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債市市場動態 > 正文
 

本輪宏觀調控真意在轉變增長方式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11日 05:58 上海證券報網絡版

  如果以過去經歷過的經濟周期為標準,我們是很難為當前的宏觀調控尋找到充分的根據的。屬于經濟增長模式的問題是不可能通過常規的宏觀調控來解決的,必須通過推動經濟增長模式的逐步轉型來化解。因此,去年以來的宏觀調控,只是為了緩解當前中國經濟增長模式所顯現出來的表面矛盾,其目的是為推動經濟轉型創造寬松的環境。所以說,調控是手段,轉型是目的。

  經濟轉型不是新概念。過去,我們一直強調中國經濟要從粗放型向集約型、從外延式擴張向內涵式擴張轉型。但是這么多年來沒看見明顯效果。經濟轉型最終必須體現在生產者和消費者理念和行為的轉變上,這種轉變又是由生產者和消費者所面臨的市場約束條件的改變來決定的。經濟轉型需要一個較長的歷史階段才能完成,但是現在就必須開始。

  轉型的內容是由現階段

中國經濟增長模式所包含的最核心的矛盾決定的。站在中長期發展的高度,準確把握當前經濟增長中的最核心問題,有針對性的、系統的提出對策,才能真正推動經濟增長模式逐步發生變化,也才能為中國經濟的長期持續增長奠定基礎。

  當前經濟增長方式凸現的首要矛盾是經濟發展對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和中國原有的能源原材料供應體系以及價格體系之間的矛盾。自從2001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中每單位GDP的能耗一改多年來持續下降的趨勢,變成了逐年上升。這是一個重要信號。消費結構的演進帶動了汽車、

房地產、建筑、鋼鐵、石化、機械設備等高耗能行業成為增長最快的主導產業。生產耗能必然大幅度增加。這些都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必然趨勢,是無可選擇的結果。調控高耗能行業的增長速度只是為了暫時緩解能源原材料供求矛盾,不能改變中國產業結構的演進趨勢。

  從發展眼光看,中國的能源原材料

供應鏈條必須適應產業發展的需要,而不能認為壓抑耗能產業的正常發展。這兩年,中國能源原材料供應鏈條上的所有問題都充分暴露出來了,能源問題必須上升為國家戰略,是一項最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來逐步推進。建立國際化、市場化、有彈性的、安全穩定的國家能源原材料供應體系,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將成為當前經濟轉型的最核心主題。

  高儲蓄、高投資、低消費和高出口是當前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又一大特點,這種經濟增長模式同樣蘊藏著深刻的矛盾。中國的高投資增長率和高投資率源于高儲蓄。宏觀調控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打壓投資。如果投資和儲蓄是平衡的,打壓了投資,就必然導致儲蓄資源的嚴重浪費,在金融系統中就自然表現為銀行存差過大,大量資金在銀行間空轉,推動銀行間貨幣市場的虛假繁榮。高儲蓄的另一面是國民的低消費。低消費又必然和高投資所形成的產能產生內在矛盾,必須通過大量出口來消化。因此,中國經濟增長中的三高一低現象是相互關聯的。

  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的三高一低未必是壞事情,它起碼使得我們既能實現高投資又不陷入外債危機。但從發展趨勢看,這種增長方式必然隱含著內在的矛盾,不僅造成了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過度依賴以及投資和消費的矛盾始終存在,而且還造成了在大量吸引外資的同時又通過巨額外貿順差向國際輸出資本。

  中國是個經濟和人口大國,應當主要依靠內需來推動經濟增長。提高消費率,適度降低儲蓄率,保持投資增速的穩定,充分利用國內金融資源,是我們亟待解決的經濟問題。

  以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低環保成本來吸引全球制造業向中國轉移,形成兩頭在外的來料加工型制造業體系,是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又一大特征。中國外貿依存度高達80%左右,來料加工型出口又占到出口總額的50%以上。由于各地政府都將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甚至是頭號任務,區域間競爭的結果使得本來在全球要素比較中中國不該便宜的生產要素,也在各地招商引資的競爭性優惠政策中變得很便宜了,包括土地、房租和稅收(各種所得稅、增值稅和關稅的優惠)等。中國需要吸引外資,引進先進管理技術和經驗,中國在國際要素中的比較優勢,也決定著我們在較長時期內只是在制造業和各產業中的制造環節上占有比較優勢。

  但是,中國的這種發展模式同樣也存在著內生矛盾。首先,這使得我國在全球產業分工中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目前在中國的外資企業尤其是跨國公司,成本中心在中國,利潤實現中心卻在境外。我們能獲得的僅僅是就業崗位。第二,全球制造業或制造環節向中國轉移,加劇了對中國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制造業是相對高耗能的行業。這也是造成這幾年中國能源需求爆發式增長的重要因素。第三,全球制造業向中國轉移和中國的環境承受能力存在著嚴重矛盾。中國不僅人均占有資源大大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宜居地區的人口密度在全球也算是高的,生存環境相對惡劣。因此,對中國來說,環境保護問題不僅僅是經濟問題,更是決定著中國人能否在經濟發展基礎上生活質量是否有實質性提高的問題,是國民的生活質量和方式問題。第四,單純依靠全球制造業向中國轉移,中國在全球產業競爭中就會失去持久的競爭力。第五,在中國這樣一個高儲蓄的國家,我們一方面在大量吸引外資,另一方面國內金融資源又出現了嚴重過剩,銀行存差擴大到9萬多億元。大量金融資產流不到實業領域,相互投資,造成了金融投資收益率過低,資金配置效率十分低下。我們充分利用了國際資本,同時也浪費了國內資本。

  所以這些問題都要求我們必須從發展的角度去正確看待中國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比較優勢,要適度調整外資政策,提高制造業治理污染的標準,控制不合理降低要素成本的做法,注重國內企業的創新能力,提高國內品牌的國際影響力,最終要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獲得持久的競爭力。

  上述幾個方面,是我國當前經濟增長模式的最顯著的特點,也包含著十分深刻的內在矛盾。經濟轉型的主題就是要解決矛盾。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經濟稍微加快一點,矛盾又會凸現出來。科學發展觀也好,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也好,本質上都是強調發展經濟是為了人們更好的生活,最終使中國成為全球最時宜居住的生活天地。以犧牲未來來求得當前的經濟增長速度是最不可取的。這是我們理解這一輪宏觀調控的關鍵。

  作者:楊成長

  (來源:上海證券報)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