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復蘇的憑恃--銀行業(yè)健康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6月21日 00:00 新浪財經 | ||
作者:Paul Erdman 【CBS.MW加州20日訊】在本周“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的觀點欄目中,芝加哥經濟學家黑爾(David Hale)指出,美國經濟之所以與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不同,主要得益于其銀行體系的格外“強壯”。 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這卻被忽略了,尤其被那些盛衰相繼的周期論者所忽略,他們試圖叫我們相信,美國正在走向類似于日本后泡沫時期的、長達十年之久的放緩,要不就是類似美國1930年代的衰退。 然而黑爾認為,美國銀行在最近幾個熊年中的表現(xiàn),顯著好于1990-91放緩期間以及先前的幾次股市大崩潰時期。在1989年,有205家銀行破產,1990年破產的有160家,1991年109家,2000年只有7家,而今年僅有2家。 黑爾說,銀行體系在最近熊市中的超常活力,源于四個方面的因素。 第一,在剛過去的股市泡沫中,保證金借款要比1929年股市泡沫期間少得多。 第二,對于1990年代最后一次由資本支出催熟的經濟成長,銀行資金扮演的不是主要角色。 第三,由于抵押貸款業(yè)務大增,美國銀行投資股市的比重顯著下降。 第四,由于美國公司財務狀況的改善,最近一季貸款壞帳的比例僅為3.99%,1990年代初期這個比例為5.38%。 相比之下,日本和德國銀行的境遇就差多了。日本銀行目前的壞帳可能仍然高達5000億美元;而德國銀行近幾年沖銷的壞帳金額如此龐大,導致如此高的虧損,以致德國銀行的市值跌至相當可憐的水平。 為何日本銀行的疲軟對其整體經濟表現(xiàn)能夠產生那么巨大的負面影響呢?聯(lián)儲副主席弗格森(Roger Ferguson)在最近的演講中指出,那是因為日本的金融體系是以銀行為中心的,德國也是如此,而美國的金融市場則是高度發(fā)達的綜合型市場,在銀行體系之外運行。 這使得美國的銀行能夠將部分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共同基金和退休基金--當然是透過證券化的過程,從而在困難時期也能保持健康的狀況。 黑爾的結論是,美國銀行的健康和活力將不可避免地幫助美國經濟復蘇。 日本深深知道,如果一個國家的銀行體系背負上了沉重的壞帳,即使是利率降至零水平也無法振興經濟。相反,如果一個國家的銀行資本充足、盈利能力強--象目前的美國,那么貨幣政策能夠刺激經濟復蘇的機率就要大大上升。 因此,銀行體系的健康,加上聯(lián)儲的積極措施,為下半年經濟大踏步前進鋪好了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