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債券 > 正文
 

貨幣緊縮面臨三條路線 3000-6000億資金需回籠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20日 05:45 中國證券報

  本報記者 王棟琳 北京報道

  一季度新增貸款超過全年目標一半,這種狀況絕無僅有。旨在治理流動性泛濫的新一輪貨幣調控已經箭在弦上。央行將面臨上調準備金率、加大升值幅度、放寬外匯管制三條路徑,調控重點和效果則有所區別。

  3000-6000億資金需回籠

  要規劃出一條最合理的貨幣緊縮路線,首先應對目前需回籠的資金有一個量化。針對信貸擴張,此次央行調控的目的應該是將信貸控制在年初制定的目標范圍內,即新增貸款2.5萬億元。

  此次信貸擴張與以往不同,信貸結構呈現出期限重心下移的新特征。例如,今年一季度新增票據融資和短期貸款分別是3000億元和4400億元,占比60%以上。那么,今年短期信貸是否會繼續放量,中長期貸款的增長趨勢又將如何呢?

  國泰君安分析人士林朝暉指出,一般短期貸款呈現出明顯的季節波動特點,即一到四季度遞減的趨勢,這符合企業以年度為周期循環資金運用的特點。因此一季度高峰過后,未來短期貸款可能增速放緩,后三季度預計新增2500億左右。票據融資則更多受貨幣市場利率影響,隨著利率走高,未來票據融資需求也會下降。后三季度預計新增2000億至3000億元。

  而中長期貸款主要受趨勢和政策調控影響,且慣性較大。從2003年緊縮周期過后,中長期貸款三次保持三個季度的高速增長,未來很可能繼續保持趨勢性高增長,后三季度預計新增16000至18000億元。

  據此推算,如果不出臺調控政策,今年新增貸款將達到28000億至31000億元,超出計劃3000億至6000億元。這預示著,央行要想將信貸和投資控制在目標范圍內,需從銀行回籠3000-6000億元流動性。

  三條路線通向貨幣緊縮

  在央行可能采取的所有緊縮政策中,下調存款

準備金率的呼聲最高。機構人士早已測算出,存款準備金率上調0.5個百分點至8%,將一次性鎖定銀行系統流動資金1500億元。這距離央行需回籠的資金量還有不小的差距(以上限6000億元為準)。但分析人士指出,央行可以配以央票發行,每月凈回籠資金量增加1000億元,這樣將在4個月左右完成貨幣緊縮的任務。

  而上調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盡管見效快,可以一次性回收3000億元,但這樣劇烈的收縮對市場打擊面比較大。目前銀行備付率已經降至3%,準備金率大幅上調可能引起短期內銀根緊張,利率迅速抬升。

  第二條路線就是通過放開

匯率波幅等辦法,引導人民幣再次較大幅度升值,例如升值3%或者更多。這條路線最大的好處是比較徹底,但對出口和經濟增長的打擊可能比較明顯。

  大幅升值降低出口商品

競爭力,順差可能減少。相應的,通過外匯占款促成的貨幣供應量增長可能放緩。盡管無法確切計算出升值3%以上對外匯占款的擠出效應有多大,但我們可以參考今年2月份的情況。2月份貿易順差僅25億美元,當月外匯占款減少至1300億元,比平常水平減半。假設外匯占款保持這樣的規模,流動性將在5個月左右自動擠出6000億元。

  另外,升值本身將增大人民幣對熱錢的吸引力,央行在公開市場上將有所顧慮,要保持低利率的環境,不能大力回籠資金。

  第三條線路是放寬用匯管制。一方面是經常項目項下,居民、企業的購匯、用匯自由度提高;另一方面是加快開放資本項目可兌換進程。在提出“藏匯于民”之后,上周央行出臺六項外匯新政。分析師認為,有關允許銀行將人民幣儲蓄投資于海外的規定,具備QDII的性質,影響深遠。

  在銀行具備了海外投資途徑之后,央行可以采取不完全沖銷外匯占款的辦法。與第二條路線大致相同,擠出外匯占款,降低人民幣資金流動性。但是,從新政出臺到銀行消化并積極運作需要一個過程,估計至少半年以上。這一路線見效顯然是最慢的,但負面影響也最小。

  無論如何,要想把信貸擴張的勢頭盡快控制住,央行勢必在三大路線中做出抉擇。當然,在通往貨幣緊縮的三大路線中,不排除央行綜合運用三種辦法,并輔以行業調控、定向票據、貨幣掉期、互換等辦法,盡快達到貨幣緊縮的目的。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