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事件前車之鑒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03日 16:51 和訊網-證券市場周刊 | |||||||||
本刊記者 李德林/文 從1949年到今天,中國的國債發行已有57年歷史,經歷行政攤派到市場化招標的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1980年代,中國主要以行政分配攤派發行國債;90年代初,雖改為承購包銷,但依
美國式招標規則:標的為利率時,全場加權平均中標利率為當期國債的票面利率,各中標機構依各自及全場加權平均中標利率折算承銷價格;標的為價格時,各中標機構按各自加權平均中標價格承銷當期國債。 美國式招標是投標人在市場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進行的博弈,報價越高則損失越大。美國式招標也存在主要投標人之間可能因為共同的利益而聯合起來,壟斷發行市場,形成有利于他們的壟斷價格。 1996年第一次以利率為標的美式招標正好趕上債券牛市,當時承銷商們為了拿到債券,在向財政部投標時競相壓價。前財政部國債金融司官員尤克彼時負責南方證券固定收益業務。經匯總客戶投標意愿后,南方證券以自己對市場之判斷,制定出綜合投票方案,結果,其所報利率在中標利率中倒數第二低價,并且中標量最大。此后,債券市場很快步入熊市,客戶拒絕向南方證券交款購買國債,導致南方證券大量包銷,資金鏈緊繃。南方證券不得不以低價拋售原有的自營國債頭寸,方才渡過難關。這一役,除南證之外,其他中標利率較低的承銷商與客戶均損失較大。財政部停止美式招標。 1996年1月,財政部在深圳試點以利率為標的的荷蘭式招標。1999年,中國正式開始在記賬式國債采用荷蘭式招標。 荷蘭式招標規則:發行人根據募集資金在投標額由高到低,額滿為止,最低投標價為中標價。為了限制大機構壟斷標位,荷蘭式招標每個標位都有投標限量。在債券市場行情低迷的狀況下,競標的機構相互壓低債券價格,達到提高到期收益率的目的,這樣對于財政部來說加重了發行成本,當遇到銀行利率變動,甚至出現流標。但是債券市場行情向好的時候,債券緊俏,荷蘭式招標功不可沒。 與1996年美式招標不同,此時的荷蘭式招標出現大規模的承銷商為擴大中標份額,通過修改客戶標位,競相壓低競標利率的現象,這種“資金寬!睙o疑助長了投機行為,導致中長期國債中標利率過低的扭曲現象。由于債市興旺,客戶為獲得國債,不惜背負低利率的風險。 但是,荷蘭式招標很快就鬧出丑聞。2002年銀行間市場發行的第一期國債,認購倍數達4.02,承銷商的投標總量超過600億元,10年期國債的中標利率僅為2.7%,低于當時同類債券市場利率30個基點。 銀行間市場的怪相很快蔓延到交易所,2002年交易所發行第十三期國債,以券商為主的承銷大軍踴躍投標,結果15年期的中標利率僅為2.6%,不但低于二級市場中剩余期限為6年的國債到期收益率,甚至還低于5年期存款利率2.79%的水平。這期國債累計投標金額高達640億元,超出發行總額的3倍,最低投標利率僅為1.99%。 雖為財政部降低了成本,但是荷蘭式招標對債市打擊巨大,2002年“213”事件導致債市很快下跌。 2003年,為降低國債發行成本、打擊惡意投標,財政部決定以荷蘭式招標為基礎,綜合了美式招標的投標謹慎性特點,改良成現在的混合式招標。 但是,財政部依舊希望承銷商替財政部承擔機構投資者的交款風險,相應地就該給券商留下自由裁量權。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