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各國債市發展參差不齊 規模交易量仍舊偏小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26日 13:16 中國經濟時報 | ||||||||
亞行《首期亞洲債券監測》報告顯示,東亞本幣債券市場規模自1997年至今增長三倍,但規模、交易量仍舊偏小 記者柏晶偉北京報道 亞行22日發布的首期《亞洲債券監測》認為,東亞地區的本幣債券市場規模在1997至2003年間增長了3倍,但是各國的市場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泰國的市場增長幅度最大,韓國的債券余額最高,而馬來西亞本幣債券余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最
《亞洲債券監測》是亞行對東亞本幣債券市場的規模和構成、市場流動性、投資者情況、債券回報和市場波動,以及相關政策的回顧性研究。 東亞地區包括10個東盟成員國以及中國和韓國。在1997到2003年間,該地區的本幣債券余額從3560億美元增加到1.2萬億美元。市場規模的增長主要來自政府債券發行,企業債券發行規模仍然較小,但增長較快。 但是,東亞地區的本幣債券余額占GDP的比重約為44%,大大低于日本和美國的水平。東亞地區發行的本幣債券余額僅占全球總量的3%。另外,盡管交易量已經較過去有大幅增長,但整個債券市場的流動性仍然較低。 《監測》報告認為,“增強市場流動性是東亞地區決策者、監管者、投資者和其他市場參與者共同面臨的一項重大挑戰。最近的改革和新的政策舉措已經改善了市場流動性,但仍需加強這方面的努力。”如,政府債券的年周換手率不高,最低的印度尼西亞僅有0.5,最高的新加坡也不過5.5,而美國的周轉率超過30。此外,東亞地區基準本幣債券的競價利差大大高于發達國家市場的同類基準債券。 盡管東亞本幣債券市場的投資主體正趨于多樣化,但仍然相對單一。此外,東亞各種本幣債券的回報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自1997年金融危機以來,東亞地區已經較大程度地減輕了對外匯借款的依賴程度。本幣債券市場作為國內融資來源之一的重要性則在不斷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