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評論研究 > 正文
 

案發聲中話改革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1日 15:28 金時網·金融時報

  記者 強興華 王曉欣

  金融領域案件多發是金融體制滯后的一個突出表現,不能因為金融案件多發,就否認金融改革成果,更不能因出現金融案件而停止改革。恰恰相反,我們應當把金融領域案件的暴露,看成是金融改革的一項重要成果,更應加快改革步伐,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鏟除金融領域案件多發的土壤

  狗年伊始,就有兩條有關金融案件的消息公諸報端。一條來自銀監會。消息稱,去年依法取消各類金融機構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325人,比上年增加81人,增幅33.2%;各類銀行機構實際處分違規人員6826人,比上年增加2535人,增幅58.97%;對違規金融機構累計罰沒款3345萬元,比上年增加661萬元。另一消息來自中國銀行。該行開平案主要案犯在美被起訴,中行表示將支持美國司法部對開平案件主要案犯提起訴訟,并將予以積極配合。一時之間,有關金融領域的犯罪問題,又一次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

  金融體制改革是近年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頭戲”。近年來,我國加快了金融體制改革的步伐,已取得了相當多的成果。中國人壽、交通銀行、建設銀行已成功上市,其他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也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之中;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資本市場回暖,市場秩序明顯好轉。然而,就是在金融體制改革取得了這些成就的同時,金融犯罪與違規現象也不時浮出水面,幾乎改革每前進一步,金融大案要案就要暴露一批,改革與發案如影隨形。這其中,蘊含著什么樣的邏輯呢?

  改革使一些案件“水落石出”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整個經濟運行的中樞神經。金融體制改革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體制改革滯后,將嚴重影響到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速度和效率。國務院《關于2005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按照建立現代金融企業制度的要求,進一步深化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革,著力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健全內控制度,轉換經營機制,并建立相關監測與考評機制。《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政府要使商業銀行真正成為現代金融企業的信念和決心。

  近幾年來,中國金融業改革風生水起,但其間也不斷曝出大案和腐敗丑聞。一時間,銀行、保險、

證券三大領域案件時有出現,不斷有高官落馬,涉案金額之大,讓人觸目驚心。

  2004年2月19日,中銀國際前副總經理梁小庭受賄案在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檢察機關經審查查明:梁小庭1993年1月至1994年3月間,利用擔任中國建設財務(香港)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的職務便利,為香港友協貿易有限公司、潭江置業有限公司董事許超凡,申請融資認購

股票提供幫助,先后4次收受許超凡給予的賄賂款共計港幣294.97萬元。

  2003年6月,

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公布了對2002年以及之前年度對中國人壽總公司以及全系統3400多個分支機構的審計結果。審計發現各類案件線索28起,涉案金額4.89億元。這些問題發生在中國人壽保險公司改制前。

  2005年4月20日,上海金融監管機構召開了“查處和防范金融案件聯席會議”。會上通報了2004年案件查處工作的情況,上海金融系統違法違紀的主要案件有18起,涉及到上海本地的銀行、證券公司以及農信社。由于市場長期低迷,券商是本次聯席會議通報金融案件的重災區。2004年,上海本地的四大券商都不同程度存在違規大案。剛剛獲得創新資格的海通證券,某業務總部原副總經理違規經營,讓客戶通過跨賬戶回購國債的方式,回購其他客戶托管的國債資產,造成營業部事實上挪用客戶托管資金,從而形成近10億元不實抵押債務,至今只收回6億多元現金或資產。海通證券另外兩家營業部的經理,一個以代理買賣國債名義融資,涉嫌挪用資金3730萬元,另一個與客戶勾結,通過編造印章、偽造國債回購授權書等手段,詐騙多家企業資金達3.02億元。

  金融體制改革與金融案件的暴露二者之間的關系,耐人尋味。

  改革給金融帶來了陽光

  金融體制最深層的矛盾與問題,就在于金融系統如何從計劃性與壟斷性中走出。金融體制也許是計劃經濟的最后一個“大堡壘”。這種計劃性不僅表現在其制度安排上,還特別表現在人們的觀念上。國有銀行在商業化改革后,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內部控制力量減弱了,新的控制系統沒有建立起來,建立適應市場化環境的、獨立的內控風險管理機制已成為新問題。金融腐敗呈現高發狀態,是金融行業的特殊性決定的。一方面是過多的行政性管制尚未退場,市場化的激勵約束還沒有充分確立,兩者之間一進一退銜接處存在監管真空,犯罪分子認為有機可乘。結果在銀行轉軌進程中出現了腐敗和犯罪現象;另一方面是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產權所有人需要按國家有關法律進一步科學設置。

  不可否認,轉軌時期金融行業的機制創新和利益格局的打破是當前金融領域犯罪現象較為突出的社會原因。轉軌時期必然存在一些法律控制的空白或“盲點”,是滋生金融犯罪的直接原因;轉軌時期人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也隨之發生相應變化,這是誘發金融犯罪的主觀原因;轉軌時期金融機構的防范機制不健全,技術防范能力薄弱,客觀上給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機,這是導致金融犯罪的根本原因;轉軌時期出現的腐敗之風、官僚主義為金融犯罪推波助瀾,這是金融犯罪的又一重要原因。

  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過程,是一個金融不斷突破舊體制,不斷推進金融市場化,促進金融發展的過程。作為金融體制的支柱,中國銀行業特別是商業銀行的改革,無疑是2005年中國金融體制改革最大的亮點。除了農業銀行因為歷史包袱重,股份制改革方案尚未明朗之外,其他三大國有商業銀行都已經成立了股份公司,剝離了大量不良資產,并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推動商業銀行上市。2005年10月27日,建行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10月28日,工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掛牌;中行業已完成引進戰略投資者的步驟,擬2006年上市。從改革的初步結果來看,我們大致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即運行于新體制下的金融機構,其再次發案的可能性已明顯下降,改革給金融業帶來了陽光。

  只有解決根本問題的改革,才可能是成功的改革

  案件的暴露有可能延緩金融體制改革的步伐,比如說,中行案件就有可能延緩中行上市路演。而改革,正是一件暴露問題的強大武器。改革首先是一個查清家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原有的虛賬、假賬必然會浮出水面,隱藏多年的案件必然會暴露出來。可以說,問題總是暴露得越早越好,暴露得越充分越好,只有這樣,我們的改革才踏實,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才越大。

  改革的同時還是一個新的體制構建的過程,而新的體制正是防范金融大案要案最為強有力的武器。對于國有商業銀行來說,一方面上市可以鎖定國有銀行市場化改革的路徑,上市不再是在原有體制上的小修小補,而是著眼于整個治理機制的重構;另一方面上市會極大提高對公眾披露信息方面的透明度。上市能夠強制性地在國有銀行僵化的經營機制中引入現代公司治理的基本制度框架,國有銀行的改革至少會從銀行內部管理方面,大為減少金融案件發生的可能。

  加強金融監管,也是金融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加強監管,就會增加金融系統問題暴露的可能性,也才會為問題的解決提供可能。近年來,我國金融監管的水平不斷提高,監管的方式與方法不斷完善,已成為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重要保證。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隨著金融監管水平不斷提高,各類金融案件必將顯現不斷下降的趨勢。

  中國金融案件的暴露,也說明了中國的金融改革已走上了法制的軌道。以往的中國金融,大致上是運行在行政管理的軌道上,即便是發生了案件,我們更傾向于采取行政的手段加以解決,傾向于內部處理的方式,而非公開處理的方式加以解決。這種處理方式的改變,增加了金融案件在公眾面前的曝光強度與曝光頻率,這也是公眾認為近年來金融案件多發的一個主觀原因。而采取公開的、法律的方式處理金融案件,正是中國金融改革納入法治軌道的一個重要標志。依法進行改革,在提高了中國金融改革水平的同時,也為這一改革的成功提供了更為強大的保證。

  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領域的案件頻發,是金融體制滯后的一個突出表現,因此,我們不能因為金融案件多發,就否認金融改革成果,更不能因出現金融案件而停止改革。恰恰相反,我們應當把金融領域案件的暴露,看成是金融改革的一項重要成果,我們更應加快速改革步伐,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鏟除金融領域案件多發的土壤。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