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業改革能夠避免銀行危機嗎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27日 16:51 《中國經濟報告》雜志 | |||||||||||||||||||||||||||||||||||||||||||||||||||||||||||||||||||||||||||||||||||||||||||||||||||||||||||||||||||||||||||||||||||||||||||||||||||||||||||||||||||||||||||||||||||||||||||||||||||||||||||||||||||||||||||||||||||||||||
◎ 黃益平 沈明高 中國政府已經大大加速了銀行業的改革步伐,特別是在監管框架、風險控制體系與股權結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雖然這些改革令人鼓舞,我們認為此時全面評估戰略投資者與公開上市帶來的成效還為時尚早。當前改革方案的重要性毫無疑問,但成功與否還取決于其他的一些條件,其中包括國有企業改革和銀行業的進一步開放?紤]到經濟的強勁增長與
銀行改革是迄今最為艱難的改革之一 經濟改革伊始,中國即邁開了重組銀行體系的步伐。然而,在經過大約25年的努力之后,銀行改革的任務仍未完成。銀行改革尤如登山——目標明確但步履艱難。在經濟改革之前資金的配置主要是通過財政系統進行的,因此經濟改革的目標之一便是建立現代銀行體系以改善資金配置效率。 中國銀行體系改革的第一步是組建各種商業銀行。到目前為止,建成了一個以四大國有銀行為支柱的銀行體系(參見表一)。從表中可以看出,至2003年末,政策性銀行與國有商業銀行之和仍占全部金融機構總資產和總負債的60%以上。 表一、2003年末中國銀行業資產與負債總額
資料來源:中國銀行業監督委員會。 改革的第二步旨在提高商業銀行的效率并使之謹慎經營。顯然,這項工作的難度更大。銀行體系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是解決銀行業普遍存在的道德風險問題,這一問題隨時間的推進在不斷地演變。改革初期,銀行的經營活動由國家計劃制定,銀行管理人員既沒有自主權也沒有動力做出合理的信貸決策。隨著改革的推進,銀行的自主權迅速擴大。然而,由于管理人員不用對銀行的長期發展負責,大多數管理人員在進行信貸決策時開始追求短期利益、甚至是個人利益的最大化。 銀行業務本質上是一項具有風險的活動。要使商業銀行朝著效率與審慎的方向改進,有兩個制度性的因素至關重要。第一,銀行需要一個適當的內部治理結構使決策者的激勵與職責達到平衡,以防范風險的產生。第二,銀行需要一個運作良好的外部體系,包括監管框架、信息共享與利率決定機制。 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為了改善銀行業狀況,政府實施了一系列政策變革,這些變革包括:(1)為了改善貸款結構,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給予商業銀行管理人員更大的決策自主權與更多的激勵;(2)上世紀80年代組建了十家左右的股份制銀行,目的是對國有大型銀行的業務進行補充,并形成競爭壓力;(3)為控制日益膨脹的不良貸款,90年代開始實施銀行行長責任制;(4)上世紀90年代末建立資產管理公司,以幫助銀行處置不良貸款,加快銀行體系的重組進程;(5)按照中國加入WTO的相關條款,對外資銀行開放市場。 然而,這些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果很有限。在過去幾個月里,有關銀行的各種丑聞不斷震驚著市場,其中之一則是四大國有銀行中的一位行長被迫辭職。丑聞的頻率與嚴重性使至少兩個問題浮出水面:第一,盡管官方數據表明不良貸款在迅速下降,但銀行賬面上未為人知的黑洞到底有多大?第二,中國能夠成功地改革其銀行體系,但又不引起銀行危機嗎? 近期內不可能發生銀行危機 盡管還存在著很多不確定性,中國銀行業近期內并不存在嚴重的風險。與上世紀90年代中期經歷過危機的亞洲國家相比,現階段中國銀行業至少在四個方面有所不同: 首先,中國的銀行仍然十分依賴政府信貸與補貼。除非政府同樣陷入流動資金困境,銀行短期內不會面臨破產風險。 其次,快速的經濟增長使銀行存款持續攀升,為銀行提供了所需的流動資金。換而言之,銀行體系脆弱是經濟疲軟帶來的結果而不是誘因。 再次,銀行體系內部分金融機構或部分地區的金融機構處于相對健康的狀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么中國經濟能夠在過去25年里保持強勁的增長。 最后,大多數預測低估了中國政府為克服當前銀行體系存在的缺陷而進行改革的動力,持續的經濟增長使中國政府更有能力承擔改革帶來的成本。我們將從這幾個方面進行簡單的討論。 支撐中國銀行體系的是政府的信譽 中國的存款利率受到嚴格管制,并在過去幾年中保持在較低的水平。銀行實際支付的利息低于風險調整后要求的回報率,即使是這樣,仍然有大量的存款涌入銀行。是存款人不夠理智嗎?當然不是。真正的原因在于中國的百姓堅信所有的銀行都受到政府的直接保護或隱性擔保。 存款戶相信銀行的風險與政府信用密切關聯。這一信念與健康的經濟狀況極大地降低了銀行業的利息成本,更為重要的是,政府能夠以低成本重新調整銀行的資本結構。國有商業銀之所以能夠吸引國外戰略投資者,是因為這種銀行與政府之間的關聯具有一定的市場價值。 經濟強勁增長提供了足夠的流動性 自改革以來,中國實際GDP的增長保持在每年9.6%的水平。同時,銀行存款總額迅速攀升,導致近年來儲蓄率上升至近50%,遠超世界上其他國家。低成本的存款使銀行可以通過不斷擴張信貸來降低不良貸款比率。在大多數時期,存款總量與貸款余額的增長率比名義GDP的增長率要高(見圖一)。 高速的經濟增長掩蓋了銀行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同時也為中國政府提供了空間,使政府能夠利用銀行體系為經濟改革提供資金支持,并保持了經濟轉型的平穩。 銀行體系中有效率的部分滿足了融資需求 如果現代化的金融體系是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平臺,那么怎么解釋一個總體上表現欠佳的銀行體系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支持了中國經濟的增長?一個可能的解釋是,中國的銀行體系內存在著有效率的部分,能夠滿足實體經濟部門的融資需求。 中國企業的外部融資以金融中介機構的間接融資為主,占融資總額的80%(見表二)。盡管國有商業銀行貸款的份額自1978年來持續下降,但在2004年仍然高達70%。 表二、中國的融資渠道
說明: 12004年前半年數據。資料來源: 人民銀行, 貨幣政策實施報告, 2001-2004. 國有商業銀行對私人部門的貸款是有效率的嗎?不幸的是,目前尚無法獲得國有商業銀行對私人部門貸款的資料。我們能夠確定的是,銀行績效存在著地區差別。一般情況下,績效最差的是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的績效沒有排在最后,可能是因為當地的盈利機會較少,因而決策錯誤的機會也比較小。 值得高興的是,國有商業銀行貸款余額有60%分布在沿海地區,中西部地區各占約20%(見圖二)。如果說,中部地區銀行的績效最差,這意味著僅有20%的國有商業銀行貸款,即全國貸款總額的14%真正存在問題。與中央政府開發西部的努力相反,沿海地區存貸比的上升表明商業銀行近年來擴大了東部地區的信貸規模。 存在的問題和可能的改革 顯然,銀行體系改革正在加速前進。改革進程的加速部分是因為,按照WTO準入條款,中國在2006年底之前必須對外資銀行開放市場。但現有的措施足以解決問題嗎? 不利的一面是,真實的不良貸款率有可能大大高于官方報道的數據。根據銀監會的數據,2005年底銀行業不良貸款比率已由兩年前的23%下降至10%(見表三)。然而,由于以下原因,實際情況有可能更不樂觀。 第一,雖然幾乎所有商業銀行都采用了五級分類體系,但分類的標準,如:逾期3個月或逾期12個月仍然由銀行制定。因此,在使用嚴格統一的分類標準后,不良貸款比例會有所上升。 第二,最近報道出的丑聞表明銀行內部存在未被人知的黑洞。一些丑聞涉及到幾年前發放的貸款,其他的則與銀行經理攜巨額資金潛逃有關。 表三 2005年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情況表
注:主要商業銀行包括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 資料來源:中國銀監會 更為重要的是,目前的改革方案尚有需要改進的地方。(1)改革并沒有完全切斷政府與商業銀行之間的聯系。只要政府仍持有商業銀行的大多數股份,激勵問題就無法得到解決。對尚處在改革階段的商業銀行進行投資,國外戰略投資者仍然心存疑慮。政府無法向他們保證將來不會再次調整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結構;(2)由于市場進入壁壘,銀行業內的競爭受到限制;(3)對于大多數商業銀行來說,破產并不可行。如果它們陷入財務困境,毫無疑問政府將再次出面幫助它們渡過難關;(4)商業銀行的維持與運轉仍然依賴于經濟快速增長帶來的流動資金。 在目前的銀行體系下,至少存在三種可能危及銀行業的風險:第一,經濟突然出現衰退,導致流動資金減少;第二,根據WTO條款,中國在2006年底之前必須對國外銀行開放市場。國外銀行的進入以及國內資本市場的發展有可能導致國內商業銀行存款迅速減少;第三,人口結構的改變、未預期到的經濟沖擊導致儲蓄率的下降。 考慮到以上問題,人們開始擔憂,國內商業銀行能夠應對來自國外同行的全面競爭嗎? 更為重要的是,人們對現有銀行體系的評估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中國能夠徹底避免銀行危機嗎? 我們認為,雖然無法排除行業內一些銀行出現困難的可能性,但近期內中國的銀行業不會出現大規模的萎縮。我們謹慎樂觀的判斷基于一個重要事實:國有商業銀行仍屬國家所有,在必要的情況下國家有足夠的資金來幫助銀行渡過難關。但這種情況不會一直持續下去。我們相信,雖然政府的政策性努力對于銀行體系改革至關重要,但不足以確保改革的成功。舉例來說,公開上市對于改善公司治理機構有重要意義。但我們知道,與未上市前相比,很多國有商業銀行上市后的表現并沒有什么不同。 為確保銀行體系改革的成功,在一系列領域內進行深刻的變革至關重要。這些改革應該包括:首先,外部環境的改善,如國有企業私有化、信用文化的培育是銀行改革成功的先決條件;其次,在制定并實施銀行監管與重組政策上,銀監會與人民銀行需要更大的自主權,這將有助于提高政策的效率;第三,由市場來監督銀行與由監管者進行監督同樣重要;最后,對中國農業銀行進行拆分有利于提高改革措施的效率,改進競爭規則,并有助于引入國外戰略投資者。 雖然實現上述一些條件,如拆分大銀行在政治上比較困難,但對于一個成功的政策組合而言,這些條件必不可少。 (作者黃益平系花旗集團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系花旗集團中國經濟學家、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