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仍是美國國債大買家 去年增持338億美元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7日 02:19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 |||||||||
上海證券報記者 唐昆 美國財長斯諾曾聲稱,不怕中國減持美國國債。但美國財政部昨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對美國國債凈購買額387億美元,為所有國家央行凈購買總額的一半左右。目前,中國仍為美國國債第二大持有方,截至2005年12月的持有額為2567億美元。這說明中國政府并未如市場所擔心的那樣拋售美國國債。
北京消息 從國際收支的角度而言,中美雙方在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上距離平衡態勢并不遙遠。 美國財政部昨日發布的資本流動數據顯示,外國央行對美國國債的興趣趨向冷淡,而去年中國對美國國債凈購買額387億美元,為所有央行凈購買總額的一半左右,此舉對美國緩解財政赤字壓力和實現國際收支平衡具有重要意義。 韓國等央行放緩購買步伐 數據表示,海外投資者12月份凈買入總額183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和債券,遠低于11月份創出的545億美元的歷史最高水平。截至去年12月,海外投資者總計持有2.177萬億美元美國國債,高于11月的2.174萬億美元。 綜觀2005年全年美國國債交易數據,可以發現,當年外國政府凈購買美國國債僅為612億美元,遠遠低于此前兩年。2004年,外國央行凈購買美國國債高達2011億美元,2003年該數據為1038億美元。 令人意外的是,海外私人部門去年凈購買美國國債達到2896億美元,幾乎較前年數據增長一倍。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溫彬表示,這說明在去年美元走強的形勢下,世界各國央行實施外匯儲備分散化、多樣化并非空穴來風。“韓國、俄羅斯等國家可能放緩了對美國國債的購買! 目前,日本仍是美國國債的最大持有國,12月持有6850億美元美國國債,高于11月的6828億美元。中國大陸為美國國債第二大持有方,持有額從11月的2498億美元增加至2567億美元。 中國繼續大額增持 數據顯示,2005年我國增持美國國債數額為338億美元。2005年年底我國持有美國國債為2567億美元,而2004年年底該數據為2229億美元。 根據美國財政部統計數據,2005年我國共購買美國國債約2004億美元,出售美國國債約1617億美元,兩者相差約為387億美元,占海外政府凈購買美國國債(612億)總量的一半左右。 溫彬表示,這一數據說明中國政府并未如市場所擔心的那樣拋售美國國債。恰恰相反,在其他國家央行對美國國債購買量下降的同時,中國政府超過300億美元的凈購買量起到了“穩定器”的作用。 去年數據顯示,除1月份我國凈賣出美國國債之外,其余月度均向美方凈買入美國國債。其中在央行實施匯率制度改革的7月份,我國買入美國國債202億美元,向美方出售135億美國國債。而在2月份我國凈購入美國國債近100億,為當年峰值。 中美收支有望實現平衡 根據美方統計數據,美國目前對我國存在較大數額的貿易赤字,因而美國一些議員多次攻擊中國政府操縱匯率制造貿易優勢。然而從資本項目上看,美方對中國直接投資規模有下降趨勢,而中國則購入大量美國債券,這將為雙方實現收支平衡提供條件。 去年底,我國外匯儲備達到8189億美元,其中美國國債占比約為31%,而當年凈購入美國國債(387億美元)約占外匯儲備增長額的18%。 外匯分析師們認為,中國對美國債券的購買可以彌補雙方的貿易差額,因為除了官方公布的美國國債交易額,還有大量機構債券、企業債券的購買情況,凈購入數額應該不小。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日前在“中美經貿論壇”上表示,通過購買美國債券的方式中國將外匯儲備低息提供給美方,供其進行投資,因此討論雙方貿易形勢時應該將這一點考慮進去。 據觀察,有三項數據幾乎相同:2005年我國外匯儲備增長2090億美元,當年中美貿易差額2016億美元(中方數據為1141億美元),而同期我國購買美國國債2004億美元(不考慮通過其他渠道)。 歐元之父蒙代爾近日也表示,中國和美國能夠在不調整匯率的情況下實現經常項目平衡。同時他還表示中國應努力實現資本項目可自由兌換,鼓勵企業投資海外從而減少外匯儲備的累積。 2005年美國國債變動情況 月份 買入 賣出 1月 14382 15670 2月 24016 14864 3月 12804 12851 4月 9653 9238 5月 18482 15538 6月 19260 12714 7月 20207 13528 8月 19486 17941 9月 12533 10428 10月 15645 11388 11月 19097 16098 12月 14872 11450 單位:百萬美元。根據美國財政部資料整理 相關報道: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