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11月17日訊(記者 周勇軍 朱本召 通訊員 周柏盡 李進)漢壽縣洋淘湖鎮是個典型的“水窩子”,以往農作物常常因水災屢種屢淹,農民增收艱難。今年該鎮遭遇了大的汛情,但農民人均純收入卻增加了1000元以上。日前,記者在該鎮采訪時,許多農民興奮地告訴記者,今年票子賺得多,主要是順著水的“脾氣”抓收入。
近年來,漢壽縣實施“順水農業”戰略,不僅改變了傳統的種植結構,而且大幅度
地帶動了農民增收。統計資料顯示,今年1至11月上旬止,全縣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增加近600元。
十年九災的漢壽,農業經濟十分脆弱,農民增收步履維艱。在與自然災害的抗爭中,該縣的決策者們逐步確立了因地制宜、順水而治的科學發展思路,在產業布局上,變常規為特色;在品種選擇上,變高產為優質;在耕作方式上,變抗災為避災。該縣低于海拔26.5米的低湖田有12萬畝之多,以往栽種水稻等傳統農作物基本是“十年九不收”。近年來,該縣在尊重農民權益、不違背土地承包政策的前提下,采取大戶集約經營的方式,大力發展黑楊、特種水產、特色蔬菜等既避水災、又走俏市場的農產品。通過近兩年的努力,該縣已栽種黑楊50多萬畝,發展特種水產26萬畝,特色蔬菜達20多萬畝。
為了確保這些產業的健康發展,該縣在建成110多個村級遠程教育站點的同時,縣農業、畜牧水產、林業等部門還組織流動小分隊進村入戶,傳授新技術,推廣新品種。楊木產業、廣源精麻、金穗米業、八通竹器等30多家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采取“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目前,這個縣涌現出產業大戶1200多戶,帶動了5萬多農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全縣不僅形成了總面積超過100萬畝的七大產業,而且打造出了中國黑楊之鄉、甲魚之鄉、珍珠之鄉的水鄉優勢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