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6年,博物館擴容近1.5倍,建設資金將逾數十億元。這筆錢從哪里來?
根據預測,150家博物館每年運行費用總額在七八億元。這筆錢又從哪里來?
為了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我們是否應該轉變觀念,把博物館看作一種產業?
從本月起到下月中旬,上海昆蟲館、天文館等7座科技類博物館將相繼建成迎客,加上前期已經竣工的隧道館、鐵路館、銀行館,市府今年實事工程確立的10座科普場館建設項目全部完成。
這只是上海博物館建設的序幕。按規劃,到2010年,上海將再建近90座博物館,使全市博物館總數達到150座。
公益,不是政府包攬
1.03億元總投資,市科委出資1700萬元,鐵路、隧道等相關企業出資8600萬元。今年10座科技類博物館建設傳遞出一個新信號:博物館投資主體變了。政府不再大包大攬,而是只出引導資金,由相關企業或行業自籌資金大頭。據悉,今后大多數新建博物館都將借鑒這種投資模式。這恰恰也是國際上博物館常用的建設模式,美國科技館大大小小超過1500家,大多數由企業和私人興建。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博物館是公益事業,而公益事業就是國家掏錢。但政府畢竟財力有限,政府對博物館事業的支持應更多地體現在政策引導及采購服務上,如前不久頒布的《上海市科普稅收優惠政策實施細則》規定,科普場館門票及社會團體捐贈科普經費,可以享受稅收優惠。這一措施使得本市社會團體對投資科普事業積極性大增。
事實證明,投資主體一轉變,博物館布局就生動。一是合理化,以往科技類博物館只有上海科技館一家,今后將崛起30多座衛星博物館,形成以上海科技館為龍頭、30多座衛星科技館環繞、100多座科普教育基地支撐的科普場館圈,平均每40萬個市民擁有一家科技館,達到美國水平。二是專業化,作為綜合性科技館,上海科技館內容難免廣而淺;而鐵路、造船、地震等10座博物館的建立,則使上海頗為悠久卻被塵封忽視的產業歷史活了,擴展了博物館知識鏈。
投資主體轉變,對政府、相關行業和市民而言,是多贏格局。目前向市科委申請建造博物館的單位已從企業擴展到高校和科研院所,明年,上海將建設自來水、水產等專業博物館。為何如此踴躍?承擔造船博物館建設的江南造船廠老總說:日本索尼、松下等企業巨子都把建設博物館作為企業人才戰略的一部分———通過在博物館參觀,可以讓青少年在潛移默化中對造船業產生興趣,有利于及早培養人才。
公益,未必是“燒錢”
上海鐵路館觀眾盈門,預約參觀排到了年底。如此紅火的一個因素是:門票免費。據了解,新建的科技博物館都遲遲不愿去物價局核準門票價格,而是免費向社會開放。承擔投資的企業老總紛紛表示;科普是公益事業,我們愿意為公益事業“燒錢”。
企業的精神令人感動。但感動之后,又讓人擔心。上海科技館的經營顯示,其每年運行費用大約接近其建設投資十分之一。企業本身要抗擊市場風險,效益莫測,如果博物館自身沒有“造血”功能,必須依靠企業不斷“輸血”才能維持,試問,有多少企業“燒”得起呢?令人擔憂的還有,如果公益事業等于“燒錢”成為思維定式,可以想象,一旦企業效益滑坡,博物館首當其“沖”,成為“減衣縮食”的對象,甚至被砍掉。
發達國家經驗告訴我們,公益事業并非只會“燒錢”,通過政府、社會捐贈和自營創收,很多博物館還能在進一步發展中贏利。英美等國政府對博物館的資助經費在30%,社會捐贈資金占25%左右,其余完全靠創收。去過格林威治天文館的人都很難忘,圍繞一條本初子午線,天文館開發了10多種科普商品,有沙漏、多棱鏡、時間分割鐘等。有些科技館的咖啡店特意開成科幻型,內裝潢、座椅、杯子等造型構思,均來自于科幻影視中的道具,以吸引觀眾消費。有些博物館則進行品牌出租,請專業公司設計和制作品牌科普書籍、禮品、明信片、玩具、衣服等進行銷售,根據銷售額分成。
上海各類博物館也完全可以爭取國內外資金和實物捐贈。當前不少國外企業巨頭設立的基金會,捐贈范圍往往不限于本國。前不久,世界輪椅基金會就向上海科技館捐贈了蜘蛛館和珍稀野生動物館。但目前設立基金會募集社會捐贈的只有上海科技館,大多數專業型中小博物館無這方面人才和聯絡關系。專家建言,應盡快建立一個綜合性基金會,為中小型博物館開辟與國內外慈善機構的聯絡通道。
博物館產業,揚帆欲航
博物館若要可持續發展,必須發展產業創收,具備自我造血功能。專家認為,上海博物館應內外雙管齊下培育產業。
“內”是指在館內做足文章,這就必須吸引觀眾。上海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城市規劃展示館,它們獨特的建筑形象已經成為申城一景,應積極與旅游業掛鉤,吸引外地和國外游客到此一游。而對鐵路、隧道等一大批專業性、中小型博物館而言,由于不處在旅游景點中,它們的觀眾則以本地客為主。但難題隨之而來:由于展品不可能日新月異,觀眾新鮮感消失后,難免門庭冷落。因此,博物館應借鑒國外經驗,借助專業設計公司,對展品不斷組合出新,開發適銷對路的產品。
博物館出售的“產品”,不應只是孤零零的展品和場所,還應有富有娛樂性的知識傳播和體驗。美國科促會配合《動態城超級乘務員》廣播科普節目,在其網站上建立了“動態城”網址,每月推出一個科學疑案故事,讓孩子們破案。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開設了空間科學家在線、航天小組在線、航空設計小組在線、NASA的女性科學家等等,學生們可通過因特網上的聊天和視聽節目,與NASA科學家、工程師以及在航天飛機和國際空間站上的宇航員探討問題。為了吸引觀眾,國外大多數博物館門票價格很低,千方百計刺激觀眾在館內多消費。上海各博物館也可將一些有科學原理、趣味性強、具有觀賞價值的展品縮微制作出售,觀眾購買的興趣會大增。
“外”是將博物館內容滲透到社會其他領域,其中開發空間最大的是內容產業。如展品制作,現代博物館強調互動,展品平均使用壽命只有5年,據統計,科技類博物館每年展品更新率就要30%。可以預見,展品制作的市場銷售額將十分可觀。此外是科普影像,上海將在公共場所和每個居委會設置電腦觸摸屏,其中蘊藏40~50個小時的科普DVD影片;電子科普畫廊也已在申城設立了200多塊,開發這類產品,博物館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和人才優勢。電腦游戲讓青少年愛不釋手,博物館還可開發科普游戲軟件;并與學校等聯網,開展網絡科普教育產業等。
本報記者 汪敏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