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高鑄成 通訊員 鐘晶晶
畢業于北京某名牌大學市場營銷專業的張朋,5年前在深圳與朋友合伙注冊了一家咨詢公司,負責產品營銷咨詢業務。“今年上半年我們給東莞一家保健品公司做營銷策劃,是一張10萬元的單子,做完后我們虧了3萬多元。沒辦法,對方說其他咨詢公司價更低,效果差不多。”張朋一臉苦笑。據他透露,在深圳做咨詢,真正有一點專業知識、行業背景的少
之又少,大多是半路出家,以“賣點子”為主。
在深圳,與張朋的公司居于同樣處境的咨詢企業還為數不少。業內人士透露,90%的中國咨詢企業都是掙扎型的,隨時可能倒閉。所幸的是,咨詢業業已存在的諸多問題已經引起業界人士的沉痛反思。今年9月25日,在深圳“2004中國咨詢業峰會”上,業界人士勇敢直面困境的同時,也在積極探索中國咨詢業突變重生的良策。
僅有3%的咨詢公司能盈利
深圳市管理咨詢行業協會副會長、明天策劃機構董事長王克估計,就現在咨詢公司自身的營利模式而言,中國咨詢企業只有3%是屬盈利型的;另有7%是保本型的,還可以生存;剩下的90%是掙扎型的,隨時可能倒閉。
據了解,1997年深圳市管理咨詢行業機構不足100家,年營業額不足1000萬元。而到2002年,這類機構就膨脹到近千家。目前,深圳市包括策劃、廣告公司等咨詢類的公司有1800多家,從業人員3萬多人,而其中正常運作的管理咨詢公司有七八百家。
據綜合開發研究院秘書長、深圳管理咨詢行業協會會長李羅力說,深圳咨詢業沒經過任何產業準備而興起,20年來,盡管有了很大的發展和成長空間,但與國際咨詢業相比,還不成熟。
執業人員魚龍混雜
據了解,國外咨詢業的從業人員一般至少具有學士學位或同等學歷;具有至少3年的獨立咨詢工作經歷。在美國蘭德公司里,專家占了公司全體員工的88%:工程技術人員占28%,物理學家占12%,數學家占14%,計劃統計專家占9%,經濟學家占15%,社會學家占6%,運籌學家占4%。
而深圳咨詢行業的從業隊伍卻是魚龍混雜。既有一些學識豐富、精通業務的行業先鋒,又有不少游方郎中、江湖騙子,對執業人員沒有一個從業的最低標準。在深圳,花上三五萬就注冊一個咨詢公司上路開工的情況比比皆是。
深圳管理咨詢行業協會秘書處秘書長阮萌介紹,在深圳的咨詢公司中,有30%連機構簡介都沒有,有30%的機構沒有業務發展計劃,超過40%的機構沒有人員培訓計劃。而國外的咨詢公司現已發展到成熟期,形成了一套嚴密的操作規則和管理程序,公司內部通過各種規章制度來控制服務質量。就咨詢手段而言,國內咨詢業收集信息的手段主要停留在上門調查、電話訪問、表格統計等傳統方法上,準確率不高,時效性不強,很難起到系統、準確、及時的判斷和決策作用。
當然,咨詢業的低迷與企業的咨詢意識淡薄也不無關系。中國的上市公司,包括在中國內地、香港、新加坡、紐約等地上市的,約有1400多家,其中僅有一半企業曾經請過或正在請咨詢公司。而在發達國家,90%以上的企業都需要管理咨詢服務。
“洋咨詢”搶灘
國內咨詢業在一片混亂中逶迤前行時,另一支生力軍早已悄悄搶灘中國。今年7月,已經有200多位畢博的管理咨詢顧問進駐北京嘉里中心14層,類似的劇幕相繼在上海和廣州上演。這家國際級管理咨詢公司在進入中國市場的3年中,員工人數已急劇擴充到1000人之多,成了國內咨詢業的“巨無霸”。
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一些國際著名咨詢公司如安達信咨詢公司、安永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管理咨詢公司已經先后進入中國。據不完全統計,在中國的海外咨詢公司已超過140家。
隨著我國經濟格局的變化,進入我國的大批國外知名咨詢公司所擁有的豐富案例、數據庫、專業人才以及知名品牌和信譽度等,都是中國本土咨詢公司短期內無法望其項背的。他們將目標盯在行業的龍頭、有實力的企業。僅在深圳,麥肯錫公司就為平安保險集團進行了業務重組、重新確立主營方向,為深圳大鵬半島進行了區域開發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