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突入上下游 國內石化市場寡頭壟斷難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27日 13:21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袁田恬編輯:韓文欣 歷時半年的收購終于有了結果,11月16日,中化國際發布公告,國務院已于近期原則同意公司控股股東——中國中化集團公司斥資5.6億美元在韓國獨資收購仁川煉油公司。至此,中化集團已具有集石油勘探、開采、煉化、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從而將中化集團由單純的石油進出口企業向以實業為基礎的全業務石化企業過渡。
然而面對中石化、中石油近乎壟斷的市場優勢,中化以及實德等新來者會有怎樣的前途,似乎更值得我們關注。 產業鏈得到完善 據了解,仁川煉油是韓國第5大石油煉制企業。此次招標競爭中,中化集團的條件最為理想,因此得以簽約。同時,中化集團也繳納了收購金額的5%作為履約保證金,并承諾仁川煉油廠的生產設備和工廠不會遷移至韓國境外。 據中化國際副總經理潘躍新稱,中化集團此次收購海外煉油廠的目的在于完善自身的產業鏈。在此之前,中化集團想要在國內建造或并購相等規模的煉油廠幾乎不可能,因此只能借助海外投資來發展。由于韓國在上世紀70年代建造了大量規模龐大的煉油廠,而目前又無法進口到相應數量的石油,因此韓國國內煉油能力過剩,大部分煉油廠的開工率為50%~60%。與此相比,中國國內煉油廠的開工率已經達到了120%,而且中石油和中石化掌握了80%以上的煉油能力。在這樣的情況下,以5.6億美元的價格購買到1400萬噸規模的煉油廠,從而可以從成品中賺取20%的附加值,對中化來說是一項看得到收益的投資。 目光投向成品油市場 在中化國際的公告中可以看到比照市場公允價格并在第三方監督下中化國際未來將能夠為仁川煉廠的部分原料供應、產品分銷尤其是國內緊缺的芳烴類化工產品提供貿易及物流服務,并從中獲取公允利潤。 也有業內人士預測,中化集團很有可能在為取得成品油批發牌照后的發展做準備,一旦中化集團擁有自己的煉油廠,就可以完善自身的產業環節,從而不必再依靠其他企業。 中化集團公司的前身是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曾經獨家擁有中國石油進出口權達40年之久。1993年之后,其石油專營權被剝奪,石油進口配額縮減。隨著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集團的迅速擴張,中化集團作為國有四大石油公司之一,其地位和影響日漸式微。 隨著中國能源局面日漸嚴峻,國家開始考慮賦予中化集團更多的權力,以保障中國的石油供應安全。2002年,中化獲得從事海外油氣田勘探開發業務資質的認可就是明證。中化集團借機得以將石油業務從貿易向勘探開發、石油煉制、原油貿易、成品油分銷延伸,從而向上中下游一體化轉型。同時,在下游,通過參股及收購,中化目前在北京市場擁有十幾家加油站,還提出了在未來幾年將加油站擴大到500家的目標。 就目前國內加油站的形勢來看,國內現有的8萬多座加油站中有5萬多座屬于中石油和中石化,而且網絡布局十分完善,中化一時很難在這樣一張嚴密的網絡中找到落腳點。而且中化內部人士也表示不會再建造加油站,而會把重點放在成品油批發上,而目標就是剩余的2萬多家社會加油站。 而同時將目光瞄準這萬多家社會加油站的還有前段時間剛剛獲得成品油經營牌照的大連實德等民營企業以及BP、殼牌等早已虎視眈眈的外資企業,原本就僧多粥少的成品油市場會不會因為中化的加入而掀起軒然大波呢? 寡頭壟斷局面難變 “中化集團的介入將會給成品油市場帶來一定的影響,但是不會很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馮飛預言。 他認為,中國的石化行業目前是兩寡頭壟斷的局面。從產業價值鏈的分布來看,石油的上游和下游產生的利潤最多,中化集團購買煉油廠也是為了能從其下游產品中將利潤實現最大化。但是如果在上游和中游出現目前這樣兩寡頭壟斷,那對于那些只有下游產品銷售而沒有上游原材料支持的企業來說是無法競爭的。 而且成品油市場多年壟斷,行業競爭不足,帶有一定的行政壟斷色彩,中石油和中石化都有各自強大的石油開采能力,中化盡管也可以通過進口成品油來解決油源問題,但是在國際油價水漲船高的情況下還是顯得非常被動。 對于即將開放的成品油市場,中化也表現出了對地方保護主義的一些顧慮,“小企業能做的,大企業未必能做。”中化的一位管理人員對記者說。 馮飛則指出,中石化、中石油和中化都有各自穩定的油源,而對于民營企業來說只能從成品油市場上獲得油源,因此大型石化企業在市場上仍然起著主導作用。但是馮飛表示自己還是看好民營企業,盡管民營企業對市場的影響不大,但畢竟從下游撕開了一條口子,開始打破三大石油公司的壟斷。“市場的放開在發展過程中不是一個大的沖擊波,主要還是應該循序漸進。”馮飛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