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家金融機構壯大做市商 央行直指流動性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27日 09:16 上海證券報網絡版 | |||||||||
2004年的銀行間債券市場真可謂是好戲連臺,繼推出買斷式回購、財政部發行憑證式電子記賬國債、農發行開啟市場化發債之旅,以及以中行和建行為代表的商業銀行發行次級債券工作正式啟動之后,7月22日央行又推出了擴大銀行間債券市場做市商隊伍的重大舉措,由最初的9家擴大到15家金融機構。可以預見的是,隨著銀行間做市商隊伍的進一步壯大,銀行間債券市場流動性必將得到進一步提高,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地位將再次得以鞏固。
因為做市商在市場交易中具有較高的定價能力、廣泛的市場聯系和承受沖擊的實力等優勢。因此該制度的實施,一方面可為市場參與者提供更好的價格信息,保證市場交易的連續性,有利于提高市場的流動性和市場效率,另一方面也便于發現價格和維持市場價格穩定,遏制過度投機,平抑市場波動,分散市場風險。 2001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關于規范和支持銀行間債券市場雙邊報價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金融機構經批準可開展債券雙邊報價業務,同年9月正式批準了包括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內的9家商業銀行成為首批雙邊報價商,至此銀行間債券市場做市商制度開始浮出水面。 這一制度的推出對培育市場做市商、活躍債券現券交易、提高貨幣政策傳導的及時性和有效性起到了積極作用,市場流動性有所提高。但是,在經歷過2002年至2003年上半年的輝煌以后,目前銀行間債券市場的雙邊報價業務基本處于停步狀態,活躍市場的功能日漸削弱。盡管這期間央行為完善雙邊報價制度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收效并不明顯。 究其原因,既有市場因素,我國已從長期的利率下降通道緩慢步入利率上升通道,債券投資的長期風險在加大,對做市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有報價商自身(主要是分析水平和風險管理能力較低、缺乏做市經驗、缺少競爭壓力等)以及政策制度(監管和支持力度仍需加強)等方面的原因。此次,央行擴大銀行間債券市場做市商隊伍,是從政策制度上對做市商制度進行完善和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 此前,銀行間市場的做市商比較少(只有9家,且僅限銀行),這樣導致的結果是:同一報價券種擁有的做市商少,單一做市商為市場合理定價的能力有限,承受市場沖擊的能力比較弱,因此市場的流動性差,價格也難以穩定。 此次增加做市商數量,凸顯以下幾個亮點:一是做市商數量上有了增加,由9家增加到15家,有利于做市商之間合理競爭機制的實現,為更多的金融機構加入到這一隊伍打開了口子,同時也有助于現有的做市商更好地履行自身的做市義務,最終實現吐故納新;二是做市商隊伍結構更加合理,從目前的做市商隊伍的結構來看,共有四大國有銀行,三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六家城市商業銀行,兩家證券公司,涵蓋了銀行類金融機構,新增了證券公司類金融機構。這實際上為以后擴大其他機構類型,比如證券投資基金、保險公司、甚至是信托公司、財務公司等,進入做市商隊伍奠定了基礎;三是機構素質較高,吸納這些市場上交易活躍、資信較好的機構加入到做市商的隊伍中來,對提高整個做市商隊伍的素質大有裨益。 相信,隨著央行今后推出更多的促進市場發展的措施,做市商制度必將為銀行間債券市場的發展起到更加積極的作用。(上海證券報 劉鐵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