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銀行海外上市熱的理性思考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09日 10:58 上海證券報網絡版 | |||||||||
自2004年以來,外資金融機構向我國金融領域縱深滲透,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內,攻城掠地,長驅直入,勢如破竹,其并購版圖已覆蓋我國各主要經濟區域和金融領域,隨之我國金融機構出現了一股相互攀比、愈演愈烈的招商引資和海外上市熱潮。近日里,建設銀行步交通銀行海外上市后塵在香港掛牌上市;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中國銀行海外上市籌備工作也進入了關鍵階段,計劃在2006年上半年完成。受此熱潮的影響,一些已在國內上市的金融機構,也紛紛計劃到海外上市。
目前,外資通過股權收購城市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達16家之多;基本完成了對我國證券業和基金業的深度參與;同時也基本實現對我國保險業、信托業和汽車金融服務業的布局;掌控經濟命脈的銀行業成為最后一個堡壘。實際上,我國金融業這一迅猛發展態勢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政府自愿實施和主動邀請情況下出現的。近年來,我國政府及其金融主管部門把引進國外戰略投資者作為一項重大舉措、寄予厚望,希望該政策在優化我國商業銀行的治理結構、引進新的金融產品、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等方面發揮巨大的威力。 因此,有人視建設銀行海外上市為良好開端和成功標志,且認為引進外國戰略投資者不會威脅我國金融安全,支付這些改革成本是必要的。但也有人痛陳政策的危害性,認為照此下去,拉美化悲劇將會在中國重演。有學者指出,金融企業過度引入外資,容易造成中國經濟控制權丟失,危及國家金融安全;意味著中國財富滾滾外流;而且并非改善法人治理結構的唯一出路。還有人提出,20年來我國通過合資和以市場換技術的政策,雖然鍛煉了中國汽車人才隊伍,但卻失去了內資對汽車行業的控制權,銀行業改革應汲取汽車業教訓,防止重蹈覆轍和危害我國金融安全。在執行重大政策過程中出現不同的聲音是一件好事情,這有利于促使政策制定者對政策及時地做出修正。 誠然,國內金融機構向外資出售股權,從自身角度考慮都有各自的理由,更何況有金融主管部門尚方寶劍的支持。中小商業銀行引進外資無非是想借機壯大自己,以求在未來的激烈市場競爭中能夠生存下去;國有商業銀行吸引外資主要是為了引入新的經營機制、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實現優勢互補和提高市場競爭能力,似乎都無可非議。但就整個國家而言,由于金融是國民經濟的核心和命脈,金融改革和發展事關全局,因此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入思考。 從這次建設銀行IPO時的2倍市凈率和10倍市盈率等數字上看,似乎并無不妥之處。但進一步深究,就建設銀行的凈資產而言,僅僅參考225億美元的國家外匯儲備注資,而完全忽略建設銀行在我國銀行業中的壟斷地位、網點優勢、客戶網絡和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等諸多有形和無形要素--判斷資產評估是否合理,不能不讓人心存疑慮。如此看來,2倍市凈率和10倍市盈率等數字并不能說明什么,唯一能夠說明的只能是摩根士坦利完成了如此大單子IPO業務,應是最大的贏家。在這方面,我們的同志對華爾街投資銀行只會言聽計從、盲目崇拜,喪失了基本的科學理性和判斷能力,不能不令人遺憾。從短期看,戰略投資者和一級市場的投資者們并無盈利,但從長期看,筆者相信他們也一定會像當年BP公司和殼牌石油公司那樣取得巨大的成功。但對于中國建設銀行來說,卻可能是喜憂參半。如果中國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紛紛仿效這種做法,則可能給我國銀行業發展和金融經濟安全埋下巨大隱患。 面對入世最后期限的臨近,如何保護中國金融主權,這顯然不是經濟或技術問題,而是一個嚴肅的政治問題。目前雖然時間緊迫,但這不是匆忙應對的理由。對于中國金融體系而言,加快對外開放固然重要,但必須正確處理對外開放和壯大自身實力的關系。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我們不能盲目崇洋媚外,而失去應有的自信。事實上,一方面我們給予外資機構太多的超國民待遇,另一方面卻對內資、尤其是對民營資本開放不夠;一方面,明知造成商業銀行壞賬過多的主要原因不在銀行自身,另一方面卻忽視金融生態外部環境改善,而將股權多元化、特別是引入外資戰略股東視為靈丹妙藥;一方面,認識到銀行風險積聚的根本原因在于直接融資體系不發達,另一方面又將大量優質資源性企業廉價地推向海外,致使國內資本市場長期得不到足夠的給養。 由此看來,大規模、高比例引進與解決主要矛盾關聯不大的外資機構,至少是沒有對癥下藥,并且很可能解決不了根本問題。誠然,產權結構單一是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的固有弊端之一,但產權多元化也絕對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從全球范圍看,就公司治理而言,股權過于集中易產生一股獨大,股權過于分散又易引起內部人控制,如何解決這一矛盾,目前似乎并沒有標準答案。為什么我國上市公司治理效率依然很低呢?看來,即使是股份化也未見得能夠徹底改變原有弊端。目前我國金融業仍然實行分業經營,外資是混業經營,而且是全方位地進入。這時,如何穩妥地實施對外金融開放政策,恰是一個關鍵性問題。在這方面,歐洲許多國家和美國至今境內外資金融機構比例仍未超過10%,這一現象確實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現代金融體系包括銀行體系和資本市場兩個有機組成部分,我國金融體系所有問題都可歸結為資本市場的欠發展。一方面,在金融全球化浪潮中,我們絕對不能以犧牲民族金融經濟為代價;另一方面,也只有資本市場取得超常規的發展,銀行體系里積聚的風險才能最終得到化解。因此,在我國金融開放過程中,我們必須避免對外資的過分依賴,同時加快資本市場的發展。 總之,我國金融體系改革與開放必須立足于國內,通過超常規地發展資本市場體系,顯著改變我國企業的融資結構和資本結構,進而有效地將儲蓄轉化成投資,提高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對于開放過程中的潛在金融風險,必須予以正確的引導,關閉開放之門大可不必,但忽視風險存在則一定是十分危險的。 作者:徐洪才 (來源:上海證券報)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