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債市研究 > 正文
 

冷靜看待美國國債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11日 11:26 第一財經日報

  木喬

  歲末年初,各方面都在關注中國公布貿易和外匯儲備的最新數據。與一年前驚人相似的是,有關中國調整外匯儲備結構、減持美國國債等美元資產的議論,再度吸引了全球財經界的目光,逼得美國財長斯諾1月6日出面安撫,聲稱即使中國減持,美國國債很快可以找到新買家,持有者大可不必擔心資產縮水。

  美國國債以政府信用作擔保,資信相對優良,加之總量巨大,其價格變動是全球證券市場的重要風向標。長期以來,日本、中國等亞洲國家,一直是美國國債的主要買家。據有關國際機構估算,到2005年10月底,日本持有美國國債6816億美元,中國持有2476億美元。如中國明確減持美國國債,一些亞洲買家可能會跟進,這勢必迫使新發行的美國國債提高利率,一旦美國長期利率上浮,其外匯交易市場將發生較大波動,全球債券市場也可能發生連鎖反應,這自然令斯諾及全球金融市場人士擔憂。

  從這個意義上看,中國是否減持美國國債,不僅事關中國外匯儲備結構調整,更會在某種程度上成為牽動全球金融市場神經的重大動向。

  近期,國家外匯管理局的確對優化中國外匯儲備結構有所表態。但更確切地看,這并不意味著減持美國國債等美元資產的實際行動。因此外界議論紛紛,與其說是猜測中國有關動向,不如看成是

中國經濟總量、特別是外匯儲備連年猛增之后,其國際影響力的自然擴展。

  這其中的關鍵問題還是,美國國債等美元資產,對中國而言是否已到了必須大量減持的時候?對此,我們需要更加理性和冷靜,認真分析美國國債等美元資產的長期價值。

  “世界上沒有哪個市場像美國這樣有吸引力。”斯諾安撫市場人士的話,顯然不是自吹自擂。以聯盟方式不斷加強一體化的歐洲國家,初步擁有了可和美國分庭抗禮的經濟總量和統一貨幣,日本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可忽視,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也以較快增長速度拉近與美國經濟的差距,這似乎都是美國經濟重要性下降的明證。但我們也不要忘記,自克林頓總統以來,美國經濟總量占全球份額一直穩步上升,目前幾乎占全球產出的三分之一。美國的金融市場經歷了波及全球的亞洲金融風暴、“9·11”恐怖襲擊等沖擊,顯得更加健全。

  我們身處在加速全球化的時代。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其一枝獨秀的超級大國地位,在未來較長時間里仍將繼續,無論歐元、日元還是人民幣,都還不完全具備挑戰美元霸主地位的充分實力。包括中國、印度在內的大多數新興經濟體越是快速發展,就必然更深入參與全球化進程,也必然與美國等經濟強國更加水乳交融。

  由此不難看到,在美國仍是第一經濟強國、唯一超級大國的情況下,在中美經貿關系和政治合作不斷深入的大趨勢下,中國無論如何也不應、更不可能忽視美國國債等美元資產的長期價值。正如斯諾所說:“如果美國債券價值大跌,中國也將損失慘重。”

  再看有關數據,到2005年11月底,中國外匯儲備總量為7942億美元,到2005年底必將超過8000億美元大關。綜合各方面權威信息分析,這其中美國國債大約為2500億美元,加上還持有相當數量的美國機構債券和公司債券,中國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應在60%上下。

  從表面上看,美元資產所占比例似乎偏高,特別是在歐元、日元匯率持續走高,人民幣小幅升值的情況下,美元資產的賬面價值近年來有所縮水。從優化外匯儲備的資產和幣種結構來看,適當調整美元資產比例,以更符合中國實際和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當然是不錯的選擇。

  而具體分析構成美元資產的幾種

證券,在收益穩定性、市場流通性和償還信譽度等關鍵指標上,筆者認為,美國國債無疑處于優勢地位。雖然其收益率不如一些機構債和公司債高,但對于一個國家的外匯儲備而言,保值和安全性,無疑比增值和風險性更重要。因此,即使中國出于種種考慮要優化巨額外匯儲備中的美元資產,那么首先應適當調整的,恐怕是那些收益安全性、市場流通性和償還信譽度較差的美元資產,而不是各項指標明顯領先的美國國債。(作者Email:ernesthe@hotmail.com)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中國首選,價值之選!歡迎訂閱第一財經日報!
訂閱電話:
010—58685866(北京)
021—52132511(上海)
020—34254460(廣州)
0755—82416077(深圳)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