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債券 > 正文
 

資金成本是軟約束 回購利率均衡水平1.4%-1.6%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19日 05:45 中國證券報

  中信證券 胡航宇

  從上周五起,回購利率(主要指R007)開始大幅反彈。要準確把握債市的動向,有必要研究回購利率未來可能的運行區間。隨著銀行資金成本約束力顯現,2006年回購利率的均衡水平應在1.4%~1.6%。這一水平對于市場各方來說,都是比較有利的。

  資金成本是軟約束

  首先,商業銀行貸存比是回購利率的重要影響因素。自2000年以來,商業銀行貸存比已從87%下跌到了2005 年底的68%,與此同時,回購利率也呈現出了震蕩下行的趨勢。貸存比持續下降使得回購利率存在一個可能的上限,回購利率難以長期在超出上限的水平上運行。

  其次,超額

準備金利率是回購利率的底限之一。銀行間回購市場是寡頭壟斷的市場,回購利率很大程度上由
商業銀行
尤其是四大行之間的博弈決定。所以商業銀行的資金運用和資金成本狀況將直接影響回購利率的變動。

  從歷史數據可以看到,盡管回購利率波動很大,但一直都沒有低于

超額準備金率這個底限,即使2005年超額準備金率被下調至0.99%后,回購利率長期維持在1%左右的水平,也仍然沒有突破0.99%這一底限。

  再次,商業銀行資金成本是回購利率的理論底限。商業銀行是市場資金的主要供給者,回購利率理論上來說不應低于商業銀行資金成本,否則商業銀行將無利可圖。

  商業銀行資金成本包括存款成本再加必要的費用。不同商業銀行之間的存款成本差別很大,可達40個基點。建設銀行2005年的存款成本為1.42%,我們認為可基本代表四大行的資金成本。考慮到商業銀行的運營成本,我們估計2005年四大行的資金成本為1.45%~1.55%。

  這樣看來,超儲利率構成回購利率的硬性約束,而商業銀行資金成本則是軟性約束。一方面一旦回購利率過度低于商業銀行資金成本,四大行可以選擇從貨幣市場融入資金來替換其他高成本負債;另一方面銀行資產負債配比是一個綜合決策。因此回購利率并不必然要時刻高于平均資金成本,但從長期來看平均資金成本應可構成回購利率的基本底限支撐。

  均衡水平是1.4%-1.6%

  2006年回購利率的下限在1.4%左右。首先,在超儲利率和平均資金成本倒掛的形勢下,資金成本對回購利率的底限支撐作用將逐步顯現。

  其次,2006年資金面總體的寬松程度將不如2005年。商業銀行的超儲率相對去年已大大下降,只是略高于3%的底線。這就意味著即使央行下調超儲利率,商業銀行也難以從超額準備金中“擠出”多少資金來投放于貨幣市場。

  因此,商業銀行資金運用壓力的減輕,使得商業銀行難以容忍回購利率長期低于商業銀行資金成本。一旦出現回購利率低于商業銀行資金成本的局面,商業銀行將有更大的動力把資金投放于其他渠道。

  2006年回購利率的上限在1.6%左右,回購利率高于1.6%的水平將難以長期維持。

  首先,商業銀行貸存比的下降是一個長期的趨勢,而同時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發展又不足以吸收多余的資金,所以商業銀行只能把多余的資金配置于債券市場或貨幣市場。商業銀行資金運用壓力的長期存在是回購利率上行最主要的阻力,前幾次四大行拉抬利率總是難以長期維持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此。

  其次,1.6%的回購利率水平已基本上覆蓋商業銀行的資金成本并略有盈利,商業銀行在資金面仍比較寬裕的情況下再繼續往上拉的能力也不足。

  再次,從央行的角度看,市場短期利率水平應與宏觀經濟形勢相適應,也應該考慮市場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的利益。

  如果市場短期利率水平持續低于商業銀行資金成本,會給商業銀行經營帶來過大壓力,也會使保險公司怨聲載道,通過其主管部門對央行施加壓力;但如果利率過高,也不利于商業銀行改變慎貸行為,改善經營管理等。將短期利率保持在剛好能覆蓋商業銀行資金成本的水平上,則是一個相對不錯的選擇。

  另外,目前宏觀經濟運行平穩,未來一年經濟景氣處于緩慢下降通道。維持1.6%為回購利率的上限水平,應該也是基于未來宏觀經濟形勢的較為適宜的目標。

  總之,2006年回購利率的均衡水平應在1.4%~1.6%,這一水平無論是對于商業銀行,還是央行,甚至對于未來宏觀經濟運行,都是比較有利的。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