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采購催生青蒿素新商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07日 14:08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張鵬編輯:韓文欣 10月27日,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采購司的幾名官員來到北京,開始了他們在中國為期一個月的采購行程。而在首站北京,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采購司司長艾倫.科爾便向媒體透露,在總額超過7億美元的采購計劃中,以青蒿素為主要原料的抗瘧藥物,將是此次考察和采購的重中之重。
再加上稍早前媒體報道的,世界衛生組織2005年將在中國采購數億美元的青蒿制劑,國際機構在對待中藥產品青蒿素類藥物的態度上已經“陰轉晴”,而這態度的轉變或許會給中國的青蒿產業發展帶來新的商機和契機。 采購帶來發展新契機 從黃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類藥物,是目前世界衛生組織明確規定的取代奎寧的抗瘧藥物,非洲每年有2.5億人次需要這種藥。艾倫.科爾表示,目前此類藥物在全球及其緊缺,而解決這一全球性緊缺的鑰匙在中國。 據悉,黃花蒿又名青蒿,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廣西、云南、四川、重慶等省市,此外越南、印度等地也有少量黃花蒿。目前世界上青蒿素類藥物的原料,8成以上來自重慶酉陽。 但艾倫.科爾所說采購“重中之重”的青蒿素類藥物采購具體數額為多少,目前或許還是個謎。聯合國采購中國聯絡站表示,具體的采購量和采購方式還不清楚,要待全部考察行程結束后方能揭曉。 有業內人士分析說,此次兒基會派員親自來華采購青蒿素類藥物,以往并不多見,而且從考察的行程安排上來看,一個月內將走訪多個城市,這次采購的數目應該不是小數,至少會超過去年全年620萬元美元的直接采購金額。而在10月27日北京的發布會上,商務部副部長魏金國對媒體表示,聯合國兒基會希望未來他們需要的所有此類藥物都由中國提供,價值達數億美元。 而在稍早前的8月份,國內有媒體報道,世界衛生組織未來幾年也將加大對來自中國的青蒿素類藥物的采購量,2005年將在中國重慶采購1億人份的青蒿制劑,價值數億美元。 聯合國兩大組織先后采購,未來數年內,圍繞青蒿素而形成的相關產業鏈有可能為中國的生產企業和種植戶提供每年價值幾十億元的商機。 國際機構態度 “陰轉晴” 青蒿素是我國科研人員于上世紀70年代初研制成功的,也是我國目前惟一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可、按西藥標準研究開發的中藥材。盡管療效顯著,但由于價格比傳統藥物貴,且并未得到西方權威機構認可,出于對中藥的偏見和不理解,青蒿制劑始終沒有正式打開國際市場。 作為僅次于聯合國維和組織和世界糧農組織的全球第三大采購機構,此次來華的聯合國兒基會,一直負責替全球貧困國家購買藥物,此前也曾反對使用來自中國的青蒿素藥物治療瘧疾。然而,近年來瘧疾繼續肆虐,單細胞殺手瘧原蟲已對奎寧等傳統藥物產生抗藥性,再加上含青蒿素新藥的神奇療效,經過多年的猶豫不決后,全球的醫療機構終于改變過去的態度,轉而采用新的中藥制劑青蒿素作為治療瘧疾的首選藥物。 據悉,過去不贊成采用青蒿素的美國、英國等國以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世界銀行近來都轉變態度,歡迎這種新藥,今年新的“艾滋病、肺結核和瘧疾全球基金”已經批準11個國家購買青蒿素,同時指示其他34個國家停止再申請奎寧等傳統藥物,改用青蒿素。 在此背景下,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此次來華采購,進一步表明國際機構在對待青蒿素的立場上除了態度轉變外,而且已用相關行動加速糾正以往認知的“偏差“。 中藥“公關”重要契機 有業內人士就指出,聯合國兒基會采購工作組采購青蒿素產品,作為國內該產業的龍頭老大,浙江華立有可能成為最大贏家。華立集團企業宣傳部門人員也向記者證實,聯合國兒基會采購工作組在浙期間到集團總部進行了實地考察,并達成了相關意向,但具體事宜現在還不便透露。 “國際抗瘧藥每年約有15億美元的市場,但每年中國企業出口的青蒿素類藥不到1000萬美元,還不到整個市場的1%,絕大部分的市場利潤都被人家歐美大企業賺取了,這種情況下有時咱們國內的企業還內斗。我們的不少醫藥企業往往是藥物原料的制造基地,而不是真正的供應商,真正獲利的供應商清一色是國外大企業。”昆明制藥(資訊 行情 論壇)集團董事會秘書徐先生對記者說道。 廣州中醫藥大學熱帶研究所瘧疾研究室的一研究員表示,此次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來華采購青蒿素,對于中國的制藥企業而言,是個難得機遇,對于中國企業搶占市場、擴大出口額甚至及提升中藥認知度等方面均有較大幫助。她表示,青蒿素藥物雖然是我國科研人員研制成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并且具有神奇抗瘧效果的良藥,但在得到國際社會認可、市場推廣以及商業利潤等方面,我們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得到的聯合國的采購除了享受免稅待遇,不會出現傾銷反傾銷等貿易壁壘困擾等顯見好處外,由于聯合國的無形品牌效應,聯合國成員國在采購時往往也會參照聯合國的采購尋找貨源,這對提升青蒿素類藥物甚至其他中藥產品的國際地位具有不可忽視的帶動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