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改制的人事浮沉 內部預計9月開始裁員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27日 12:23 證券時報 | |||||||||||||
人力資源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是一個最難攻克的堡壘。在中行股改過程中,朱民曾感嘆,第一步清理資產負債表雖然很累人,需要不停梳理,但相對人力資源改革來說,根本不算什么。 而相對于中下層員工的變遷,其間不斷曝光的高層人員浮沉起落的事件,更加引人矚目。
□本報記者 鐘恬/文 8月26日。盡管這一天的到來并無懸念,但中行某分行小潘的心情還是有些難以言喻。 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就在這天上午舉行了成立大會。小潘大學畢業后進中行工作已經6年多,成了這場中國銀行業大變革的一個見證人。而其所在的資產保全部門,也即將在這具標志性的大事件之后“功成身退”。 來自中行的消息稱,其可疑、損失類貸款處置劃轉工作全部結束并完成賬務處理。截至6月末,中銀集團授信總額為21030.48億元,不良授信總額1148.89億元,不良率從年初的16.29%下降到6月末的5.46%。如此看來,不良率已經不再是中行股改的障礙。 “我們部門不久前才走了5個人,是主動辭職的。”小潘和他的同事今年以來一直有被拆散的心理準備,“資產保全部門毫無疑問將是接下來機構整合中被撤并的對象,估計將遣散70%—80%的人員。” “我們預計會在9月份中會有一場大的裁員行動,屆時40—45歲以上人員受影響較大。我們這種大學畢業做了幾年的人可能流向其他部門,至于去哪個部門,做什么業務,要聽上面分配。” 小潘對自己未來的走向有點迷茫。 內部消化 “我們的既定方針是不會大規模裁員。”中行總行人力資源部相關人士在回答記者咨詢時稱。 中行現有正式員工18萬,包括臨時員工和代辦員一共23萬。如何保證員工的利益和銀行的利益相協調成為中行改制過程中的難題。 “中行的問題是人力結構的配置不合理,而非人員過剩。”一直以來,對于外界關于中行人事改革的猜想,中行高層都這樣安撫自己的員工。 中國銀行行長助理、重組與上市辦公室總經理朱民透露,對于員工安置的問題,首先要做結構調整,削減中線和后線的員工,把他們移到前線為客戶服務。“銀行業的發展日新月異,現在的產品還非常有限,大量的銀行新產品等待著去開發和處理。現在銀行可以代理保險、證券、基金,這些都需要更多的人員去做。” 據悉,國際知名的人力咨詢公司漢威特公司為中行所做人事改革方案中,涉及職位管理和薪酬管理,要求做到按需設崗、每個崗位都有職位、定出職位說明及在上崗前對員工進行培訓等。 “我們已經確定了對人員崗位進行調整,有些人會下來,但不會流到社會上,我們自己消化。”中行新聞發言人王兆文這樣對媒體表態。 一位內部人士透露,中行會將著力點放在人力資源機制的轉變上,但要采取內退、病退、閑置和待業人員退出、違章違紀違法人員退出和下崗培訓的形式,最終解決人員退出分流問題。 人力資源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是一個最難攻克的堡壘。難怪朱民曾感嘆:“第一步清理資產負債表雖然很累人,需要不停梳理,但相對人力資源改革來說,根本不算什么。”目前,總行人力資源部正在針對員工關心的問題編寫人力資源改革百題問答,以進一步為改制前后處于迷惘之中的員工解疑釋惑。同時,也要求員工能“積極轉變角色,盡快適應新體制的各項要求。” 另一邊,關系到中行每個人切身利益的改革已經如火如荼地展開。 記者手頭一份中行23日發放給內部員工的《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掛牌前后對內宣傳教育指引》,列出了改革的時間表,“按照自上而下的原則,總行本部將率先進行改革,計劃從2004年8月開始,爭取年底前基本完成。境內分行人力資源管理改革分兩個階段推進:2004年7-11月,選擇1-2家分行進行試點;2004年12月-2005年6月,各分行在總行的統一指導下,按照試點分行的樣板,全面實施人力資源改革。” 目前,有關改革方案正在進一步細化之中。對此,有人評價四大行股改更多的是“政治任務”,而非“商業行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范建偉認為,單純從經濟行為看,通過裁員提高效率是必然的,但目前我國養老保險、失業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還跟不上,情況相對特殊。“這方面,中行的準備工作做得不錯,效率比較高。” 加速沖刺與高層“地震” 相對于中下層員工的變遷,在中行股改推進過程同時,不斷曝光的高層人員浮沉起落的事件,更加引人矚目。 8月2日中銀香港緊急發布公告稱,中國銀行控股的中銀香港(2388.HK)兩位副總裁朱赤、丁燕生已即時被停職,司法機關正在對他們涉嫌將銀行資金分配用作個人用途一事進行調查。緊接著,8月5日中銀香港又有公告稱,前總裁劉金寶及前總裁辦主任張德寶因“涉嫌未經授權而將合并前成員行控股股東所擁有的某些資金分配作個人用途”有關事宜接受調查。 2002年7月中銀香港上市時的5名最高層行政管理人員,竟有4人因涉嫌不法行為黯然落馬,引起輿論一片嘩然。 就在股改即將塵埃落定的前夜,中行自爆家丑,用意何在? 王兆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進行了制度檢討,坦承這些問題暴露出“制度漏洞、內控機制不嚴及對高層人員監管不力”。 香港里昂證券有限公司的陳志銘認為,中行在處理此次事件時,反應快、處置得當,能著重于股東、投資者的利益,顯示了敢于正視問題、改革機制的決心。因此此次事件“對香港投資者的影響不會太大”,由此看來,“中行改制的速度是越來越快了”,陳志銘評價。 因為,增強公信力和透明度是中行股改的一項重要目標。 “披露信息是公開上市的公眾公司的義務,中行此舉是作了一種姿態”,范建偉評論,“隨著離2006年入世承諾的時間越來越近,中國銀行業處境已經很危急了,不得不加快步伐。” 事發后,中銀香港股價走勢平穩,可謂中行危機公關的一大成效,也為其日后極有可能的香港上市預留了空間。 據介紹,中行上半年開始實施《加強對高級管理人員教育監督的若干要求和措施》,這份文件是針對總行各部門總經理室班子成員、駐外機構外派的領導班子成員專門下發的。其中,“銀行高層管理人員不準擅自決定本單位大額資金運作、重大改革決策、重要人事任免等事項”是第一條高壓線,朱、丁案觸犯的正是這一條。 有落馬的必然也有加盟的。王兆文透露,中行“正醞釀推出從選拔、派遣和管理三個層面管理高層人員的措施,海外招聘高管就是一個開始。” 在翰威特顧問公司的協助下,中行已經對部分海內外“一把手”崗位實行了公開招聘的試點。盡管還處于探索階段,但已經代表其市場化人力資源管理機制的建立。 李禮輝出山推上市 業界人士幾乎一致地認為,李禮輝的亮相,是中行內部治理架構調整的開始。 成立后的中行股份,將由肖鋼擔任董事長,履行出資人的職責,而李禮輝任副董事長兼行長,儼然將董事長與行長的職責分離。 “此次在高級管理層中引入新面孔,有助于減輕投資者對之前中行負面事件的擔憂。”有專家分析,“這項人事安排,表明中行在內部管理方面,開始增加制衡機制。” 中行股改的下一個目標就是上市,這是毫無疑義的。所以,李禮輝的到來,還被賦予了另一層含義。 “李禮輝熟悉國際業務,且有豐富的海外收購經驗。他的就任表明中行的股份制改革試點在朝著既定的方向推進,將對海外上市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一位工行分行級的國際部老總評價。 李禮輝與工行有著極深的淵源。他在這家銀行整整工作了18年,其間主要負責國際業務。李禮輝曾擔任工行駐新加坡首席代表,率領一個團隊,一手創辦了工行新加坡分行。1999年參與對香港友聯銀行的重組,重組成功后,2000年香港友聯銀行改組成工銀亞洲,李禮輝擔任副董事長。“他對香港和新加坡當地法律、監管法規深有了解,并且熟悉海外資本市場。”上述工行老總介紹,“工行的人對他的評價是務實、業務精通。” 由于中行是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海外業務最深最廣的一家,李禮輝的工作經驗,使其成為眾望所歸的擔負中行海外上市重任的人物。 中行有關人士透露,李自從一個月前由海南省副省長調任中行之后,一直沒有公開露面,只知道其8月初去了一趟廣東視察。8月26日,在中行股份正式掛牌前,李禮輝終于正式露面。此時的他,對于中行2005年上市計劃似乎已胸有成竹: “明年4月份以前,將按照國際會計準則調整2004年、2003年和2002年的會計報表,與國際接軌,充分真實地反映資產和收益狀況,為境內外上市作好準備。” 他還表示,中行將憑借國際業務的優勢,制訂新的戰略,其中一項是海內外聯動,利用海內外一體化服務,改進對中行的客戶服務模式,比如中行總行、相關分行已經與中銀香港建立了兩地客戶服務的合作機制。“股改為中行與國外機構合作及業務發展創造條件,比如引進戰略投資者。” 華林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研究所副所長劉勘則對中行海外上市并不樂觀,他認為中國人壽就是前車之鑒。“現在國內企業上市都是為了圈錢,一堆陳年舊賬,叫人家怎么搞得清楚?”他強調,“國外監管是很到位的”。 這只能寄望于李禮輝繼續發揮其務實的作風,以實現其上任伊始的承諾: “我們要嚴格按照國際會計標準,打造真正的上市公司,不做表面文章,不玩數字游戲。” 瞭望:粵信用擔保機構亟待信用評級 “加快廣東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座談會”8月23日在省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召開。廣東省經貿委副主任、廣東省中小企業局局長劉煥泉在會上指出,在過去的一年里,廣東的擔保業有了長足的發展。根據去年底統計,67家擔保機構注冊資本金達到60億多元,平均每戶注冊金達到9000多萬元,這個數字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數2990萬元。 但是,在擔保機構為企業擔保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不少問題,比如銀行對擔保公司的信任度不足。廣東紅馬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龍生建議,銀行可以像對貸款企業一樣,對擔保公司進行信用等級評定,對信用等級好的擔保公司簡化審查手續。廣東銀達擔保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宛青也呼吁,各擔保機構應配合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在全國率先建立一套信用擔保機構的評級制度,制定一套科學、全面、適用的信用擔保機構資質認證標準。 對此廣東省信用擔保協會秘書長張德本表示,將聯合有關信用評級機構,開發信用評級方法,開展對擔保機構的信用評級工作,向銀行推薦評級結果。 廣州市商業銀行行長助理吳慧強則指出,信用擔保企業要起好聯系中小企業與銀行之間橋梁的作用,必須加強行業自律:一方面嚴格市場準入條件,要有真實的注資,真實的經營;另一方面,要改變金融監管部門不管、企業管理部門管不了的狀況,由政府設立特定部門監管,才能取得銀行和企業的信任。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