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動態 > 行業專題--旅游業 > 正文
 

紅旗渠學大寨打紅色旅游牌 在滬拿下18億訂單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20日 16:36 新聞晚報

  “我們要向大寨學習,學打紅色旅游牌”

  河南林州紅旗渠和山西大寨,在上一代人看來,其精神意義遠遠超過如今的“旅游勝地”。11月14日,“紅旗渠精神巡回展”登陸滬上,一時間紅遍上海灘,“首展客流量”達到了4500人。紅旗渠人不虛此行,拿下了18億人民幣的大訂單。

  大寨的“政治明星”變成了“經濟明星”。郭鳳蓮的“大寨”牌“核桃露”飲料,打開了一片天地———中央電視臺廣告上,徐帆演繹著“大寨”名牌。

  “早先的‘紅色老區’大寨每年接待游客15萬人次,旅游業的門票收入180萬,每年旅游總收入可達700萬元。我們要向大寨學習,學打紅色旅游牌。”安陽市委宣傳部部長王金濤對記者講。

  起步:全國學習“紅旗渠”精神

  “我們林州市早在上世紀70年代初就對外開放了,”這次隨同“紅旗渠精神巡回展”一起來滬的河南省林州市宣傳部長王培臣告訴記者,開放紅旗渠是周恩來總理作出的決定,當時的主要作用是“學習精神”。當年紅旗渠沒有導游,學習紅旗渠由縣委干部陪同,由勞模用河南話講解。

  剛開始,參觀條件非常艱苦,紅旗渠設計時并沒有考慮展覽功能,結果來學習的基層干部就在渠邊干道上走,沒有欄桿,而旁邊是太行山的懸崖,有危險處就要綁上麻繩往上爬。“因為是來學習的,所以參觀‘景點’的主要特色就是體會艱苦的地方,哪危險往哪上。”

  紅旗渠人自豪:1974年,贊比亞總統卡翁達來中國,周恩來總理安排他先到紅旗渠“考察考察”,到了紅旗渠,卡翁達上不去懸崖,就用滑竿抬著游覽了一番,看完了,卡翁達一心回去自力更生去了。

  “當時來參觀的干部們趕一夜的馬車來到這里,在渠上爬一整天,完了就住在農民家,都‘大有收獲’。”王培臣告訴記者。

  大寨與紅旗渠走的路略有不同。

  一份統計資料顯示,從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來自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的國內參觀者多達960萬人。一批又一批的外地參觀者摩肩接踵擁塞在虎頭山上、大寨村里。

  大寨接待部長以上的領導有50余位,副總理以上的首長有28位:周恩來、鄧小平、陳毅、徐向前、葉劍英、李先念、李富春……不僅如此,大寨還是當時全世界最受關注的地方,先后有五大洲134個國家和地區2.5萬多名游客先后到大寨參觀。

  “當時大寨是全中國學習的典范,大家來了,想法都很單純,就是為了學習,大寨就是這樣的‘紅色老區’,這也是它的價值。”大寨村旅游公司賈星文總經理講。

  “但那都還不是真正的旅游。”50年代,大寨虎頭山,是一座亂石裸露、只有沙棘生長的禿山,后來經過整個大寨人的苦干,成了片片梯田。”賈星文告訴記者。

  嘗試:非營利旅游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后,紅旗渠人決定開發自身資源。“當時我們決定放開膽子干一下,就在渠上借著維護的機會裝上了護欄,安排村民在渠邊架上照相機給游人拍照,還有人把家里的鍋都搬來搞“餐飲”。當然,根據政府的意思,參觀紅旗渠的主要目的還是“學習精神”,不以營利為目的———來紅旗渠不收費,照相就交個膠卷錢,縣里米飯1毛錢一碗……“實際上就是讓來學習的人學得實在。”

  心思費了不少,雖然來“學習”的人不見增加(在80年代這個時間段里,有統計數字表明,來紅旗渠“學習”的人數平均每年只上漲到12個),但經驗積累起來了。

  大寨的“開竅”比紅旗渠晚,但非常開闊。1995年,大寨人著手規劃籌建大寨風景區,1996年,大寨正式對外接待游客。如今,大寨每年接待游客15萬人次,每年旅游總收入可達700萬元。

  突破:千米索道上山頭

  千米索道上山頭

  而今,誰都不用再去爬渠了。

  “現在,從上海坐飛機到鄭州,再坐兩個小時的車就能到紅旗渠。”

  王培臣告訴記者,第一站,分水苑有瀑布、風景,還有紅旗渠精神展覽館。第二站,一條修建于90年代中期的1000米索道,幾分鐘內直上太行山頂,“途中可以看風景,太行山的全貌,還能依稀看到紅旗渠。”第三站,游客下榻太行山上的星級度假村,看巍巍太行。晚上則可以在山溝里的農家小住,品嘗山上野貨。然后還有大峽谷、桃花谷、桃花洞,在太極山里還能找到冰冰背———一種冬暖夏涼的巖石,幾天的行程給排得滿滿當當。

  大寨也變化巨大。在虎頭山下,大寨人開起了家庭旅館、窯洞飯店、紀念品商店。在普通農戶住宅改建成的旅游用品商店里,一個直徑不足10厘米的草墊要價15元;在陳永貴故居,購買一本由陳永貴的兒子陳明珠簽名的《陳永貴傳》或《大寨》,在定價基礎上多收一元。

  紅色老區精神的另一種發揚

  大寨旅行社的宋乃青女士講,旅游業是個帶著職業病的行業,接待的游客多了,大寨人難免也有攬客或亂要價的行為,但這不是大寨的領導能左右的,也不是老一代大寨人能左右的。

  對此,王培臣有自己的說法。“紅旗渠在開放最初的20年里,每年的客流量平均也沒超出過20人,但現在,一個‘巡回展’就招來了18億元的訂單。不管怎么樣,游客來了,紅旗渠也就讓人們知道了,這絕對是紅色老區精神在市場經濟下的新動作。”

  但同時他也承認,“與以前基層干部們爬紅旗渠相比,現在這里的教育作用越來越小了。”如果游客不留心,那么瞻仰紅旗渠的方式也就是在1000米長的索道上遙望一條白色飄帶。

  在紅旗渠,幾乎所有的景點都被帶上了夸張的成分,有兩個景點名字是“一線天”和“二線天”,“為什么叫這個名字,我們也沒有什么太好的解釋。”王培臣告訴記者,這兩個名詞都是從外地景點學來的。

  而這種感覺在大寨體現的更加徹底。自從虎頭山退耕還林后,曾經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已經被青山綠樹、崖坡流水所替代,虎頭山正向著旅游、避暑和休閑多功能觀光游覽勝地的方向規劃與發展。“退耕還林后的虎頭山其生態環境確實是大大改善了。”

  “不少游客都說,一進大寨村首先看到的是店鋪,里面的農民們討價還價的功夫絕對可以與北京上海的商人媲美,一雙草鞋,一頂草帽,印上了大寨的字樣就貴得出奇。”賈星文對記者說。

  他認為,大寨過去的精神正在慢慢融入到商業運作中,“由商業帶動大寨精神,這是我們的想法,我們也會盡力避免這種精神在商業利益中退化。”(記者李寧源)

  相關鏈接

  紅旗渠

  紅旗渠是20世紀60年代河南林縣(現改為林州市)人民在太行山上建成的大型“引漳入林”灌溉工程,從1960年2月開始動工,經過數萬人近十年奮戰,先后于1965年4月5日總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條干渠同時竣工;1969年7月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設。至此,以紅旗渠為主體的灌溉體系基本形成,灌區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4萬畝。

  大寨

  大寨位于山西省昔陽縣,解放后,以陳永貴、郭鳳蓮等為帶頭的大寨人決心改變落后的面貌,在七溝八梁一面坡上建設了層層梯田,改變了靠天吃飯的狀況。1964年毛主席發出了“農業學大寨”的號召,從而成為全國農業的一面旗幟。

  大寨相繼建成了陳永貴墓、大寨陳列館、郭沫若詩碑、梅花鹿場、六個紀念觀景亭,開放了陳永貴故居、周恩來住址等,為大寨增色不少。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紅旗渠新聞 全部大寨新聞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阿拉法特逝世
駐伊美軍圍攻費盧杰
胡錦濤出席APEC峰會
有影響力企業領袖評選
世界杯預賽國足VS香港
歌手江濤涉嫌攜帶毒品
車市“小鬼”當家?
今冬采暖季節實用攻略
新北京規劃為宜居城市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