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債市研究 > 正文
 

資金寬松不是短期現象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12日 08:26 中國證券報

  本報記者 王棟琳 徐海洋 北京報道

  資金是資本市場的動力之源。通過考察市場資金最重要的供應渠道——儲蓄的發展趨勢,可以預測,資金面的寬松將是長期的趨勢。從這個意義上講,資本市場在未來較長一段時期,例如5-10年內,都具備發展壯大的基礎。

  目前我國的儲蓄率已高達46%,是美國、英國的2.8倍,加拿大、印度的2倍。高儲蓄率有力的支持了資本市場的發展。在2005年債市的牛市“神話”中,寬松的資金面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而在股市最近一波行情中,資金的推動力量同樣功不可沒。

  一般而言,儲蓄率與居民收入、人口年齡結構、物價變動及預期、利率水平、消費習慣等因素相關。具體到我國,以上因素決定一段時期內高儲蓄率將是不可逆轉的。

  兩波中青年人口高峰抵達

  根據聯合國最新的測算,我國目前人口的平均年齡為33歲。一般來說,低齡及高齡兩個年齡段的人口對儲蓄的貢獻小于中青年齡段。除了收入上具有優勢以外,中青年還要考慮居住、教育、養老、醫療等各項支出,因而具有較強的儲蓄動機。而我國目前的平均年齡水平恰好是對儲蓄貢獻最高的時段。根據國家統計局2004年公布的數據進行統計,我國目前的人口結構如圖。

  從圖中可以看出,30-34歲的年齡段人口最為密集,而這一年齡段對高儲蓄率的貢獻將至少再延續5-10年。除此之外,15-19歲以及25-29歲年齡段人口也相對比較密集。也就是說,在未來5-10年內,另一波中青年人口高峰將來臨。綜合起來看,未來5-10年的人口結構趨勢決定了高儲蓄率將延續。

  收入增長滯后于儲蓄增長

  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儲蓄增長的根本原因。根據統計,我國的年度人均收入增長與人均儲蓄增長呈現出較高的相關性。從90年代開始,我國人均收入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儲蓄存款余額與收入增長基本保持同步。人民收入水平的穩步提高是儲蓄持續增長的根本保障。盡管目前人均收入增長率較90年代初期明顯放緩,但基本保持10%左右的年增長率,從這一角度看,未來儲蓄存款的增長具有較強的動力。另外,儲蓄增長率持續高于收入增長率。2004年,人均儲蓄余額甚至開始超過人均收入。當然這其中有統計上的原因,農民收入增長加快,但未統計進城鎮人均收入。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儲蓄傾向的增加。

  由于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夠健全,消費和投資途徑尚未暢通,儲蓄成為居民收入的”歸宿”。從2000年開始,人均收入增長率走勢比較平緩,而儲蓄卻呈現加速上漲的勢頭,二者的缺口有放大趨勢,2004年已達到10個百分點左右。未來幾年里,宏觀經濟可能轉入下降通道,居民的儲蓄傾向將會進一步加強。

  存款意愿不斷走高

  2005年四季度,人民銀行對全國城鎮儲戶進行了2萬份問卷調查。在當前物價和利率水平下,認為“更多儲蓄”最合算的居民人數占比為39.5%,達到近兩年的次高水平。居民的儲蓄意愿較高。

  在當前物價和利率水平下,認為“更多消費(包括借債消費)最合算”的居民人數占比為29.5%,較上年同期降低1個百分點。未來三個月打算“購買住房”的居民人數占比為19.2%,較上年同期降低2個百分點。受房地產

宏觀調控政策影響,部分城市
房價
漲幅趨緩,房地產市場觀望氣氛較濃厚,居民購房意愿不高。

  實際上,從2004年3季度至今,居民的儲蓄意愿一直處于上升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

人民幣升值將成為長期趨勢,居民儲蓄動力增強;二是自2004年升息之后,存款利率對居民的吸引力增強;三是居民對未來物價上漲有較強的預期。從央行公布的居民收入與信心物價指數表中可以看出,居民對未來物價預期指數不斷走高。在這樣的預期下,居民容易做出收縮消費、增加儲蓄的選擇。(見表)

  綜上所述,在未來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儲蓄存款增長的動力仍比較強。在目前中國的社會保障、投資環境,以及居民的消費習慣指引下,儲蓄存款有望繼續保持20%左右的年增長率。這將在很大程度上保證資本市場,尤其是債券市場上的資金供給。預計資金寬松將成為今后較長時間內的大趨勢。

  全國城鎮居民收入與物價信心指數表

  2005.012005.022005.032005.04

  當期收入感受指數

  23.913.21414.3

  IndexofCurrentIncomeSentiment

  未來收入信心指數

  17.217.219.121.5

  IndexofFutureIncomeConfidence

  當期物價滿意指數

  -8.2-11.1-12.5-12.4

  IndexofCurrentPriceSatisfaction

  未來物價預期指數

  19.424.630.237.4

  IndexofFuturePriceExpectation

  數據來源:人民銀行官方網站 制表:王棟琳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