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的未來,不僅意味著一家公司是否靠譜,還意味著一種模式是否靠譜。
文 | 及軼嶸
京東在忙什么?
魯振旺(資深電子商務觀察員):京東的業務主要有三塊:3C家電、日用百貨、POP平臺。3C在總體銷售額中占接近60%,大小家電大約有20%,日用百貨是最弱的。
3C產品線上的產品,像筆記本、手機等,價格透明度非常高,廠家定價,流通環節也比較透明,毛利率只有三四3、4個點,屬于戰略性品類。
京東是靠3C起家的,有一定的用戶沉淀優勢。3C品類最全,在3C上的全國物流布局也很強。這是它的優勢。
在家電方面,小家電毛利率一般在5-7個點,大家電一般在6-10個點。京東在大小家電方面,很多商品都沒有跟廠商直接合作,是通過第三方拿過來的貨。即便直接拿到貨的話,由于規模有限,議價能力也很弱。
京東百貨主要以圖書、化妝品、母嬰用品、食品飲料為主。這些產品屬于比較標準的產品,毛利率很低。京東圖書大概十一二11、12個點的毛利,奶粉的毛利可能不到十10個點。高毛利的百貨主要以非標準品為主,但這類產品不適合集中采購,適合開放平臺。
POP平臺要依托于大物流格局,分揀配送一次性完成,才有希望做起來。京東的物流還是以租賃式為主,是比較分散的小倉庫,需要多倉分揀,物流成本降不下來,平臺效率提高不了,對商家缺乏足夠的吸引力,那么就很難通過這個平臺賺到錢。
總體來說,京東自營業務的毛利都很低,而整個費用率在12%左右,一直是虧損的狀態。
黃若(華平資本投資人):京東做百貨會對毛利狀況有所改善。但是百貨也有制約因素。,第一,百貨的配送費用比3C數碼要高。一個幾十塊錢的拖把,運費要19塊錢。第二,百貨庫存很大,有囤積。所以做百貨,不能僅僅看到它毛利高。整體來說,線下百貨的毛利在35%左右,線上因為追求低價,估計可以做到15%左右。
平臺和B2C的商業邏輯不太一樣,你很難想象一家公司可以同時做平臺和B2C。平臺更多強調是前端的東西,比如頁面的展示、跟用戶的互動等,而B2C更多強調后端,采購、進貨、配送等等。這兩者DNA不太一樣。我沒有見到特別成功的將兩者糅合在一起的企業。
李成東(獨立電商分析師):京東在模仿亞馬遜[微博],這是市場決定的,必須如此。亞馬遜收入的10%來自于平臺業務,48億美元。倒推過來,其實亞馬遜很多其它業務是虧損的。京東就是在模仿亞馬遜的模式,沒什么創新的。不靠零售賺錢,而是靠平臺。
京東V蘇寧,誰更有實力?
誰錢多?
魯振旺(資深電子商務觀察員):京東現在被傳言,兩個月來一直在尋找投資,去年融到了11億美金,60多億人民幣,從投資行為看,凈虧損和物流投入基本上是并行的,規模越大,物流越大,虧損越大。到今年年底,我相信它的自有資金會用完。
左英杰(北京新七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今年6月份香港分析師會議的數據,京東應付帳期天數是38、存貨周轉是35天。京東的現金流一定是可以周轉過來的,經營是可以持續的。如果企業的經營是不可持續的,這些VC都是很精明的人,早就脫身走了。
李成東(獨立電商分析師):京東不缺錢,京東財務的人跟我說的。
劉步塵(夸父企業管理咨詢機構首席顧問):蘇寧一年有將近七八個億的利潤,母體掙錢,可以給蘇寧易購[微博]輸血。今年張近東還融到了不少錢。
誰的倉儲物流體系更好?
劉步塵(夸父企業管理咨詢機構首席顧問):蘇寧有比較成熟的倉儲配送體系,每個省都有倉庫,倉庫分布均勻,并且店面和倉庫都下沉到地級市,在配送的深度和幅度上都比京東更強一些。
京東現在只能在個別城市建倉庫,大部分地方都沒有倉庫。劉強東說話不靠譜,我們也不知道他到底有幾個倉庫。他一直說要在上海建一個亞洲最大的倉庫,但有人去調查,發現那塊地還長著草呢。
蘇寧在后臺系統支持方面不是太大的問題,現在系統有了成熟的模式,蘇寧的起點高,不能因為進入得晚,就認為其系統不好。
京東雖然沒有店鋪費用,但物流成本為6.6個點,一單的物流成本超過20塊錢。這和淘寶、當當這種通過落地配的形式服務的公司相比還是偏高,當當一單14塊多。有人說電商的成本比實體店要低,這是個誤解。大連鎖電商開實體店基本上是不花錢的。物業費用都來自供應商?傮w算下來,電商成本要遠遠高于實體店成本。實體店把成本都轉嫁給供應商了。
魯振旺(資深電子商務觀察員):蘇寧的物流格局是分散性的,全國90多個倉,雖然有中心倉和分倉的概念,但還是以分散性的物流格局為主,幾十萬的SKU很難放進去。這與開放平臺所需要的物流格局不匹配。
另外,蘇寧是個比較傳統的公司,雖然號稱要做亞馬遜,但其技術體系離需求是非常遠的。所以其開放平臺只能作為戰略性的儲備業務,可以滿足用戶更多的需求,但是很難作為一個大的業態去發展。
誰跟供應商關系好?
劉步塵(夸父企業管理咨詢機構首席顧問):大連鎖的營業收入都在千億以上,銷售收入越大,采購價格越便宜,并且這些大連鎖和供應商是一二十年的合作關系,形成了相對來說比較成熟的合作模式。
京東一方面采購量比較少,采購價格肯定比較高。另一方面,與供應商的合作肯定也不如蘇美那么密切。
左英杰(北京新七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蘇寧、國美和廠商的關系不是經銷關系,而是代銷關系。
經銷模式的特點是把供銷兩端做了社會化分工,前端做零售的人,承載所有零售周轉的壓力。
蘇寧、國美則是代銷關系,相當于個Shopping Mall,不存在銷售的問題。銷售人員、商品都是廠家的,價格也是廠家定的。它就是提供個銷售場地和宣傳功能,
國美蘇寧的玩法是這樣:進貨時,定價權不在自己手上,你問國美蘇寧每款產品的價格,他們都不知道。大部分談判集中于活動和合同,今年你給我多少返點,具體產品賣多少錢我不管。場地費給我多少,促銷費給我多少。
這種模式在西方發達國家早已被淘汰。
代銷模式造成了社會分工的不明確,廠家本來應該做產品開發、技術創新,但不得不介入一線零售;而做零售的,又不好好做零售,要把自己該付的責任推給廠家。
基本上所有的電子商務都是經銷模式,到賬期就結賬。買貨就是一筆筆買,沒有什么返利和進場費。貨買進來,我賣多少錢我來做主。
這樣的話,以進貨價進貨后,經銷商有控制終端零售價格曲線的權利。產品銷售在成長期時,會賣高一點,在成熟期時賺取最大的利潤,在衰退期降價甩貨。這跟廠家產品的生命周期是一致的。
蘇寧在家電這塊和京東是不同等級的企業,捏死京東是很容易的事情。為什么還能吵吵著打價格戰呢?為什么京東還有貨賣?因為供應商是支持京東的。
為了避免線上沖擊線下,供應商專門生產了一批電子商務特供機。京東和新七天的80%都在銷售特供機,20%在銷售共線產品(線上線下相同的產品)。而蘇寧國美80%都在銷售共線產品。
京東蘇寧為什么沒打起來?按道理說不可能打不起來,如果兩家的貨源都是一樣的,那肯定會打起來。因為總有一個會降價。
最終的評論是兩家誰都沒有降價。因為兩家賣的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供應商希望天貓[微博]和京東勝。因為這二者被打死了,蘇寧、國美又會壟斷渠道,但京東、天貓打死蘇寧、國美的可能性很小,最后的結果是四分天下,甚至五分天下、六分天下。對供應商來說,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里,是最大的滿足。
規模效益靠不靠譜?
左英杰(北京新七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電商客戶獲取成本非常高?煜沸袠I獲取一個新顧客大概需要幾十塊錢,家電方面,庫巴大概是一個人400塊錢,新七天是200塊錢。這并不是因為我們做得好,是因為我們投入少。
京東在這個階段,在家電上的獲取成本比庫巴和我們都低,因為已經有口碑了。你會發現在電子商務領域,第一名很舒服,后面的企業如果想跟第一名PK的話,一定會比較慘。這就是為什么去年庫巴虧了兩個億的原因。并且你虧了還沒什么效果,消費者不過是看你便宜來占個便宜而已。
規模足夠大了之后,顧客獲取成本會降低,供應商那邊采購的優勢會增加。
黃若(華平資本投資人):現在規模效益是塊遮羞布,老是拿規模效益來說事。
數碼產品的毛利是5%,從幾百億的采購量到幾千億,毛利率可能從5個點變成6個點,但不可能從5個點變成10個點。如果一家公司現在的毛利率是5%,而費用率是10%以上,那么是不會有什么規模效益的。
今天你的銷售額是100億不盈利,那么明天做到1000億是否盈利?請告訴我今天不盈利的費用有哪些,這些費用當你做1000億的時候還在不在?如果還在,做10000億也不解決問題。
現在中國電子商務不盈利主要是兩個費用。一是顧客營銷費用。從目前來看,獲取一位顧客的成本在100塊錢左右。如果花了100塊錢把顧客吸引來了,而且他還留下來了,那么可以說隨著規模的增大,成本在逐漸往下降。但在目前的電商中,我們看不到這一點。絕大部分電商的顧客跨年度重復購買率在30%、40%,所以得不斷花錢去撈人。
第二個費用是物流配送費用,因為絕大部分公司都免郵費。一個5公斤以內的包裹,運費平均是12-15塊錢。這個費用也下不去。這跟規模多大沒關系。
魯振旺(華平資本投資人):物流成本包含了倉儲、干線、配送成本。這三個因素都有降的可能。比如配送成本,由于促銷頻繁,京東的訂單存在高峰與波谷,促銷高峰期,訂單量是平常的三倍左右,F在的配送隊伍既不能按照峰值來設置——這樣勢必造成大量配送人員的閑置,也不能按照低谷來配置——這樣會造成人手不夠。只能按照訂單量的中間值來配備配送人員。這樣也會產生人員的冗余。
POP平臺如果發展起來,就會形成一個自足的概念,對用戶產生很強的粘性,這種粘性具有持續性的銷售行為,不會受價格戰影響,一定程度上能中和配送人員的問題。
京東體檢報告--猛男?偽娘?未來:奇跡還是丑聞
黃若(華平資本投資人):過去電商的十年是失敗的十年。淘寶以外的幾萬家公司,整體來說是失敗的。第一,不盈利。第二,看不到盈利的空間。第三,這些企業都是抄來抄去,沒有自己與眾不同的東西。
接下來電商面對的環境會比較嚴峻,這種嚴峻主要因為電商主要靠輸血,但不會再有那么多人給這個行業輸血了。很多公司如果沒有新的資本進來就活不下去了。
過去十年,大概有幾百家公司投資電子商務,現在基本上沒有一家公司成功退出來。這些人還會一如既往一直傻傻地往里面投嗎?人家相信你一次、兩次、三次,還會再相信你嗎?做人不是這個道理。
魯振旺(華平資本投資人):現在京東的業務太分散了,四處出擊,每一塊業務都要跟競爭對手競爭,每一塊業務都在虧損,需要投入。京東自身體系又不是很完善,這個虧損屬于在各個不成熟的模式里虧損。
京東最大的需求是資金,以及資金背后的物流和技術的升級,再后面是某一塊業務的突破。大而不強是很危險的狀況。
可能的突破點是在守住3C的情況下,盡可能把家電做起來。家電由于品類有限,對物流的依賴度不大,容易整合物流資源,比較容易做起來。
現在融資的難度和風險都在增大。明年的環境肯定比今年還要惡劣。過去依靠概念可以融到資的電商,現在都拿不到錢了。
李成東(獨立電商分析師):現在來看,京東死不了,活下來就有希望。
左英杰(北京新七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我非常看好京東,我覺得它一定會有上市的一天。如果有一天蘇寧把京東干掉了,把天貓干掉了,你覺得供應商會開心嗎?消費者會開心嗎?上下游兩端都不開心,這件事怎么會成功呢?
這是線上對線下的戰爭,不是京東對蘇寧的戰爭。
改變不是因為企業想怎么樣,而是消費者的選擇。如果消費者主要是我們父母那一代人或者六七十年代的人,那么京東沒戲。但現在80后、90后甚至00后這一群人,你會發現,線下不死誰死?
不是說線下店一定會死掉,它也有要承載的作用,但不應像現在這么承載。一個十字路口開5家電器連鎖,有這個必要嗎?這個租金都轉嫁到供應商頭上。是增加了供應鏈的成本,也是社會成本的浪費。一個家電連鎖企業,北京公司星期六一天的營業額是112萬,100多個店,112萬,連租金都不夠。這不是浪費是什么?問題在于,家電連鎖的渠道模式,在當年取代百貨的時候,是一種新興的經濟的渠道,現在電子商務取代家電連鎖,也是由于后者的不經濟。
落后的渠道被先進的渠道取代,這是更替的原則。而更替的根本來自于消費者。
我認為京東就是未來的亞馬遜。現在那些說要把京東干掉的人,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實力。
八卦劉強東
魯振旺(華平資本投資人):劉強東的個性決定了京東的模式。他是個有野心也很盲目的人。融資很容易,突然拿到11億美金讓他覺得自己可以做一切。
左英杰(北京新七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傳統企業的老大,絕對不會像劉強東這么張揚。劉強東是連西紅柿都可以炒作的人。為什么這樣來玩?是因為年輕的消費人群變得越來越有個性,不愿意墨守陳規,他們欣賞更有個性的企業和企業領導人。傳統企業領導者,跟消費者有代溝。
黃若(華平資本投資人):為什么電商虧損那么厲害,短時間也看不到盈利的希望,還有人在做?。因為這是拿的別人的錢。對很多電商創業者來說,拿別人的錢做自己的名聲,沒有什么不好。
劉步塵(夸父企業管理咨詢機構首席顧問):把劉強東和張近東比較,那劉強東絕對是個毛頭小伙子,容易頭腦發熱,嘴很大,什么都敢說。張近東則是個成熟的人。
PK臺
關于投資方:
劉步塵(夸父企業管理咨詢機構首席顧問):劉強東想靠綁架資本方的方式不斷獲得資金注入。
左英杰:有人說劉強東綁架資本方,我看資本方是愿意被綁架。
關于資金:
魯振旺(華平資本投資人):京東到今年年底自有資金會用光。
左英杰:京東的現金流是轉得動的,經營是可以持續的。
關于供應商:
劉步塵:京東與供應商的關系,比蘇寧、國美要弱很多。
左英杰:供應商是支持京東的。
關于規模優勢:
黃若(華平資本投資人):規模優勢是塊遮羞布。
左英杰:有了規模之后,客戶獲取成本和采購成本都會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