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債指數成功突破前期最高點 債市風險預警在即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11日 09:26 中國證券報 | |||||||||
本報記者 黃憲奇 北京報道 本周二,債券市場延續了開年以來的上揚走勢,上證國債指數成功突破了109.71點的前期歷史最高點位。業內認為,債市目前反轉的可能性不大,而投資者也不能忽視由于環境變化所帶來的風險。
昨日,央行在公開市場回籠資金1100億,創下單期回籠的最高歷史記錄;但從招標結果看,一年期央票的利率為1.9056%,與上周差距不大,過大的發行量并未引起市場的恐慌,債市反而創出歷史新高。昨日的上證國債指數以109.62點開盤,早盤震蕩整理,午市后逐步走高,最高上摸109.75點,最終收于109.73點,成功突破109.71點的前期歷史最高點位。盤面上看,僅有少數短期券種有回調之勢,中、長期券種全線走強。市場認為,本周將到期1690億元資金,過大的發行量主要為對沖短期到期資金,因此短期內市場的流動性不會發生大的變化。 債市遭遇收益率過低尷尬 早在去年6月,由于現券價格的大幅上揚,債券市場已經出現收益率嚴重“透支”的狀況。去年11月份的調整使債券市場收益率透支的狀況有所改善,但去年12月份以來的上漲又將前期的成果消化殆盡。根據測算,目前國債的收益率水平已全部低于扣稅后同期限的銀行存款收益。其中最突出的表現是,5年期國債的收益率已下滑至2.25%左右,10年國債的收益率已經下滑到3%左右的水平;中長期債券的收益率已遠低于銀行、保險等長期投資機構的資金成本。盡管業內預期寬裕資金對債市的支撐作用仍很強烈,但是收益率過低也是投資者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目前國有商業銀行是債券市場最大的投資者,并且其投資的期限不斷拉長。但商業銀行最怕經濟大起大落,一旦宏觀經濟形勢發生變化,這些長期債券將出現大幅下跌,這會給商業銀行造成巨大損失。保險公司也同樣面臨這種問題,本身的保費對付壓力已經較大,投資收益過低將使其經營舉步維艱。 流動性放任局面可能生變 去年11月初,央行曾對債券市場過低的收益率進行風險預警,并由此引發債市的一波調整行情;盡管昨日央行1100億的資金回籠并未引發市場的警覺,但近期有關貨幣政策的有關動向不能不引起投資者的警覺。 日前,央行召開了2006年工作會議,制定了今年的貨幣政策預期調控目標,M2和M1分別增長16%和14%,全部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2.5萬億元。從M2增速上看,盡管超出05年最初15%的預定目標1個百分點,但05年M2實際增速將在18%左右,由此看來,06年貨幣市場流動性還將有收緊之勢。 去年的貨幣供給量超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量外匯占款所致,那么在今年外匯占款問題是否會繼續影響M2增長目標呢?去年11月,外匯儲備增量出現了一年半來首次單月外匯儲備增量低于百億美元的情況;而日前央行也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完善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的公告,引入詢價交易方式、做市商制度等,市場認為這將在深化匯改的同時減輕央行購買外匯的壓力,更利于形成真實的交易價格。由此看來,美儲聯利率的回調加上人民幣匯改市場化的深入有助于減緩熱錢流入速度和增量。而外匯儲備壓力在采取開放外匯管制、掉期操作的同時不會形成過重的壓力,因此外匯占款問題不會對貨幣增速形成過重的壓力。 另外,擴大內需成為央行今年工作的重要目標,銀行的存貸差距有縮小的可能。盡管有機構認為不能過份看中調控目標,央行可能在實際過程中進行調整,但不排除新目標的確定對市場仍有暗示作用,債市的流動性可能也會隨之收緊。 信用產品擴容抬升債市收益水平2006年將是“直接融資進、間接融資退”發展格局的實質性演進的開始,商業信用債券的發展將被放在債市發展的突出位置。隨著債券品種擴容,特別是企業債券發行規模的迅速擴大,以及發債企業類型的多樣化(如民營企業進入企業債融資市場),企業債券的信用評級將引起投資者的極大關注,隨之而來的將是企業債券收益率水平的分化,一方面,高信用等級(如AAA級)企業債券的收益率水平將繼續向國債收益率水平靠攏;另一方面,低信用等級,特別是A級以下的企業債券的收益率水平將與高信用等級企業債券的收益率水平出現較大的差距。企業債券收益率的這種分化效應將傳導到國債和金融債市場,并最終引發債券市場收益率的整體抬升。債市收益率的抬升對于當前重倉持債的機構明顯是不利的。 另外,經過幾年的持續下跌,目前股市已基本調整到位。業內認為,一旦市場信心恢復,在當前寬松資金面的支撐下,股市將迎來反轉行情。而投資者對財富效應的追逐將對債市資金形成明顯分流影響。同時,買斷式回購和遠期交易等新交易方式已經在銀行間市場成功運行。這些新的交易方式除了能夠提高市場流動性、完善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豐富債市的做空機制。隨著配套措施的完善,這些做空機制給債券市場帶來的向下動力也不容小覷。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