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民意調查:七成外來工受過職業中介騙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23日 06:52 中國青年報 | |||||||||
本報記者 董偉 通訊員 范建霞 金小天 一份對職業中介和外來務工者的調查顯示:職介無證情況嚴重,非正規職介的比例高達77%,72%的外來務工者遭遇過職介欺騙行為。這一結果不僅讓調查者寧波社情民意調查辦公室、城調隊感到意外,也讓所有人都觸目驚心。
調查者在寧波市職介經營戶相對集中的鄞奉路75號職介市場,調查了當日營業的35家職業中介機構,只有1家按照勞動部門的規定“三證(職業介紹核準證、營業執照和稅務登記證)上墻”,而鄞奉路沿街而設的26家職介機構中,也只有13家屬于合法經營的正規中介。非正規職介機構大量存在并混雜于正規職介之中,有的不僅沒有做到“三證上墻”,甚至連機構的名稱都沒有。 調查進一步了解到,一些非正規職介經常今天開明天關,不定期、不定時的出現,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給勞動部門的檢查和取締帶來極大的麻煩,不僅侵害了合法經營戶的利益,也擾亂了整個職介市場的秩序,更是給外來務工者帶來巨大的傷害。 調查者通過對400名外來求職人員進行的隨機問卷調查發現,72%的外來務工者遭遇過職介欺騙行為。其中,57%的人遭遇過“招聘工資與實際工資不符,待遇差別大”,去之前說得天花亂墜,故意抬高工資和待遇條件,以吸引求職者的興趣,去之后卻發現冰火兩重天;43%的人遭遇過“用人單位已經招滿了,還故意介紹過去”,明知不可能仍然是先宰一刀,把職介費拿到手再說;18%的人遭遇過“工作內容不相符”,說是去“拉磨”其實是去“耕地”;18%的人遭遇過“給假地址,空跑一趟”,不僅工作沒找著,而且由于得不到用人單位的蓋章和說明而無法退還中介費;11%的人遭遇過“和自己人套好,用假電話假裝和用人單位聯系”,蛇鼠一窩唱雙簧,電話兩頭是一頭。調查歸納說,非法職介的欺騙手段雖然多種多樣,但是主要為三類:虛假信息、打假電話和給假地址。求職者一定要在這些方面多加小心。 據有關方面預測,今后10年我國從農村轉移到城鎮的人口總量將達到1.76億,預計今后20年,從農村向城市轉移人口的總量將超過3億。而這一龐大人群步入城市獲得第一份工作的主要渠道是通過“中介所”(調查顯示,52%的外來務工者是通過“中介所”來找工作)。但是由于政府開辦的勞動力市場很少能夠給外來務工者提供“稱心合意的工作”,喪失了應有的吸引力,再加上中介行業暴利誘惑和門檻較低,促使個體職介機構遍地開花,非法職介便混跡其中,使得本身就能力有限的外來務工求職者難辨真偽,受騙上當在所難免。 調查者在向20名個體職介經營者了解情況時發現,通常情況下,一家職介所一天的求職人數平均為57人,一般平均一天可以介紹8個工作。每個月的營業收入在旺季平均為5100元,淡季平均為2050元。除去房租、電話費、員工工資、稅費等運營成本,旺季時可獲純利潤3000元,淡季也有569元。利潤率在旺季達到59%,即使在淡季也達到了29%,平均利潤率為50%。如此高的利潤,相對低的風險自然誘使眾多人投身其中。 調查建議,有關方面加緊建立對勞動力市場的長效管理機制,嚴格規范職業介紹行業的從業行為,嚴厲打擊非法職介和職介過程中的非法行為,開展免費的職業介紹專場等措施保護外來務工者的權益,維護社會的公平和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