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數農民工子女想讀大學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23日 08:08 新京報 | |||||||||
本報訊 本報與中國青基會、希望工程北京捐助中心聯合組織的“尋找京城失學的農民工子女”公益助學活動,引起了社會各界對農民工子女的廣泛關注。農民工子女生活的基本狀況如何?他們是否對北京有歸屬感?他們如何看待貧富差別問題?日前,本報記者對20余名小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 120名被調查學生主要集中在大興明圓學校、海淀行知實驗學校、通州立華小學、通
參與問卷調查的120名孩子,年齡集中在6—14歲。男女生人數基本相當,非獨生子女占85.2%%.家長有工作的占到了95%以上,多為給別人打工或者自己做小買賣。家庭平均月收入為350元。 在調查中,100%的孩子表示愿意上學,100%的孩子表示家長非常支持自己上學。73.8%的孩子愿意主動與城里孩子交朋友,但是,47.66%的孩子認為會被城里的孩子欺負或者看不起。 -孩子的話 “我將來想當校長,因為可以讓窮孩子全都上學” ———張明理(12歲),老家河北“我想上大學,我掙錢,媽爸就不用那么辛苦的掙錢”———賈桂菊,11歲,老家河北“讀書必須讀到很老很老還得讀,這是媽媽說的。讀書與窮富無關。”———倪嘉奇,10歲,老家吉林“我還是山西人,北京人都有文化,文化高。不過馬上也可以算北京人了,因為我現在在這里上學,也快有文化了。”———趙江洋(13歲).,老家山西文水 調查數據:共調查120名學生,有效問卷105份。 調查結論:100%的孩子表示愿意讀書,其父母表示支持,但一半父母不能輔導其功課。大多數孩子表示,他們想讀到大學,萬一失學會考慮自學。 47%父母不能輔導孩子 在接受調查的農民工子女中,表示想上學的105名,占100%,不想上學的學生為0.父母支持上學的為105名,占100%,不支持的為0.同時,103人回答了“父母能否輔導功課”的問題。 其中55人表示自己的父母能夠輔導自己的功課,占53.4%.其余48人認為自己的父母不能輔導自己。在這48人當中,17人認為是由于父母沒有時間不能輔導,占35.4%.另外64.6%的人說自己的父母沒有上過學或者學識水平不夠,所以不能輔導自己。 56%上學為“學知識” 回答“上學的目的”時,表示是為了“學知識”的有59人,占56.19%,有1個孩子表示“雖然我們窮,但是我們有知識”;位居第二的原因是為了掙錢、找工作或成為有錢人,有38人,占36.19%,其中,有一個孩子回答想得到一大把金子;還有8人回答是為家里爭光,報答父母,占7.62%,有1個孩子回答“把屋子弄得大些”。 約半數孩子想讀大學對于自己讀書想達到目標,想讀到小學的有2名,約占2%;想讀到初中3名,約占3%;想讀到高中的10名,約占10%;想讀到大學的49名,約占47%,他們表示,“我學到大學,就不用幫爸爸媽媽做小生意了。”“要是能讀到大學的時候,就會比以前更有知識。”“我想成為一個有知識的人。”還有3名孩子想讀到碩士階段,19名孩子想讀到博士,分別占3%和18%,有孩子表示“博士出來后可以掙大錢”。不知道自己想讀到什么時候的孩子有26名,約占25%.被調查學生中,認為窮和讀書有關系的55人(占52.38%),認為兩者之間沒關系的32人(占30.48%),其余18人(占17.14%)表示不知道。認為窮和讀書有關系的占了大多數。 70%如果失學愿自學 57名孩子表示自己周圍有不能讀書的孩子,占調查總人數的54.29%,在回答“他們為什么不能讀書”時,除了有2個孩子回答“還小”外,其余都表示因為窮,沒有錢。 回答“自己如果有一天不能讀書了該怎么辦” 時,主要有4種回答:第一,有26人(占24.76%)表示打工,找工作;第二,有41人(39.05%)表示會自學;第三,有5人(占4.76%)表示先掙錢再讀書;第四,有33人(占31.43%)表示邊掙錢邊自學。 -專家點評 多為他們創造條件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專家王春光:從調查結果來看,農民工子女有比較強的讀書愿望,特別是其中有比較多的孩子想上大學,甚至讀碩士、博士,這說明他們的家長對子女充滿了期望,農民工子女對自身的期望值也很高,這反映了他們在城市中社會閱歷有所增加。他們的這種要求是合理的,不能因為他們經濟還不富裕,就忽視了這種要求。 因此,社會應該為這些孩子創造更多的條件,讓所有的孩子都有繼續求學的機會。 關于交往 七成孩子愿和城里孩子交朋友 調查數據:共調查120人,有效問卷107份在被調查的孩子中,只有不到一半的農民工子女有過和北京城里孩子或是家庭條件優越的孩子接觸的經歷。他們大半對城里孩子的生活表現出羨慕,有人羨慕他們有很多玩具,有人羨慕他們有很多吃的,也有人羨慕他們穿的好,有些孩子感嘆“他們太有錢了”! 但也有部分孩子說,“城里孩子待人太傲”、“自私”、“瞧不起人”、“老買東西,但也老扔垃圾”……和他們接觸感到不自在,甚至害怕。在接觸中認為自己會被城里孩子看不起的人有51名,占總數的47.66%。 在被調查的孩子中,37人稱曾有被欺負的經歷,占34.58%。 數據統計顯示,在有過被欺負的經歷的孩子們中間,有95%以上認為在以后的交往中仍然會被看不起或是再次被欺負,因此而不愿再與城里孩子交往的占不到60%,另有10%的孩子盡管從沒受過欺負,但也主觀地排斥城里孩子。 盡管生活存在差異,有時還會遭到欺侮,但大多數孩子(73.83%)還是表達了內心里美好的愿望———如果有機會,他們十分愿意和城里孩子交朋友。 -專家點評 培養孩子平等意識 農村孩子來北京后,會覺得很孤單,在心理上很難真正融入。雖然有時會受到城市孩子的歧視或是欺負,但還是非常希望和城里孩子們交朋友。相反來說,作為城市孩子們的家長,我們要以身作則,教育自己的子女,讓他們知道大家是平等的。 關于城市 大多數孩子對北京“陌生” 調查數據:調查孩子120名,有效問卷116人調查結果:大多數孩子對于北京以及城市依然具有陌生感,缺乏自己已經融入其中的認同,在他們的心中,自己仍然是農村人和外地人。 一半人沒到過市里 調查顯示,120位孩子中,絕大多數在北京呆了一年以上,一年以上四年以下的孩子最多,有58位,五年以及五年以上的有38位,其中有三人在北京出生。只有14位孩子來北京不到一年。 被調查的孩子大都居住通州、海淀、昌平等地,他們中有59個孩子曾經到過北京城里。對“到北京市里主要干什么”問題的回答中,其中55名孩子是去玩,2名孩子到北京城是找親戚,1名孩子看病,1名孩子原來隨父母在北京住過,沒有人買東西。 有58個孩子沒去過北京城里,還有3個孩子稱“不知道”。 對城市缺乏認同感 盡管多數孩子來北京時間不短,但是“在家說方言,生活習慣不一樣,父母沒文化,家里窮”,這些強烈的差異性,讓孩子們對自己已經融入北京或者城市,缺乏認同感。 “覺得自己現在是城里人還是農村人?”在對這一問題的調查中,有102名孩子認為自己目前依然是農村人,占調查人數的85%;另有2人表示“不知道”,2人表示“既是城里人又是農村人”;有14人表示,自己現在已經到了城里,是“城里人”。 “覺得自己是北京人還是外地人?”在對這一問題的調查中,孩子對“外地人” 的選擇依然遠遠大于“北京人”。101個孩子選擇“外地人”,占調查人數的84%.1個孩子選擇“說不清”,另外的18個孩子表示自己已經是北京人,這其中3個在北京出生的孩子也在其中,主要的觀點是,“北京比家鄉更熟悉”。 除了居住地點、居住時間以及生活習俗之外,是否有文化和是否有錢,也成為孩子們確認自己是哪里人的重要依據。 -專家點評 多給他們提供機會 中國政法大學青少年犯罪與未成年人司法研究中心副主任馬皚博士:他們一下子既融入不了城市,又不愿意重新回到農村。在這種環境下,孩子的身心發展會產生一定的阻礙,他們可能對城市環境有一種天然的隔閡,自身的環境更傾向于農村所屬環境所形成的價值觀念,對社會地位的認知很難形成。而在一定程度上,這也是由于城市本身對這些孩子的社會排斥所造成的。從這個角度說,特別應該給這些孩子提供幫助,為他們提供學習的機會。對于這些孩子而言,最大的弱勢是機會的弱勢。 關于未來 近八成孩子想留在城里 調查數據:調查120人,有效問卷89份對于自己的未來,72.2%的孩子表示曾想過這個問題,64.7%的孩子說家里人提起過。對于將來想留在城里還是回到農村,89個孩子回答了這個問題。69人(77.5%)想留在城里,只有20人說自己將來要回農村老家。 表示要留城的孩子中,想當“老板”的孩子最多,有15人,占21.4%.表示要回農村的孩子,有兩人說自己想回家種地。其余18人都說要回家建設農村,讓農村和城市一樣美好。 -專家點評 應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崔傳義:目前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還是主要集中在初中階段。而初中之后孩子的就學問題,還沒有特殊的政策。 義務教育階段之后,即使是農民工子女,選擇也應該是多方面的。繼續升學深造是一方面,進行職業技術教育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應該好好發展職業技術教育。雖然沒有相關的傾斜政策,社會的資助也是幫助他們(農民工子女) 完成學業的一種途徑。政府今后應該加大對職業技術學校的投資,使其降低收費,讓真正有需要的人受到應有的教育。找工作需要學歷、能力,繼續深造需要學費,并且受到戶籍制度的限制,所以,以目前的情況來看,這77.5%的孩子要是都留在城里找工作或者繼續上學,估計很難。 關于貧富 窮不丟人,關鍵是自食其力 調查數據:共有120名孩子回答了問卷,其中有效問卷107份。 調查結論:八成多的孩子認為自己家窮,但七成孩子認為:窮并不丟人,關鍵是自食其力。近八成孩子認為:爸媽工作辛苦,家里窮,還被人看不起,這樣的現象“不公平”。 81%孩子認為自己窮 在被調查的孩子中,認為自己家中不窮的只有20人,占總數的18.69%。其中有54個孩子自稱知道家庭每月的收入,占總數的50.47%。這些收入的平均值約為每戶每月530元。 被調查的孩子很多來自多子女家庭。很多孩子連2元錢的午飯費都掏不起,選擇步行回家吃飯。 72%認為窮不丟人 雖然大部分家庭收入情況近乎微薄,但是大多數孩子并不認為窮是件丟人的事。在收回的107份有效問卷中,有72.9%的孩子認為窮并不丟人。在這些孩子中,65.4%(共70人)的孩子認為,家里錢雖然少,但是這些錢都是爸爸媽媽辛辛苦苦賺回來的血汗錢,不偷不搶,一點也不丟人。而其余的孩子(78人中的8個) 也因為“農村人總是比城里人窮”、“我不說,別人又不知道”等原因認為不丟人。 而15個認為“窮很丟人”的孩子中,大多數認為家里窮,買不起漂亮衣服,和城里的孩子比起來很丟臉。 認為應該人窮志不短 在調查中,79.4%的孩子(85人)認為有人窮有人富,不公平。“爸爸媽媽工作很辛苦,但是我們家還是很窮”、“別人家的孩子想吃什么都有,可我們每天只能吃面條,爸爸說我們是外地人,就只能這樣。”大多數孩子還認為,不光是窮,還讓人看不起,這很不公平。 20人認為公平的孩子中,絕大多數孩子(18人) 認為“沒什么公平不公平的,錢要靠自己掙,人窮志不能窮”、“別人有錢是別人的事,爸爸媽媽沒文化,賺不到錢也怨不了別人。” 不懂科學、沒有文化、臨時工、工資少、兄弟姐妹多……在問及家里為什么會窮時,80%以上的孩子認為沒有文化、沒有好工作是最大的原因。但也有些孩子認為“家里沒人當官”、“世界上有富人就會有窮人”、“剛來北京,家里有病人”是造成家庭貧困的最大原因。 對富裕的看法不同什么叫“富”、什么叫“有錢”,當孩子們思索這一問題的時候,往往是沉默不語,慢慢地在紙上寫著各自認為的答案。 “有吃有穿,不愁吃穿,可以隨便供孩子讀書”、“爸爸媽媽每個月都掙幾百元,房子像教室這么大”、“家里電器多就算有錢”、“能經常到北京城里去玩”、“經常吃肉,不欠學費”、“家具是買的不是租的”…… 在調查中,孩子們的答案往往都會讓人吃驚,甚至有些擔心。“穿大西服,開大汽車,媽媽戴上金銀首飾”、“我希望自己的家,平安、和氣、有錢,是個金碧輝煌的大家庭”、“身上戴的都是首飾”、“有一大把金子”。 -孩子的話 “上學是為了比父母有知識,不干累活,不被別人看不起。”———王明月(11歲),老家河北“我想(成為)世界上第二富的人,為窮人多奉獻點。”———劉鐘敬(13歲),老家河北“萬一失學了,我可以借周圍小朋友學過的書自學,將來長大了自己一邊打工,一邊上學。”———甘肅崔紅霞(13歲) -專家點評 家長應正確教育引導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院教授趙忠心:由于城鄉差距的現實存在,特別是農村孩子來到大城市后,強烈的反差讓他們在心理上必然產生“不公平”的想法。雖然這樣的心理產生不可避免,但家長正確的教育引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這種心理給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 首先家長在家的時候不要經常抱怨自己工作中的不滿,會讓孩子承受不必要的心理壓力。同時要以自己勤奮的工作態度,勉勵他們努力讀書學習,讓他們知道只有付出才能收獲。 孩子們對于“富裕”有一些比較極端的想法,這讓我們感到慚愧。在目前,社會上有一股把“是否有錢” 作為衡量人成功的標準,我叫這個現象是“商人標準的泛化”,這對孩子的影響很大。所以這個問題非常值得我們教育工作者重視。 本報記者 周奇 王佳琳 王薈 王海 陶春 劉英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