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S.MW舊金山13日訊】突然之間,“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全國制造商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nufacturers)和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行長都試圖將美元拉低。所有這些行為背后的動機都非常值得懷疑。
上個周末,“紐約時報”發表了以“美元太強,不利于本國經濟(Dollar May Be Too Mighty for Its Own Good)”和“強勢美元影響經濟的快速復蘇(A Strong Dollar Clouds Prospects for Quick Rebound)”為題的報導,試圖讓我們相信,正是布希的強勢美元政策導致的出口限制影響了經濟的復蘇。
該報似乎忘了,是柯林頓的財政部長羅伯特-魯賓(Robert Rubin)于1990年代晚期使強勢美元成為經濟政策的基石之一,并獲得了輝煌的戰果。
全國制造商協會指責強勢美元是近來美國產品出口缺乏成長的罪魁禍首,并因此導致出口領域失業率的上升。它沒有意識到,是開始于日本、但現在已經擴散至臺灣、泰國、菲律賓、甚至新加坡的亞洲衰退、歐洲經濟成長的放緩、以及拉丁美洲的金融危機導致美國出口的下降。正是這些原因,而不是強勢美元,對出口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本周早些時候,在布魯塞爾舉行的歐洲央行會議上,英格蘭銀行行長艾迪-喬治(Eddie George)插話,認為強勢美元是歐元過度疲軟的主要原因。這種疲軟已經導致進口成本上漲如此之多,以致歐洲的通漲率達到八年來的最高水平。
他說,這本身已經夠糟了,但更糟的是,強勢美元導致的高通[微博]漲率使歐洲央行無法采取像葛林斯潘大幅減息那樣的措施來應付經濟成長的萎縮。
上述對強勢美元攻擊的背后皆隱藏著各自的利益--“紐約時報”的攻擊出于政治利益,全國制造商協會出于狹隘的部門利益,而歐洲則以不惜犧牲美元為代價來達到復蘇歐洲經濟的目的。
但是,美國大多數人的利益到底是甚麼呢?毫無疑問,就是維持美元的強勢。
為使美國的通漲率控制在可接受的幅度內,強勢美元扮演著主要的角色。正因為如此,葛林斯潘才可能甚至進一步減息而無需擔憂引發通漲后果。所以,從通漲和經濟復蘇兩方面考慮,維持強勢美元的政策將為大多數美國人創造雙蠃的局面。
在這方面政府的作用并不大。是私有經濟的資本流向,而不是政府的聲明,造成了美元的強勢。每年數千億美元的龐大外國資金將繼續流入美國,因為美國資本市場的回報在過去、現在、將來都高于世界上的其它地區。而根源則是美國的生產力成長在過去、現在、將來都高于世界上的其它地區。只要這種情況維持不變,貿易赤字和美元在購買力平價中被“高估”這個事實就無法避免。
還有所謂的“安全港灣”因素--請看,隨著阿根廷危機的惡化,外逃的資金再次涌入邁阿密,這樣一來,美元的強勢地位將維持不變。
所以,至少作為一名美國人,你可以放心地享受強勢美元帶來的好處,因為這種情況將繼續很長一段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