國入世談判過程中,保險業“出人意料”地成為美國特別是歐盟與中國討價還價的重要籌碼。
盡管屬于中國金融服務業開放力度最大的行業,入世后,壽險業還是受到了“特別關照”——包括只允許外國壽險公司以設立合資公司的形式進入中國,且外資股比不能超過五成。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系主任郝演蘇教授認為,這一規定意在提高門檻,但實際效果可能并非如此。
入世初期,外資主要選擇與國內保險公司合作,但由于中外雙方50%的同比例股權,加之都對業務有發言權,因此摩擦不斷,業務也乏善可陳。于是,外資很快將目光投向中國其他領域的強勢企業。如2002年9月成立的中法人壽,即由法國國家人壽牽手中國國家郵政總局。
類似的合資壽險公司還有中石油與意大利忠利保險公司成立的中意人壽等等。 郝演蘇指出,外資保險在中國的市場份額目前只有不到5%,短期內不會有太大威脅,但團險業務競爭加劇確應引起重視。根據WTO的承諾,入世三年后,中國將允許外國壽險公司向中國公民和外國公民提供健康險、團體險和養老金/年金險服務。
保險業全面放開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取消地域限制。入世后,中國允許外資保險公司(包括壽險和非壽險)在上海、廣州、大連、深圳、佛山五個城市開展業務;兩年后,外資保險可以踏進的城市擴展到包括北京、成都、重慶等15個城市。而今年12月11日后,地域限制將取消,外資保險的足跡將可遍布中國的每一個角落。2004年初開始,幾乎每個月外資保險都有新開的分支機構成立。
在時刻準備著“與狼共舞”的三年,中國保險業也在加快制度和市場主體建設的步伐。首先是監管上加快與國際標準的接軌,最引人注目的是建立了以償付能力監管為核心的監管原則;其次,加快幾大保險公司巨頭改制上市,增強公司的償付能力;第三,積極培育國內市場主體,今年上半年保監會新批設了18家各類中資保險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